教会事工
聖徒之爭:兩位清教徒巨人爲何勢同水火?
書評:《當基督徒意見相左時》
2025-10-28
—— Brian Gross

說到名人公開互撕,你可能會想到說唱歌手德雷克(Drake)和肯德里克·拉馬爾(Kendrick Lamar)的diss大戰,或是NBA傳奇科比(Kobe)和奧尼爾(Shaq)的恩怨。但令人驚訝的是,圍觀群眾往往比當事人還激動,站隊互噴,火藥味十足。這些娛樂圈的紛爭雖然上不了檯面,卻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這種口水戰式的爭吵,反而對現實中真正嚴肅的分歧掉以輕心,甚至不知如何應對。

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教會史教授蒂姆·庫珀(Tim Cooper)在《當基督徒意見相左時:從歐文與巴克斯特的決裂中學習》(When Christians Disagree: Lessons from the fractured Relationship of John Owen and Richard Baxter)一書中,深入分析了 17 世紀兩位清教徒領袖的激烈衝突。這兩位分別是約翰·歐文(John Owen)和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儘管兩人都致力於改革英國國教會,卻因神學理念不合,終其一生針鋒相對,甚至勢同水火。庫珀通過對比他們在「救贖觀」和「信仰告白」上的根本分歧,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即便是信仰相同的信徒,神學爭議也可能演變成無法彌合的裂痕。

通過剖析歐文與巴克斯特關係的複雜性,庫珀促使我們思考基督徒團結的重要性。他提醒我們,即便是源於堅定信仰的分歧,也可能造成深刻裂痕——但縱有分歧,仍能以愛相系。

《當基督徒意見相左時:從約翰·歐文與理查德·巴克斯特的破裂關係中學到的功課》

蒂姆·庫珀(Tim Cooper) 著

當今社會似乎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狀態,連教會也未能倖免。然而幾個世紀以來,神學爭議、政見分歧和教會領導權問題始終在考驗著基督徒能否持守合一與彼此相愛的誡命。

本書作者蒂姆·庫珀通過教會史上兩位對立人物——約翰·歐文與理查德·巴克斯特的生平,深刻剖析了這種對立現象。作者既呈現了二人各自的生平軌跡,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個性特質與處事風格如何導致他們無法一起共事。

十架路出版社,184 頁

深層次的個性衝突

儘管同屬清教徒陣營,巴克斯特與歐文的出身背景與性格特質卻截然不同。這兩位都在 17 世紀初出生的宗教領袖,雖然僅相差一歲,但是各自的人生軌跡與影響力範圍大相徑庭,而這些差異深刻塑造了他們處理分歧的方式。

例如,身爲精英學者且擅長經營人脈的歐文,將英國內戰(1642-1651)視爲「上帝賜予的解放」。而學歷不高卻充滿宗教熱忱的巴克斯特,因親歷戰場慘況而認定這場戰爭是「神的審判」。雖然二人都未直接參戰,但巴克斯特所在戰區讓他目睹了滿目瘡痍的慘狀,而擔任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隨軍牧師的歐文,其戰爭體驗則平靜而疏離。

不同的成長環境卻孕育出相似的驕傲與固執。作爲牧師之子的歐文曾三次在議會佈道,與克倫威爾關係密切。他意志堅定,「渴望榮譽與晉升」(原書 47 頁),且難以容忍異議。而自學成才的巴克斯特則表現出典型「書齋思維」——「傲慢...拒不接受指正...從不自我懷疑」(51 頁)。他宣稱:「即便冒犯他人,我也必須道出無法隱藏的真相」(53 頁),甚至寧願要「聖徒間的爭執」,也不要「惡人的和諧」(120 頁)。

庫珀指出:「約翰·歐文與理查德·巴克斯特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一場個性衝突」(第 41 頁)。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啓示是個人偏見往往會加劇對立。唯有認清個性特質在衝突中的作用,我們才能有效化解矛盾,開展更具建設性的對話。

核心神學分歧

巴克斯特與歐文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神學分歧,這些分歧構成了他們衝突的實質內容。其中最主要的爭議點在於他們對蘇西尼主義(Socinianism)的態度——這一異端思想否認三位一體教義。

作爲三位一體論(Trinitarianism)的堅定捍衛者,歐文撰寫了大量批駁蘇西尼主義的著作,並認爲巴克斯特的神學觀點在客觀上助長了這一異端。巴克斯特雖自詡爲正統派,但其言論卻與蘇西尼主義者如出一轍,且拒不接受任何超出聖經原文一字一句的權威教義表述。

這場關於蘇西尼主義的論戰,暴露出二人在教會信經問題上的根本分歧。巴克斯特傾向於非正式的個人信仰方式,強調屬靈體驗的重要性。正如庫珀所指出的:「巴克斯特甚至懷疑,在這個充滿信經爭議的時代,早期教會那些僅僅持守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的信徒是否應當被接納爲基督徒」(89 頁)。而歐文則堅持形式化的正統教義,強調信經認信的必要性。這一分歧不僅關乎原則,更與二人在教會體制中的地位息息相關。

即使在救恩論這一核心教義上,二人也各執一詞。但庫珀敏銳地指出:「他們的不同人生經歷深刻影響了各自的救贖神學:巴克斯特始終強調人的責任,而歐文則不斷論證唯有基督的功德才具有決定性意義」(70 頁)。庫珀認爲,二人神學側重點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各自對自身能力與社會地位的認知。

這些神學分歧與個性衝突相互交織,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使二人既無法開展有實質意義的對話,也難以進行任何建設性合作。他們始終未能跨越分歧的悲劇,爲今日教會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警示:不健康的神學爭論極具破壞性,而如何在堅持真理的同時保持良性辯論,始終是教會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尋求真誠的分歧

這段歷史敘事對我們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頗具啓發意義。不過,庫珀對巴克斯特神學立場的某些解讀似乎過於寬容。例如他提出「我們完全可以將二人都視爲加爾文主義者」(69 頁),但正如安德魯·貝利牧師(Andrew Belli)所指出的:「巴克斯特在稱義與贖罪論上的觀點與改革宗傳統並不一致」,而且「他在多個關鍵議題上都傾向於阿民念主義思想。」儘管歐文與巴克斯特都忠心侍奉,也忠於福音,但他們的神學分歧確實觸及根本教義。

對非歷史專業的讀者而言,書中部分論戰背景可能較難把握。書中對不從國教者、英國國教會以及王政復辟如何挫敗改革目標等歷史語境著墨不多。雖然作者將重點放在兩位主角的人際衝突上是合理的,但若能更清晰地呈現這些神學爭論的歷史影響,本書會更有深度。

總體而言,《當基督徒意見相左時》精彩呈現了導致教會分裂的個人因素與神學動因。正如庫珀提醒我們的:「並非所有分歧都源於對真理的高尚追求」(120 頁)。巴克斯特與歐文的爭鬥證明,即使最虔誠的信徒也可能被偏見蒙蔽雙眼。本書雖未提供解決神學衝突的萬全之策,但它倡導的謙卑、仁愛和對真理的持守,必將爲牧者與教會領袖帶來啓迪——在持守真誠分歧的同時,維繫教會的合一。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ersonality Clash: John Owen and Richard Baxter in Conflict.

Brian Gross(布萊恩·格羅斯)現居住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與妻子卡拉共同生活。他是十字溪長老會(PCA)的教會成員,並在教會擔任長老一職。
標籤
書評
分歧
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