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研究教會建立的最初幾個世紀裡三位一體教義的發展。
本文將概述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在基督教會建立最初幾個世紀裡的發展歷程,最後提出它帶給當今基督徒的一些反思。
德國神學家和教會歷史學家阿道夫·馮·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 年)的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基督教教義的發展「是希臘精神在福音土壤中的成果」。(《教義史》[History of Dogma],卷一,17 頁)哈納克認爲,早期教會中的三位一體教義放在按照聖經所理解的神身上是牽強附會的。但事實恰恰相反,早期教會持三位一體的觀點是因爲聖經啓示了三位一體。使徒對耶穌位格和工作的見證,舊約對神主權工作的宣告和先知的期盼,以及在教會生活中(和舊約字裡行間)聖靈工作的經歷和見證,都揭示了神的三位一體特性。早期教會通過思考聖經、基督的位格和工作,逐漸建立了對三位一體的認識。這樣的認知體現在敬拜、神學反思和教牧鼓勵中。雖然「三位一體」這個詞本身是個新詞彙,但相信三位一體之神從一開始就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
公元 110 年左右,安提阿的牧師依格那修(Ignatius,約 35——110 年)在將要最終殉道的旅途中寫了幾封信給不同的教會。雖然他很少準確的引用經文,但他對三位一體的認識明顯融合了舊約和新約的內容。他對聖子和聖父關係的肯定甚至帶有某種頌歌的性質。在他寫給以弗所的信中,可以找到對三位一體形像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表述。依格那修把教會的合一比作合唱,他教導他們「你們要從神那裡獲得音調,(這樣)你們就可以透過耶穌基督而向天父同聲歌唱,爲了讓祂既聽到你們,又看到你們所行的善事,就承認你們是屬祂兒子的人」。(Letter to the Ephesians 4.2)。依格那修注意到教會是建立在三位一體之根基上的,他描述基督徒是「建造聖殿的石頭,已預備妥當要用來建造父神的殿,耶穌基督的起重機即十字架以聖靈爲繩索把他們吊到高處」(Letter to the Ephesians 9.1)。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 the bishop of Smyrna,69-156 年)在依格那修之後幾年殉道,殉道前他也表達了他對三位一體的認識:「我藉著天上永恆的大祭司——你的愛子耶穌基督——榮耀你,藉著祂,透過祂和聖靈,榮耀歸於你,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在將來的世代」(《坡旅甲殉道記》[Martyrdom of Polycarp],第 14 頁)。
與坡旅甲相似,基督教信仰的早期護教者並沒有迴避對三位一體的認信。雅典的那哥拉(Athenagoras of Athens,約 133-190 年)說:「誰……聽到稱這些人——這些談論神是聖父、神是聖子和神是聖靈,且宣稱祂們的能力合一而且位格有別的人——稱爲無神論者,不會感到驚訝呢?」(《爲基督徒申辯》[A Plea for the Christians],第 10 頁)。遊斯丁(Justin Martyr,100-165 年)爲他的讀者描述了典型的洗禮程序:「(歸信者)奉神、天父和宇宙之主,救主耶穌基督以及聖靈的名接受水的洗禮」(《第一護教辭》[First Apology],第 61 頁)。在爲信仰辯護時,護教家宣稱基督教崇拜的是聖經所啓示的聖父、聖子、聖靈之唯一真神。謠言以爲這是件新鮮事——但這絕非新事,相反,這是從起初通過道成肉身而啓示得清晰明了的真理(參約 1:14)。
里昂的愛任紐(Irenaeus of Lyons,約 130-202 年)爲「經世三一」(economic Trinity,有別於「內在三一」,指三位一體神的外在工作——譯註)做了詳盡的辯護,即神格中的成員如何相互關聯以及如何與救贖歷史關聯。三位一體的合作表現爲「聖父完美地計劃了一切並下達命令,聖子執行這些命令並進行創造,聖靈滋養(所創造的)並使其增長」(《駁斥異端書》[Against Heresies] 4.38.3)。愛任紐所面對的是諾斯底主義的各種教義,他們假定有一個邪惡的創世之神和一個良善的屬靈之神以及無數較低級的屬靈存在。愛任紐肯定了基督教信仰是一神論,唯一的真神是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基督教不認爲有幾個神,也不將創造歸於邪惡之神,而是肯定了只有一位神,祂是萬物的創造者和維繫者。這唯一的神以三位一體的形式存在,並密切地參與在救贖人類和宇宙的工作中。
對三位一體的思考一直持續到第三世紀,代表人物有迦太基的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羅馬的希坡律陀(Hippolytus of Rome)和亞歷山大的奧利金(Origen of Alexandria)等。第三世紀初,羅馬的希坡律陀(約 170-c. 235 年)寫了一篇題爲《反對諾圖斯》(Against Noetus)的論文來回應士麥那的諾圖斯(Noetus)——一位一直在宣揚不合乎聖經之三位一體觀的基督徒。諾圖斯和其他人聲稱,聖父和聖子都在十字架上受難(這種觀點稱爲「聖父受難說」 [patripassianism])。希坡律陀也撰文爲經世三一辯護:「和諧的經世之功引向一神;因爲神是獨一的。聖父發出命令,聖子遵行,聖靈賜下認識。聖父在萬物之上,聖子貫通萬物,聖靈在萬物之中」(Against the Heresy of the One Noetus, 8; ANF 5:226)。這種「在......之上」、「貫通」和「在......之中」的語言後來到了四世紀在否認聖靈神性的「瀆靈派」( Pnematomachian,直譯爲「聖靈鬥士」[spirit fighters])團體中成了爭論的焦點。
