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聖日耳曼德佩教堂(Church of Saint-Germain-des-Prés)裡,色彩鮮明的壁畫生動地描繪了救贖的完整故事,核心是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而在這座教堂的一處側堂裡,安放著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的遺體。這種安排頗爲奇特:一邊是前現代時期對聖經整全故事的展現,另一邊卻是公認爲現代思想奠基人的紀念地。
斯蒂芬·普雷斯利(Stephen Presley)在他的書《初代教會中的聖經神學:重拾古老的異象》(Biblical Theology in the Life of the Early Church: Recovering an Ancient Vision)開篇,就回憶了他造訪聖日耳曼德佩教堂的經歷,因爲這正好體現了許多現代基督徒所面臨的張力。作爲美南浸信會神學院(The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會歷史副教授,普雷斯利深有體會。他發現,研究基督教的學者常常在兩股力量之間拉扯:一邊是初代教會那種與教會生活緊密結合、整合性的聖經神學視野,另一邊卻是學術界裡普遍存在的碎片化、脫離教會實際的研究方法。
這種張力也解釋了爲什麼在普雷斯利看來,當代聖經神學正陷入困境:方法論多元,卻與教會的實際生活脫節。因此,他提出,我們需要重新拾回初代教會對聖經神學的理解,好讓我們在如今這個越來越像初世紀異教背景的世界中有所立足。他指出,聖經神學在初代教會的敬拜、教義、倫理和宣教中,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才是「一種真正基督徒式的讀經方式」(x 頁)。
《初代教會中的聖經神學:重拾古老的異象》
斯蒂芬·O. 普雷斯利(Stephen O. Presley)著
在《初代教會中的聖經神學:重拾古老的異象》這本書裡,斯蒂芬·普雷斯利提出,聖經神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而是一種在基督徒群體中培養出來、在教會生活中實踐出來的操練。他認爲,初代教父們發展出一種以教會爲中心的聖經神學,這種神學是在群體中一起活出來的,引導信徒仰望並見證神的榮耀。
本書把古代教父的聖經解讀與當代聖經神學對話,探討像愛任紐(Irenaeus)、奧古斯丁等人的基本假設和解經方法,如何爲今天的釋經學提供指引。
貝克學術出版社(Baker Academic),216 頁。
與一些批評者的看法相反,初代教父們的聖經解讀並不粗淺,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寓意解經。他們操練的是一種扎實而全面的聖經神學。他們總是從以基督爲中心的角度來看整本聖經,以神的整體啓示和教會的核心教義爲指引,把聖經看作是統一的神聖啓示。
相比之下,當代聖經神學卻陷入了一種困境:方法繁多,卻與教會的實際生活脫節,難以前行。
初代教會的神學家們不會把聖經割裂開來讀,而是懷著對整本聖經宏大故事的異象去解讀。這種異象就像一條「信仰準則」(rule of faith),是對使徒福音信息的靈活概括,涵蓋了創造、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道成肉身、受死、復活)、聖靈的工作、教會的身份,以及對神國度降臨的盼望。
這條「信仰準則」不僅僅是一份教義清單,也不僅僅是一種解讀聖經的方法,它更是塑造初代教會共同生活與信仰想像的根基。正如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說,這是初代教會特有的「社會想像」(social imaginary)——一種從聖經而來、共同持有的對現實的理解。這種共同的想像影響了初代基督徒如何認識神、看待世界,以及如何在救贖大敘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普雷斯利強調說:「聖經神學的基礎,是通過聖經塑造出來的基督徒文化」(7 頁)。但他並不是在呼籲教會去掌控世俗社會,而是指出,「健全的聖經解讀,與其說是掌握技巧,不如說是要在基督徒群體裡,通過信仰與實踐的模式進行細緻的教導」(7 頁)。
在早期教會,神學的框架是通過禮拜儀式和群體敬拜不斷得到加固。因此,初代教會的群體性背景,爲正確解讀聖經提供了重要的指引。當代信徒若想重拾真正屬於聖經的神學,也可以從這些古老的榜樣中汲取智慧。
然而,初代教會文化塑造的核心,並不僅僅是一些實際操作。他們的聖經解讀從最根本的神學與形而上學認信開始,首先是承認三位一體的神是創造主與救贖主。這與許多現代的解經方法不同,後者常想要(卻往往做不到)在解經時保持中立、把神學假設擱置一邊。但教父們明白,我們對神的認識根本上決定了我們如何讀聖經。健康的形而上學,是健康解經學的基礎。
因此,初代教父讀聖經時,前提是相信神確實存在、神確實在歷史中主動作爲,並且在經文中向人啓示自己。正如普雷斯利所說:「定睛仰望神,是理解初代基督徒聖經神學的第一步」(17 頁)。他們追求的不是單單獲取知識,而是渴望透過神的話語與神相遇,期待聖經能滋養信心、塑造靈魂。
此外,初代基督徒的聖經解讀是以基督爲中心的。他們讀整本聖經,尤其是舊約時,總是看見其中指向基督的奧祕,並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去分辨基督在聖經敘事中的同在與作爲。這種基督論的解經絕不是單純的理性分析,而是與追求美德、效法基督緊密相連的。對他們來說,解經者的屬靈狀態至關重要,哪怕是人們常常忽略的智慧書卷,也可以成爲引導信徒在回應神啓示時活出「美好生命」的嚮導。
正如普雷斯利解釋的那樣,最早期的基督教神學家們認爲,「人的本質存在與解經活動之間沒有割裂」(123 頁)。對他們來說,聖經神學「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生命方式」(126 頁)。正確信仰(正統,orthodoxy)與正確生活(正行,orthopraxy)密不可分,這二者都直接源自對聖經的深入投入和操練。
聖經神學和詮釋,從來都不是孤高學者關在象牙塔裡獨自求索。正如普雷斯利所指出:「聖經神學真正合適的歸宿,就是教會的群體文化裡」(149 頁)。讀聖經應當是一個在敬拜和教導中共同進行的群體行爲,不僅僅是在聚會時,更要在整個教會生活中,始終帶著「在教會裡」的視角來讀。這種群體性正好體現了聖經神學的目的:造就信徒、塑造屬靈生命。
從根本上說,聖經神學就是一起去理解、一起去活出那部宏大的救贖故事。讀聖經的人不是旁觀者,而是這段聖經所述救贖大劇的參與者。聖經的傳講和教會的禮拜儀式把聖經與會眾的日常生活連接起來,引導他們走向最終的目標:看到神的榮耀。
要讓當代聖經神學重新煥發活力,就必須恢復它的教會性,讓聖經、神學、禮拜和信徒的生活重新緊密交織在一起。這對於裝備教會,在當下這個日漸世俗化、越來越像初代教會所面對的宗教環境中繼續忠心生活,至關重要。
普雷斯利的這本著作有效地發掘了初代教會豐富的屬靈遺產,彰顯了教父時代在釋經上深厚的神學智慧與屬靈活力。《初代教會生活中的聖經神學》爲牧師和教會領袖們提供了極好的資源,幫助他們帶領教會把福音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連接起來。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Back to the Fathers: How Biblical Theology Belongs in the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