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基督降在陰間
2025-09-26
—— Matt Emerson

定義

基督降在陰間的教義認爲,基督死後,祂的身體在墳墓中,祂的靈魂去了死去的(義)人所在之處,直到祂復活,祂不是在那裡受苦,而是要向所有死去的人宣告祂代贖之死的得勝。這並不是把救恩帶給死人,但對義人來說這是盼望的標誌,對不義之人來說這是審判的標誌。

本文摘要

基督降在陰間的教義是指,基督在受死的三天裡,經歷了所有人都要經歷的死亡:祂的身體在墳墓中,祂的靈魂去了死去的(義)人所在之處。祂不是在那裡受苦,而是在神人二性中依然與聖子的神性聯合,要向所有已死的——墮落的天使、不義的死人和古時的聖徒——宣告了祂代贖之死的得勝。儘管這一教義在宗教改革時期受到一些質疑,但我們仍然應堅持這一教義,因爲它既有聖經依據,也有歷史神學的依據。這一教義能讓我們更進一步與道成肉身、滿有憐憫的主認同,賦予洗禮更多的意義,並幫助提醒基督徒,基督現在正在統治和掌權,祂親自掌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


《使徒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都承認基督「降在陰間」的教義,天主教和東正教也頌揚這一教義,但福音派教會卻很少關注它。事實上,在誦讀《使徒信經》時,許多福音派基督徒會略過「祂降在陰間」這一句。那麼,這個教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從聖經和歷史角度來看,「降在陰間」有如下含義:

「基督在受死的三天裡,經歷了所有人都要經歷的死亡:祂的身體在墳墓中,祂的靈魂去了死去的(義)人所在之處。祂不是在那裡受苦,而是在神人二性中依然與聖子神性聯合,就向所有已死的——墮落的天使、不義的死人和古時的聖徒——宣告了祂代贖之死的得勝。因此,基督降在陰間主要指祂高升的開始,而非祂繼續受辱。」

基督的臨在必然改變樂園(Paradise)的性質,彌賽亞降臨的期待變成了祂同在的現實,這也是爲什麼早期教會把降在陰間描述爲從地獄中「釋放」出來(特別且只針對死後的義人,見下文)。最後,降在陰間並不是給人死後得救的機會;對那些等待祂降臨之人來說基督宣告得勝是好消息,而對那些抵擋祂的人來說這卻是審判的標誌。(上述定義見 Matthew Y. Emerson,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

聖經的支持

在思考關於基督降在陰間的福音派神學時,我們需要指出的第一點是它有聖經支持。這個教義的核心認信是耶穌真正以人的方式死亡,對聖經作者來說,這意味著祂的肉體被埋葬,祂的靈魂去了死人去的地方。在第二聖殿猶太教中,人們普遍相信(儘管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死後有一個居間狀態,所有死者的靈魂都在其間,但卻在不同區間裡(compartments)。和合本稱這個共同的「死人之地」爲「陰間」(希伯來文:sheol,希臘文:Hades),人們認爲它至少分爲三部分:亞伯拉罕所在的地方(Abraham’s Bosom,路 16:19-31)或樂園(Paradise,路 23:43),爲死去的義人而設;新嫩谷(Gehenna),或陰間、地獄(Sheol or Hades),爲死去的惡人而設(如路 16:19-31);地獄(Tartarus),囚禁反叛的天使或靈(彼前 3:19;彼後 2;猶 6)。人們相信這些是關押死人的地方,直到死人全都復活,那時對其居民的暫時審判將變成最終和永恆的審判(如啓 20:11-15)。降在陰間的教義認爲,在耶穌死後到復活之前,祂的人類靈魂繼續有意識地居於居間狀態,具體而言是在樂園或亞伯拉罕的懷中,即死去義人的區間中。這種居間狀態的觀點以及耶穌死後到復活之前的存在方式反映在《馬太福音》12 章 40 節、《路加福音》23 章 43 節、《使徒行傳》2 章 27-31 節和《羅馬書》10 章 7 節等經文中。