迦太基的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155-240 年)在反對一位名叫帕克西亞(Praxeas)的假教師時寫道:「他(異端教師)趕走了聖靈,把聖父釘在了十字架上」(《駁帕克西亞》[Against Praxeas],第 1 章)。與其他早期基督教神學一樣,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歪曲了聖經。他斷言:「所有的經文都顯明了三位一體及其獨特性:從這些經文中還引申出了我們常用的原則,即不能把發出話語者、說話所談論者以及話語的對象視爲同一個。」(《駁帕克西亞》,第 11 章)「原則」指信仰原則,即使徒的信仰告白所總結的聖經教導。遵循這樣的原則確保了對經文的解釋是正確的。特土良的表述指出了變形說(modalism)的錯誤,並成爲教會定義三位一體的基礎。他堅持認爲:「所有位格都是一,通過實質上的……合一;而經世的奧祕仍然受到保護,它將一分爲三位一體,按順序排列三個位格——聖父、聖子和聖靈(《駁帕克西亞》,第 2 章)。
雖然亞歷山大的奧利金(約 184-c.253 年)在救贖方面堅持三位一體的信仰,但他的著作也暗示出聖子從屬於聖父,例如他在對《約翰福音》13 章 25 節的註釋中寫道:「我們說救主和聖靈超越萬物,不是某種程度上的超越,而是無法度量的超越。但就像祂和聖靈超越別的受造物甚至超越最高的受造物一樣,天父也超越祂(聖子,以及聖靈),甚至這樣的超越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奧利金似乎有從屬論的傾向,但他堅持神本體論的統一。「正如光......無法離開光輝而存在一樣,聖子也不可能離開聖父而存在。」(《論首要原理》[On First Principle] 4.28)奧利金也爲理解聖子的永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他斷言:「神是祂獨生子的父,獨生子確實由祂而生,從祂而有,但卻沒有一個開端。」(《論首要原理》1.2.2)。他繼續申明「聖父和聖子有本質和實質上的合一」(《論首要原理》1.2.6)。奧利金關於三位一體的混合思想雖然從未越過邊界成爲異端,但在第四世紀不管是正統的教師還是異端的教師,在思考三位一體的問題時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響。
第四世紀,三位一體之爭在基督論和聖靈論的錯誤中愈辯愈激烈。四世紀初,一位名叫亞流(Arius,256-336 年)的亞歷山大長老斷言「曾經有一個時代,在那時聖子是不存在的」。亞流強調神的獨一性,宣稱聖子是被造的。「按照神的旨意,在世代和起初之前祂就被造,並從聖父那裡獲得了生命和存在」(亞流,《致亞歷山大的信》[Letter to Alexander];NPNF2 4:458)。儘管亞流承認聖子獨一無二,但他仍然堅持認爲聖子是被造的。亞流依據《箴言》8 章 22-31 節和《歌羅西書》1 章 15 節來證明聖子是受造的。一個世紀前,奧利金也選擇用這些經文來強調基督的獨特地位,但卻證明了祂並非被造的。亞流還引用了《約翰福音》14 章 28 節和《馬可福音》13 章 32 節等經文來證明聖子的地位低於聖父。因此,君士坦丁皇帝於 325 年召開了尼西亞公會,試圖解決阿利烏斯主義這個棘手的神學問題。大公會議制定了一套信經,肯定了聖子擁有完全的神性,同時也譴責阿利烏斯派的某些信仰是異端。他們確認聖子與聖父 homousias(這是個希臘語,意思是「同質」),是「出於神而爲神,出於光而爲光,出於真神而爲真神,受生而非被造」。《尼西亞信經》並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因此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普瓦捷的希拉里(Hilary of Poitiers)和加帕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這些思想家在四世紀中後期繼續爲聖經中的三位一體提供了重要的神學辯護。
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約 296-373 年)在尼西亞公會召開時擔任執事。當他成爲亞歷山大的主教時,儘管君士坦丁的兒子、皇帝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us II,337-361 年)支持亞流主義,但亞他那修仍堅持《尼西亞信經》的立場。後來,亞他那修因不斷捍衛尼西亞正統信仰而五次遭流放。他最關心的仍是福音的信息。他問道:「如果道是受造的,祂怎麼會有能力撤銷神的審判並赦免罪孽,因爲......這是神獨有的特權?」(《駁亞流派的四篇講稿》[Four Discourses Against Arians],2.67;NPNF2 4:385)。亞他那修的結論與《尼西亞信經》一樣,斷言聖子擁有相同的本質(homoousias)但卻是獨特的,他還強調三位一體本質爲一並不意味著聖父和聖子是同一位格,從而避免了變形論(modalism)。普瓦捷的希拉里(約 310 年至 367 年)繼承了亞他那修的衣鉢,在西方基督教中肯定尼西亞教義,而卡帕多西亞教父也在東方肯定了尼西亞教義。希拉里於 360 年左右撰寫了《論三位一體》(On the Trinity),堅持《尼西亞信經》的神學,因此稱爲「西方的亞他那修」。
