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一場悲劇降臨在基督教音樂創作人史蒂文·柯蒂斯·查普曼(Steven Curtis Chapman)的家庭。他十幾歲的兒子開車回家時,轉過車道拐角,沒有看見突然衝到車前的5歲小妹妹瑪麗亞·蘇(Maria Sue)——一場無法挽回的車禍就這樣發生了。
查普曼當時正站在前廊,親眼目睹了這場事故,但事後他對許多細節都記不清了。「我只記得自己跑到房子後面找到妻子,我歇斯底里地哭喊,」他說,「(女兒)流了好多好多血。」
有一幕場景,雖然其他人清楚地記住了,但查普曼自己卻記不起來。他準備趕往醫院時(可憐的小瑪麗亞被送到醫院後醫生當場宣佈死亡),他看見肇事的兒子威爾·富蘭克林(Will Franklin)蜷縮在地上,他的哥哥緊緊抱著他,爲他禱告。就在那一刻,史蒂文讓司機停車,搖下車窗對兒子喊道:「威爾·富蘭克林,爸爸永遠愛你!」
每當想起這一幕,我都忍不住潸然淚下。在那樣震驚、悲痛交加的時刻,在那樣恐怖而混亂的氛圍中,作爲父親,史蒂文沒有指責、沒有怨恨,反而本能地向兒子表達了無條件的愛——這一刻,足以看出他的爲人品格。在至深的苦難中,他飽受創傷的心依然湧現出溫暖的安慰之詞。
《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來到一塊平地,對眾人講道,我們讀到:「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這是因爲在這兩種情況下,「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 6:45)
過去讀到這段經文時,我總是把耶穌的這番話僅僅理解爲關於話語的教導。我們該怎麼說話?我們的言語反映了什麼?怎樣才能管住舌頭?的確,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約束言語、用話語祝福他人的教導(包括《雅各書》第 3 章和《箴言》中的許多章節)。
不過,耶穌這番話的含義其實更加深遠。要真正領悟他的教導,我們不應只關注「說出來的」,而更應該思考「存進去的」。照著耶穌的智慧話語,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如果我們想成爲能說出智慧和慈愛之言的人,就必須從在心中儲存智慧和慈愛開始。關鍵問題不是「我們該說什麼?」,而是「我們該往心裡放進去什麼?心靈的儲存室裡應該有什麼?」
萊爾(J.C.Ryle)主教曾說,檢驗一個人宗教品格的標準在於他的「舉止言談」。這能清楚地反映出他的品格。但是,如果你想通過這個考驗,沒法臨時抱佛腳,關鍵在於考驗之前的幾週或幾個月的準備。考慮往心靈和思想的儲存室裡儲存什麼,才是最爲關鍵的。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表面上控制自己的言語:努力避免說不該說的話,勉強自己說該說的話。這樣做固然是個不錯的開端,但耶穌的教導卻引導我們更進一步。我們要追根溯源。
爲什麼要這樣呢?即使我竭盡全力想說出生命的話語,但有時還是會對自己脫口而出的話感到震驚——那些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污濁之水終究會溢出來。每當我放下警惕,那些我本不願意存在心裡的想法就會不經意間顯露出來,讓我大吃一驚。
保羅·區普(Paul Tripp)在《言語的威力》(War of Words)一書中指出,每每我們說錯話,總會習慣性地責怪他人或歸咎於周遭的環境。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言語問題實際上反映了心靈問題」。一個人說話的方式,既不是由周圍的人決定的,也不是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即使面對讓你抓狂的人,或是身處艱難的境地,如果心是良善的,自然就能說出真誠和恩慈的話來。
難怪《箴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爲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 4:23)我們花了太多時間看管自己的口舌,卻忽視了心靈儲存室的重要性。真正的準備工作應該在心裡開展。就像查爾斯·西緬(Charles Simeon)所說的:「聖潔的行爲必定源於聖潔的原則和屬天的情感。」
若心中儲存的是火藥,當導火線被點燃時,必定會爆發;若心中儲存的是怨恨, 當別人得罪你時,說出的話必帶著刺;若心中儲存的是驕傲,言語間總是帶著嘲諷與輕蔑;若心中儲存的是妒忌,說出的話會如同利刃,悄悄侵蝕他人的聲譽與人格;若心中儲存的是論斷,看到他人的過錯時,必定口出嚴厲的責難。
但是——若心中儲存的是恩慈,你就能在惡中見善,以德報怨;若心中儲存的是憐憫,面對迫害時,你會選擇禱告;若心中儲存的是信念,眾人妥協時,你依然能勇敢發聲;若心中儲存的是謙卑,你會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敢於直面過錯;若心中儲存的是感恩,你能用祝福回應埋怨;若心中儲存的是信心,試煉來臨時,你會更加親近上帝;若心中儲存的是愛,當他人被怒火吞噬時,你仍能說出智慧與溫暖的話語。
沒人知道自己何時會遭遇像查普曼家庭那樣的重大悲劇。考驗總會來的,可能是幾天後,可能是幾週後。請記住:心裡存什麼,就會顯露出什麼。所以,你打算在心裡存什麼呢?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tore Up Today for Tomorrow’s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