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編輯精選:9 本科技類好書
2025-07-25
—— Andrew Spencer

在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執導、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 1984 年科幻片《終結者》(The Terminator)中,一個來自 2029 年的機器人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機器人叛亂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也許吧!

儘管穿越時間旅行的機器人只是虛構,但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卻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常常誇獎科技帶來的種種好處,比如空調帶來的舒適、藥物讓人活得更久、智能手機讓溝通更加便捷等等。但這些進步也伴隨著代價:空調可能加劇人和人的社交隔離,藥物可能引發副作用,而智能手機則容易讓人感官受刺激過度。

《刷屏至死:在數字時代重拾真實生命》(Scrolling Ourselves to Death: Reclaiming Life in a Digital Age)一書的多位作者,正是想要鼓勵人們認真思考科技,尤其是智能手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本書的標題向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 1985 年出版的經典之作《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致敬。波茲曼的著作至今已有 40 年,而這本新書的目標是幫助基督徒更謹慎地思考科技如何悄然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刷屏至死:在數字時代重拾真實生命》

布雷特·麥克拉肯(Brett McCracken)與伊萬·梅薩(Ivan Mesa) 編輯

在尼爾·波茲曼的預言性著作《娛樂至死》出版四十週年之際,《刷屏至死》攜手當代最具洞察力的思想者,對當下技術的塑造力展開批判性思考。

本書不僅深入解讀波茲曼的洞見,更將之與當代基督徒面臨的挑戰相連,把艱難的時代命題轉化爲教會重獲新生的機遇。當讀者暫時放下電子屏幕,便能在刷屏至死的世界裡重獲生存智慧、堅守信仰、靈命成長。

福音聯盟與十架路出版社聯合出版,256 頁

正如書名所示,《娛樂至死》在本書註釋中頻繁出現。但眾多其他著作同樣深刻影響了撰稿人對技術的思考方式。我們特別向本書各位作者發出邀請,請他們推薦理解技術如何重塑文化的最重要書目。


喬·卡特(Joe Carter )推薦

劉易斯·達特內爾(Lewis Dartnell)著《知識:如何在災難後重建文明》(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Civiliz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a Cataclysm

《知識》一書以富有想像力卻又務實的方式探討了技術如何塑造人類文明。達特內爾思考了如果從零開始重建社會,哪些核心技能和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從而促使讀者反思我們對技術那種習以爲常卻又未經審視的依賴。這本書適時地提醒我們,在這個日益數字化卻又彼此疏離的時代,人類既擁有神賜予的創造力,又因自身選擇而變得脆弱。

柯林·漢森(Collin Hansen) 推薦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著《超級綻放:連接技術如何撕裂我們》(Superbloom: How Technologies of Connection Tear Us Apart

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總能比真新聞獲得更多關注,爲什麼?因爲它們更聳人聽聞。而當真相浮出水面時,人們卻早已失去興趣。現在,試想一下,如果由機器來生成內容、決定誰能看到它並精準推送,會發生什麼?它們會判斷真實的故事比虛假的更能吸引人嗎?——想想就可怕。卡爾解釋了社交媒體如何通過把我們變成「媒體人格」而讓我們彼此對立。同時,他也鼓勵我們停止參與這場破壞性的遊戲

塞繆爾·詹姆斯(Samuel James)推薦

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著《世界的不可控性》(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the World

嚴格來說,這本書並沒有直接討論技術,而是探討人類如何與世界建立聯繫。羅薩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如果我們總是以「優化」和「控制」的思維去面對生活,就會阻礙我們體驗超越性的意義與驚奇。羅薩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爲什麼數字化、內容篩選和持續連接並沒有帶來我們預期的幸福感。這是一部深刻而通俗的哲學作品(儘管未明確提及,但其思想與天主教哲學有相通之處)。

布雷特·麥克拉肯(Brett McCracken)推薦

克里斯汀·羅森(Christine Rosen)著《經驗的消亡:在去身體化的世界裡保持人性》(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Being Human in a Disembodied World

在這個去身體化的數字世界裡,我們越來越依賴滑動、刷屏、打字、點擊來生活。我們的關係更多通過屏幕、應用和虛擬形像建立,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也日益依賴虛擬現實的媒介推送,而非真實的感官體驗和眼前世界的切實互動。這樣的世界讓我們失去了什麼?羅森詳細記錄了從具身體驗到虛擬互動的巨大轉變,以及這一轉變對社會、人際關係甚至靈性健康的多重影響。

伊萬·梅薩(Ivan Mesa)推薦

瑪麗安·沃爾夫(Maryanne Wolf)著《回歸閱讀:數字時代的大腦》(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

一位研究閱讀與大腦的學者開始意識到數字生活如何影響她的閱讀、共情和思考能力。通過一系列書信,她探討了什麼是「好讀者」(我們不僅要獲取信息,更要積極思考,變得睿智),「深度閱讀」的重要性(尤其對兒童而言),以及良好閱讀習慣如何保護社會免受某些原始衝動的侵蝕。書中關於兒童、電子屏幕和書籍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儘管寫於 2018 年——在生成式AI出現之前,這本書的價值至今仍不可忽視。

詹·波洛克·米歇爾(Jen Pollock Michel)推薦

約翰·海利(Johann Hari)著《被偷走的專注力:爲何你無法集中注意力及如何重獲深度思考》(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這本暢銷書記錄了海利爲期三個月的數字排毒經歷。最開始幾週,他像戒毒的癮君子一樣經歷了痛苦的戒斷反應。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重獲持久專注的能力,並深刻思考了活在當下所帶來的生命饋贈。

帕特里克·米勒(Patrick Miller)推薦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著《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 in a Distracted World

這不是一本關於技術的書,而是一本智慧之書。但關鍵在於:只會診斷病症的醫生,不值得求診。我們必須學會治療數字成癮的良方,而紐波特關於心流狀態與深度工作的著作正是對症之藥。雖然這不是基督教書籍,但紐波特的洞見與上帝設計的現實本質不謀而合。正因如此,更多基督徒應當接納他倡導的專注工作法、保持長時間不被打擾,踐行數字極簡主義。

基思·普盧默(Keith Plummer)推薦

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著《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字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特克爾以《群體性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聞名。她認爲,我們認爲以技術爲媒介的交流相當於或優於面對面交流,不過是在自欺欺人。在分析人們逃避對話的原因後,她闡述了這種逃避對家庭、友誼、愛情、教育、工作和公共生活造成的傷害。儘管不是從基督教視角出發,但這本研究透徹、通俗易懂的著作肯定了面對面交流的美好及其在溝通中的重要作用。

安德魯·斯賓塞(Andrew Spencer)推薦

尼爾·波茲曼著《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技術壟斷》是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的姊妹篇,通俗易懂、且至關重要。因爲它根據互聯網初期的時代背景更新了分析。正如《娛樂至死》展現出驚人的預見性,《技術壟斷》同樣預見到社會機構會因人類對技術的盲目接納而瓦解。前者聚焦媒介影響,後者則揭示技術如何在我們不加抵抗時悄然支配文化。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Editor’s Pick: 9 Books on Technology

Andrew Spencer(安德魯·斯賓塞)博士畢業於東南浸信會神學院,目前和家人一起住在密歇根州的門羅,參加克羅斯泊因特教會(Crosspointe Church)。他常在「倫理與文化」( Ethics and Culture)網站上發表文章。
標籤
技術
書評
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