但是,耶穌不僅僅經歷了從死亡到復活的居間狀態,祂還戰勝了居間狀態的主人——死亡,並宣告祂勝過死亡,改變了樂園。這個得勝和改變來自於祂的代贖之死和祂既是神又是人(God-Man)的獨特本性。首先,耶穌代表我們經歷了死亡,從而戰勝了死亡。在《啓示錄》1 章 18 節中,耶穌說:「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因爲祂既是完全公義的彌賽亞,又是道成肉身的神,所以祂是作爲死亡所無法掌控的那一位進入了死人之地。祂的話表明,祂現在擁有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因爲祂在降在陰間時從它們的主人那裡奪取了這鑰匙。

耶穌既獲得了勝利,就在降在陰間時宣告勝過了死亡和陰間及其主人。《彼得前書》3 章 19 節告訴我們,耶穌在死後到復活之前「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這裡的傳道(from kerusso)不是對死人的福音佈道——讓死人有機會在傳道過程中悔改和相信。相反,它宣告了基督的得勝,祂已經在祂的代贖之死中贏得了勝利,並將在祂即將到來的復活和升天中證明和彰顯這勝利。因此,耶穌向所有死人宣告,祂是「地底下的」的主(腓 2:10),正如祂要在復活時宣告自己是地上的主,在升天時宣告自己是天上的主一樣。

最後,耶穌的同在改變了樂園的性質,讓期待變爲現實。舊約中的聖徒們曾在死亡的黑暗中等待他們生前所相信的彌賽亞降臨,如今,他們親眼看到了以前只能通過信心所望見的。耶穌與他們同在,作爲他們即將從死裡復活的標誌——祂很快祂就會復活。當祂在第三天復活時,祂會帶著那以前遭死亡拘禁的「被擄之人」(弗 4:8-9)——他們現在得以站在復活主的面前是藉著對那戰勝了死亡之彌賽亞的信心,因此他們也將在末日復活。

歷史重要性和納入信條

基督降在陰間的這三重根基方面的重要意義——像所有人一樣經歷死亡、向所有死人宣告得勝以及釋放舊約聖徒——在二世紀以來的早期教會隨處可見。從殉道者遊斯丁、愛任紐、特土良到奧古斯丁、敘利亞教父聖艾弗冷(Ephrem)以及宣信者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早期基督徒都全心全意地、明確反覆地肯定了上述降在陰間的觀點。《使徒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中的 descendit ad inferos(英文譯爲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中文譯爲祂降在陰間/下到陰間——譯註)都承認這一點。這裡有一處當代的文字混淆,因爲許多《使徒信經》的英文版本都讀作 he descended into Hell(祂下到地獄),這來自一個同義的拉丁短語,即 descendit ad inferna。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這兩個短語在中世紀早期的拉丁語中是同義詞。我們英文中的 infernal(地獄)這個詞就由此而來,在今天它暗示著受折磨之處,但在寫《使徒信經》時,它的意思只是「死人之地」,是 inferos 的同義詞。信經中所說的 descendit ad inferna 並不是指耶穌降到了地獄(Hell),如果我們說的地獄是指「受折磨的地方」的話;相反,它的意思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耶穌的靈魂在祂死後到復活之前居住在死者之地,特別是義人的隔間。

關於降在陰間這一條何時被納入《使徒信經》,也有一些爭論,有些人聲稱直到七世紀才納入(見古德恩:He Did Not Descend into Hell: A Plea for Following Scripture Instead of the Apostles』 Creed)。然而,我們現在知道,雖然從《使徒信經》首次出現到七世紀之間,「祂降在陰間」(descendit ad inferna/inferos)這一條確實只偶爾出現過,但可以把這條的實際內容看作被包含在了「(祂被)埋葬」這個表達中了,哪怕這一條本身並未包含在信經中。正如邁克·伯德(Mike Bird)所說:「措辭上的彈性是因爲,埋葬意味著降在陰間,而降在陰間則以埋葬爲前提」(邁克爾-伯德,What Christians Believe: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 Through the Apostles』 Creed,,148 頁)。寫出這一條,很可能是爲了抵擋亞波裡拿留派(Apollinarianism)。這個異端認爲,神聖之道只取了人的身體,而沒有人的靈魂(根據這一異端信仰,道就是基督的思想)。降在陰間這個短句是抵擋亞波裡拿留派否認基督擁有人類靈魂的最佳方式,因爲這個表達要求要有一個人類靈魂在基督死後到復活之前這段時間裡待在死者之地。

