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現在是什麼時候?」——基督徒的永恆之問
2024-09-14
—— Louis Markos

對我來說,教授《埃涅阿斯紀》(Aeneid),實在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每每向榮譽學院的學子們講解這部史詩,我都沉醉其中,難以自拔。維吉爾(Virgil)的文字宛如一幅絢麗的錦繡,將詩歌的完美、故事的曲折與人物的永恆魅力,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然而,最令我心馳神往的,還是它那宏大的歷史畫卷。雖然《埃涅阿斯紀》誕生於新約全書之前整整兩代人的歲月,雖然它的異教羅馬作者對舊約全書一無所知,這部作品卻以一種幾乎可與聖經比肩的宏大末世論視角,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世界。

持有末世論歷史觀的詩人、先知、政治家相信,歷史絕非雜亂無章的偶然,而是一條蜿蜒曲折卻又目標明確的長河。它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更有其歸宿。歷史的長河不僅承載著意義,更在不斷地賦予意義,朝著最終的目標奔湧而去。這正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所言的「目的論」。從理論上講,無神論者也可能持有末世論的觀點——譬如馬克思堅信歷史必將不可阻擋地駛向純粹共產主義的烏托邦彼岸。然而,真正的末世論需要一種超越塵世樊籬的更高權柄和視角,它既超脫於時空的侷限,又巧妙地運用這些限制,最終達成那令人神往的終極目標。

在聖經作者的筆下,歷史長河的源頭是人類的墮落,而基督的誕生、受難與復活則是這條長河的主航道。基督終將再臨,引領我們駛向終點,在新天新地中掌權治理。作爲基督徒,我們處在基督首次降臨與再來的時空之間。

面對這幅波瀾壯闊的末世圖景,我們又該如何安身立命?特雷文·瓦克斯(Trevin Wax)爲我們指明了一盞明燈。這位曾在羅馬尼亞宣教、現任生命路基督教資源(LifeWay Christian Resources)的聖經及參考書出版負責人,在他新著《末世論下的門徒訓練:引導基督徒理解他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Eschatological Discipleship:Leading Christians to Understand the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中娓娓道來。

瓦克斯的文字清澈明快,引人入勝。他認爲,若想成爲基督的真門徒,我們必須時刻自問:「現在是什麼時候了?」唯有清楚地知道我們在神的末世藍圖中所處的位置,我們才能真正與周遭的文化展開對話。

《末世論下的門徒訓練:引導基督徒理解他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特雷文·瓦克斯 著

基督教末世論是門訓中一個基礎而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在勸勉信徒按照聖經倫理生活時,總是以末世論作爲依據。

本書通過探討當今北美流行的各種不同的末世論觀點,揭示了「現在是什麼時候?」這一世界觀問題對宣教學的重大意義。不僅如此,本書還指出,普遍的福音派門訓模式需要突破侷限,不應僅僅停留在培養個人屬靈操練或參與教會活動的層面,而是要勇於與世界進行宣教性的相遇和對抗。

B&H學術出版社(B&H Academic 2018)288 頁

末世論視角

護教家們認爲,了解並批評我們周遭之人的世界觀十分重要,瓦克斯同意這點。但他指出,我們的批評往往忽視了一個關鍵點:現代和後現代世界觀中那些使人遠離福音的末世論基礎。他這樣解釋道:

若缺乏末世論視角,我們就無法充分理解,作爲基督的門徒,我們的使命和責任與我們所處的具體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如果教會是神國降臨的標誌和工具,那麼我們就不能將順服簡單理解爲遵循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恆規則,而是要在我們所處的具體時代和處境中,動態地理解和回應神的旨意。我們是在見證一位在歷史中、在這個時空宇宙中行事的神,祂正引導全人類和世界走向祂旨意的最終實現。如果基督徒相信我們正在見證一位對未來有計劃的神,那麼洞悉時代就顯得至關重要。(20 頁)

瓦克斯強調,門訓需要智慧,也需要辨別力,但這種智慧不能只是來自書本上的抽象概念和教義知識。它應該是一種能夠與神所賜予我們的特定時空同步靈活變化的「活的知識」(37頁)。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隨波逐流——基督呼召我們活在世界中卻又不屬於世界(約 17:15)。但這確實意味著,我們需要對神的宏大敘事中我們所處的特定時刻而發聲。