凱撒利亞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329-379 年)和他的兄弟尼撒的格里高利(Gregory Nyssa,約 335-395 年)以及他們共同的朋友納西昂的格里高利(Gregory or Nazianzus,329-390 年)——統稱爲卡帕多西亞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撰寫了大量論文,論述神格的統一性和每個神聖位格的獨特作用。這是爲了維護福音而開展的屬靈運動。他們爲神在本質上是一(希臘語 - ousia)而在位格上是三(希臘語 - hypostasis)的真理而戰。巴西流寫道:「ousia 這個詞是(所有位格)共有的......而 hypostasis 則被認爲是作爲父、作爲子或擁有聖化之能力的特殊屬性」(Letter 214.4))。同樣,納西昂的格里高利(Gregory Nazianzus)也教導說:「神是三位一體,三爲一,神在其中,或者更準確地說,這就是神」(Oration 39.11)。尼撒的格里高利秉持同樣的觀點,他說:「三個位格是一體......因爲本質和力量是同樣的」(Against Eunomius, 1.36)。到四世紀末,亞他那修、普瓦捷的希拉里和卡帕多西亞教父等思想家鞏固了合乎聖經的尼西亞教義(後經 381 年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確認)使其成爲教會真正的三位一體教義。
五世紀的思想家們將三位一體的思考推向了頂峯,鞏固了此後 1000 年的三位一體神學。西方有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 年)、東方有亞歷山大的西里爾(Cyril of Alexandria,約 376-444 年)爲三位一體的正統性提供了有力的辯護。他們繼續提倡本質和位格爲一的信仰。奧古斯丁在他的著作《論三位一體》(On the Trinity)中斷言:「舉凡談論神本身的話,都是對每個位格,即聖父、聖子和聖靈所說的;同時也是指著三位一體本身——不是多位而是一位——所說的」(《論三位一體》,5.8.9)。奧古斯丁還闡明了聖靈既從聖父也從聖子,是從兩位那裡發出(procession)的觀點,因爲我們看到聖靈也從聖子那裡發出(《論三位一體》,15.17.29)。拉丁語短語 filioque(「和子」)將成爲西方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的標誌,並被加入到尼西亞信經中,後來引起了東西方教會之間的爭論。
亞歷山大的西里爾是涅斯多留主義(景教)之爭中的關鍵人物,這場爭論帶來了 431 年的以弗所公會。西里爾認爲在道成肉身的過程中,「兩個本質真正結合在一起,既有基督,又有聖子」,同時還保留了各自的特徵(Fourth Letter of Cyril to Nestorius, NPNF2 14:198)。在西里爾看來,永恆的神子取了人的本性並親自與之結合,這結合既在肉身上又在靈性上。隨後,以弗所公會譴責涅斯多留主義爲異端。西里爾在他的著作——包括大量的釋經文獻中,表達了他對四世紀尼西亞神學的感激之情,並且堅定了尼西亞神學是合乎聖經的、對神三位一體的真正理解。451 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西里爾基督二性的教義,斷言基督既是人又是神,「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卡迦克墩公會肯定了對之前三位一體神學的結論,並成爲教會三位一體神學的根基,直至今日。
論到早期教會對三位一體的思考,福音派基督徒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首先,初期教會依據聖經大力捍衛三位一體。對三位一體的認識不是文字證明或哲學詭辯,而是通過聖靈的驅動深入地閱讀整本聖經。他們的三位一體意識貫穿於他們的著作、敬拜和見證之中。其次,教會必須正確地談論三位一體。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三位一體之神的奧祕,但我們也不能輕率地對待三位一體的教義。如何理解聖父、聖子和聖靈在我們救贖中的角色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在教會的任何事工中,無論是主日早上的崇拜還是中學生的查經學習,我們都要認真對待三位一體的教義。最後,三位一體教義使基督教有別於任何其它信仰。穆斯林、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徒、一神論者和其它聲稱敬拜神的人並不敬拜聖經和使徒所見證以及早期教會見證宣揚的神。你所敬拜的神若非是聖父、聖子和聖靈,那麼你所敬拜的就是假神。在多次異端浪潮中早期教會積極地捍衛了三位一體神學。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守護它。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rinitarianism in the Early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