在中世紀,尤其是七世紀以後,降在陰間的說法在天主教和東正教中都有了新的含義。在東正教中,降在陰間越來越多地與隱含的普救論聯繫在一起,而在羅馬天主教中,則以降在陰間爲依據建立煉獄和基督再來前地獄中的人死後仍有得救機會的說法。在宗教改革時期,加爾文和路德都希望擺脫降在陰間教義中這些不符合聖經的附加之言,但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做神學改革。路德基本上肯定了早期基督教的教義,同時拒絕了羅馬教會所發展出的煉獄和死後得救的說法,而加爾文則完全以一種新穎的方式重塑了這一教義,他說這個短語是教導人們耶穌在受難時代表罪人承受了神的憤怒。另一位宗教改革家馬丁·布策(Martin Bucer)認爲,「(祂)降在陰間」放在「(祂)被埋葬」後面顯得多餘,因爲它只是指耶穌的肉身被埋葬了。這在 16 世紀也是一個新穎的觀點。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試圖將加爾文的觀點(通過巴特)、東正教的觀點和他自己羅馬天主教的觀點結合起來,認爲聖子在週六的地獄中經歷了與聖父的分離,從而廢除了地獄,建立了煉獄。

這六個發展流派——東正教、天主教、加爾文主義、路德宗、布策派和巴爾塔薩派——一直延續至今。對於福音派基督徒來說,最可能選擇的立場是布策或加爾文的立場,儘管巴爾塔薩的立場在那些希望將耶穌的受難與遭遺棄、孤獨等心理體驗聯繫起來的人中很受歡迎。路德的觀點似乎最接近聖經。

教牧含義

降在陰間最重要的一個教牧意義是,耶穌真的像所有人一樣死去了。祂在我們之前爲我們走過死蔭幽谷,把我們這些信靠祂的人從死蔭中拯救出來。當基督徒失去信主的親人時,我們會宣揚在死人復活時我們會再次見到已故親人的盼望。不過,伴隨著這個終極盼望的還有一個更直接的盼望,那就是基督已經先於我們的親人進入了死亡之地,並在那裡照亮了祂的復活光芒。

此外,耶穌已經把樂園從期待之地變爲現實之地——耶穌真真切切地與逝去的聖徒同在,直到祂再來,直到他們從死裡復活。在基督再來之前,死去的基督徒不會墜入虛空,也不會孤單。基督在現在稱爲「第三層天」(林後 12:1-10)的樂園中與他們同在。樂園中祂親身的同在提醒著逝去的聖徒,有一天他們也會從死裡復活,樂園會降臨到新天新地,那是神的樂園,基督徒將在那裡與祂們的王永遠同住。

降在陰間在教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第三個原因是它與洗禮有關。早期教會將耶穌作爲人降在陰間看作聖子三次下降(譯註:「降在陰間」的「降到」與「降臨」或「下降」在英文中同爲descent)使命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第一次是降入馬利亞的羊水中,第二次是祂受洗時降入約旦河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下降是祂降入陰間——即死者之地——的水中。在這些下降當中,並最終通過基督的整個工作,擊敗了仇敵。因爲在聖經中,混沌之水常與神的仇敵聯繫在一起,所以這些與水關聯的下降是基督通過祂的生命和工作,特別是祂的死和復活得勝的重要畫面。當新基督徒進入洗禮之水時,他們宣告自己已經放棄了撒但及其作爲,進入到基督爲他們所贏得的勝利中——這得勝是通過聖靈的力量以及基督與他們聯合而取得的。

最後一個教牧含義是,儘管死和滅亡仍在我們的世界肆虐,但它們已不再擁有自己國度的鑰匙。耶穌掌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有一天,當它們與基督的其它敵人一起被扔進火湖時,它們將不復存在。耶穌降生,以及祂最終的復活和升天,將十字架上的得勝變成了受造世界三個領域中的現實。因此,我們沒有什麼可懼怕的,「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羅 8:38-39)

耶穌降在陰間真是好消息!

進一步閱讀

博客

文章和論文

書籍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rist’s Descent to the Dead.

Matt Emerson(馬特·愛默生)博士畢業於浸信會東南神學院,目前在俄克拉荷馬浸信會大學(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擔任神學、藝術和人文系主任,也是 Center for Baptist Renewal 的執行主任。他著有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 並獲得了 2019 年福音聯盟圖書獎。
標籤
福音
聖經
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