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爲什麼美國福音派那麼晚才接受 C. S. 路易斯?
書評:《C.S. 路易斯在美國》,樂馬可 著
2024-01-24
—— K. Alan Snyder

C.S. 路易斯和 G. K. 切斯特頓是兩位最常得到引用的基督教作家。這並不是因爲他們的名字都含有首字母縮寫。這是因爲在所有可能被引用的基督徒中,他們二位可以簡潔精闢地傳達信仰真理,水平出眾。

無論何時何地,這兩個名字會不斷出現在基督徒的寫作或演講中。我們喜歡把他們與我們自己的信息聯繫在一起。不過,路易斯的作品可能更廣爲人知;他對基督徒,尤其是美國基督徒的影響極其深遠。

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的瑪麗恩·韋德中心(Marion E. Wade Center)收集了大量的路易斯、切斯特頓和其他五位重要英國作家的資料,有這樣一家機構是美國人的大幸。每年,該中心都會舉辦系列講座,由漢森夫婦講席(Ken and Jean Hansen Lectureship)提供贊助,重點介紹其中的一位或多位作家。

2022 年,聖母大學(Notre Dame University)名譽教授、美國最著名的基督教歷史學家之一樂馬可(Mark Noll)發表演講,介紹了路易斯在寫作生涯初期是如何爲美國基督徒所接受。這些講座現已集結成冊——《C.S. 路易斯在美國:閱讀與接受路易斯,1935-1947》(C.S. Lewis in America: Readings and Reception, 1935–1947)。

樂馬可嚴謹的研究清楚地表明,那個時代的美國人十分喜歡路易斯的作品,最先接受他的是天主教神學家,然後是學術界的學者和世俗主流媒體,隨後是新教主流教會的基督徒和福音派基督徒。鑑於路易斯如今在福音派人士大受歡迎的程度,當年福音派卻是最後一個接受路易斯作品的群體,這實在是有點讓人詫異。

美國亞馬遜對本書介紹如下:

《C.S. 路易斯在美國:閱讀與接受路易斯,1935-1947》

樂馬可 著

在近代史上,也許沒有哪位文學家像 C.S. 路易斯那樣改變了美國的宗教版圖。即使在虛構作品如《納尼亞傳奇》或護教作品《返璞歸真》在國際上出版並取得巨大成功之前,美國人就已經在「湖那頭」閱讀路易斯的作品了。但究竟是哪些人在讀他的作品?他又是如何爲美國人接受的呢?

美國校園團契學術出版社(IVP Academic),176 頁。

恰逢其時

爲什麼要寫一本關於美國人接受路易斯之歷史的書?爲什麼選擇這些特定年份?樂馬可在演講中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說老實話——讓我告訴你書評者的偏見吧——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讓我著迷的話題。大約十年前,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問題。正如阿利斯特·麥格拉斯(Alister McGrath)在他的路易斯傳記中所指出的,我想知道爲什麼路易斯在美國比在本國更受歡迎。

這個疑問讓我開始著手研究,並寫了一本書,樂馬可在序言中提到了這本書對他的幫助。樂馬可接過我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展示了美國不同群體的讀者對路易斯的反應。

1935-1947 年這幾年是路易斯成爲文壇常青樹的奠基時期。大蕭條、二戰以及戰後回歸正常生活等等都讓美國人不堪重負,這時路易斯出現了,他的寫作吸引了美國人的注意力。他寫的東西讓很多人心悅誠服。在這些年裡,路易斯的知名度逐年提高,1947 年標誌著一個頂峯:他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樂馬可的研究也很恰當地把這個高峰作爲他研究的終點。

天主教對路易斯的興趣

樂馬可的章節將路易斯所影響的群體清晰地劃分開來:首先是天主教,其次是世俗媒體,最後是新教徒,而新教的分支福音派則緊隨其後。

爲什麼先是天主教,而不是新教?畢竟,路易斯是英國聖公會成員。而且新教徒現在也視他爲福音派的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天主教評論家們在路易斯身上看到了很多他們喜歡的東西。雖然樂馬可的論述很全面,但舉一個例子就足夠了。天主教徒喜歡路易斯對自然法概念的辯護,尤其是他在《人之廢》(The Abolition of Man)中對這一概念的闡述。