瓦克斯認爲,福音書、《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都在呼召我們成爲「帶著末世期待而活的」見證人(65 頁)。我們當下的行動應該由我們對未來的認知所引導、所激勵:不僅是基督將要再來,而且我們已經是祂將要來臨之國度的公民。即使是現在,我們也是「在復活之主統治下的末世子民」(87 頁)。因此,在個人道德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地被「日子短暫」和「審判將至」的意識所驅動,而非僅僅遵循一套規則。正如瓦克斯所言:「由於基督再來和信徒盼望成就的現實,道德選擇就有了永恆的意義」(85 頁)。

瓦克斯對新約中的末世論門訓提出了諸多見解,本書核心是對比基督教世界觀與三種提供不同末世論和目的論的競爭性世界觀:(1)啓蒙運動的進步觀,(2)性革命,(3)消費主義。

另類末世論

啓蒙運動不僅推崇理性高於啓示、邏輯思維高於宗教虔誠,還將西方引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期待的不再是聖經應許的新耶路撒冷,而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烏托邦。爲了突出即將到來的光明未來,啓蒙運動的末世觀將過去描繪成黑暗、無知和落後的代名詞。他們認爲,我們不應從過去汲取教訓,而應徹底摒棄它,擁抱宗教迷信終將消亡的未來。瓦克斯提醒我們,在反駁這種雖然富有吸引力但本質虛假的敘事時,基督徒切不可將過去美化爲基督教的黃金時代。相反,具有末世意識的門徒應當「用盼望的福音戰勝進步的神話」(129 頁)。

20 世紀的性革命延續了 18 世紀啓蒙運動的進步主義思想,同樣宣告了基於啓示的宗教將衰落,基於理性的科學將興起。然而,由於其根植於 19 世紀浪漫主義,性革命尋求一種新的神祕主義,承諾將被現代性祛魅的人從理性時代的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桎梏中解放出來。性革命既拋棄了被視爲壓抑的「中世紀」道德規範,也拒絕任何將人簡化爲機器零件的科學主義,而是追求「通過自我發現和表達實現超越」(140 頁)。

雖然認同性革命世界觀的人可能在個人選擇上傾向於一夫一妻制的異性婚姻,但他們的動機與持傳統基督教世界觀的人截然不同。對前者而言,婚姻不是源自創世的神聖制度,而僅僅是一種實現性自我滿足和表達的社會構建。信徒中(無過錯)離婚率與非信徒相似,這一事實揭示了一個令人痛心的現實:教會已經默許了性革命對婚姻目的的重新定義。

瓦克斯在反駁婚姻重新定義方面做得很好,但他錯過了一個重要機會:利用正統的基督教末世論來對抗持續發展的性革命中最新且最危險的趨勢——徹底抹殺性別之間的本質差異。假如瓦克斯能夠大膽地主張神造男造女,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具有獨特的男性或女性特質,甚至我們復活後的身體也將彰顯神所賜的性別差異,那麼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信徒抵禦跨性別主義對個人身份認同的衝擊。

關於第三種競爭性世界觀——消費主義,瓦克斯巧妙地揭示了它是三者中最隱蔽、最具欺騙性的。對性革命的倡導者而言,婚姻僅僅是追求性自我滿足和表達的工具;而在消費主義的「祭司」眼中,婚姻不過是一種沒有內在價值的商品。誠然,消費主義的末世論常常呼籲我們爲達成目標而做出犧牲——但這個目標即便實現,也不會帶來信徒所盼望的那種永恆意義。與神的國度不同,消費主義給消費者描繪的希望「如同水中月、鏡中花,永遠難以企及。消費者在當下願意承受越來越多的不適,獲得持久喜樂的可能性反而越來越渺茫」(169-170 頁)。

對基督徒來說更爲嚴重的是,作爲一種世界觀,消費主義用一個高喊「買買買」的購物日曆取代了教會古老的聖歷。瓦克斯諷刺地寫道:「一旦人生目的淪爲消費,時間就被重新安排,只爲了讓人消費更多、更好」(168頁)。如果我們作爲基督的身體要抵制市場的偶像崇拜,那麼僅僅勸戒人們把基督重新帶回聖誕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直面並挑戰消費主義的虛假末世論,因爲它試圖讓我們相信,人的價值取決於消費和獲取。

我印象中,本傑明·富蘭克林曾告誡讀者,人應該爲生存而吃,而不是爲吃而生存。同理,教會必須提醒信徒,我們應該爲了活著而購物,而不是爲購物而活著。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at’s the Time?』 Is a Christian Question

Louis Markos(路易斯·馬可思)休士頓基督徒大學英語教授和駐校學者,也是人文學科的教席教授。他的二十本著作包括《從阿喀琉斯到基督》《力士路易斯》《站在霍比特人的肩上》及《神話成真:以基督教視角解讀希臘羅馬神話》。
標籤
世界觀
處境化
書評
末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