聖母大學教授利奧·沃德(Leo Ward)寫道:「在我們看來,C.S. 路易斯在《人之廢》中對自然法的闡述是近代最徹底的關於人之存在及其處境化的表述。」沃德認爲,路易斯在闡述這一原則方面比大多數天主教作家做得更好。樂馬可指出,天主教向路易斯這樣的人敞開大門,標誌著基督徒之間的隔閡開始瓦解。

對大眾的吸引

路易斯在三個方面吸引了廣大美國人:他是一位飽學之士,又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作家,其代表作品爲《魔鬼家書》,還是一名護教家。

路易斯的作品面向不同的讀者,因此他的名聲也廣爲流傳。對於文學學術界以外的人來說,一個講的精彩故事,比如說《空間三部曲》,或者精闢且有理有據的護教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們。

在諸多讀者群體中, 新教世界是最後才接受路易斯的,讓樂馬可(可能也包括我們其他人)吃驚的是,最初給予路易斯積極評價的是自由派,而不是福音派和基要派。今天的大多數讀者可能認爲路易斯主要是爲後一類人寫作的,其實這一群人過了挺長的時間才接受了這位備受天主教推崇的英國聖公會作家。

基要主義是對自由神學的回應。基要派試圖維護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義。不過,他們有時言辭尖銳,還有點反智。那些同意基要主義反對自由神學立場,但又試圖以一種不那麼尖銳的精神來與其對抗的人,最終分化成了現在所說的「福音派」。

樂馬可解釋說,福音派之所以接受路易斯的時間相對較晚,可能是因爲當他的作品傳到美國時,這個群體剛剛開始擺脫基要主義。那時,卡爾·亨利(Carl F. H. Henry)和葛培理(Billy Graham)等領袖通過肯定信仰的共同點——關注共同的教義,而不是教義分歧——建立團契,這是新福音派形成的標誌。而廣大基督徒開始關注路易斯的作品,則很好地說明了這一趨勢。

當福音派基督徒將重心轉向社會參與時,路易斯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例如,從事基督教高等教育的人深爲路易斯所吸引,因爲他「證明了正統基督教可以與高深的學識、文學創作、坦誠的心理洞見,甚至機智,很好地配搭。」(121 頁)

儘管福音派姍姍來遲,但他們接受了路易斯,因爲他在很多方面都代表了他們希望成爲的樣子。

深入、易懂

樂馬可的研究廣泛而深入,看上去囊括了天主教、主流世俗界、新教、還有在這一時期對他的論文有重要影響的福音派。本書採用的文獻資料非常豐富,但腳註沒有多到讓讀者招架不住。樂馬可的寫作雖然是學術性的寫作,也沒有艱深到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他侃侃而談,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而「故事」正是讀者最喜歡的體裁。

在書裡,每場講座之後, 都會有一位惠頓大學的教授對之做出回應。這些回應讓讀者對樂馬可提出的事實有更多的思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請讀者不要跳過這些回應,它們對闡明論題很有幫助。

樂馬可在《C.S. 路易斯在美國》一書的結尾處寫下了這麼一段話,它揭示了爲什麼美國福音派倍加推崇路易斯,並且一直有許多的人在讀他的書(128 頁):

C.S. 路易斯在爲公眾寫作時非常謹慎。他當然知道,許多讀者和聽眾都認爲他的寫作特別能啓發人、幫助人,也十分地造就人。然而,正如他在寫給佩內洛普修女(Sister Penelope)的信中所說,他最關心的不是作品成功與否,而是作者的靈魂。處在不同環境下的我們,渴望爲基督和天國演講、寫作和出書,我們最好都要以路易斯爲榜樣。

這本書幫助解釋了爲什麼我們這麼多人喜歡路易斯。《C.S. 路易斯在美國》最吸引的讀者可能是那些關注淡墨會(Inklings)學術研究的人,但樂馬可也探討了作家、演說家可以從路易斯那裡學到什麼。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y Were American Evangelicals Late to Adopt C. S. Lewis?

K. Alan Snyder(K. 艾倫·斯奈德)歷史學教授,曾在四所基督教大學任教。他著有六本書,包括《美國發現 C.S. 路易斯:他的深遠影響》(America Discovers C. S. Lewis: His Profound Impact)和《多時多地:C.S. 路易斯與歷史的價值》(Many Times & Many Places: C. S. Lewis & the Value of History)。
標籤
歷史
書評
C. S. 路易斯
樂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