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的手機突然遭到短信和郵件轟炸,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請大家爲我禱告,我失業了。」
我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一間教會當牧師。這裡的人大多就職於政府部門,往常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工作總能給人安穩保障。但最近,政策變動導致聯邦僱員和承包商大規模裁員,幾乎每個成員都受到波及。教會很多人過去都有鐵飯碗的工作,而現在人人臉上都寫著「朝不保夕」四個字。
說來慚愧,我本應更加知道該如何應對。當年經濟危機時,我自己就嘗過失業的滋味——那種五臟六腑都被掏空的感覺至今難忘:接到通知時的手腳發麻,投簡歷時臉上火辣辣的羞恥感,看著存款一天天見底的心慌,還有失業頭幾週不斷襲來的自我懷疑。
可現在成員們經歷同樣困境,我這個過來人卻手足無措。這段經歷讓我明白一個許多教會同工都在面對的真相:親身經歷過苦難,並不等於就知道如何陪伴他人度過苦難。
牧師和教會領袖都清楚該怎樣安慰重病患者,也知道如何扶持喪親的家庭。但面對失業的成員時,常常不知從何說起。在現在這個社會,初次見面第一句話永遠是「你從事什麼工作」,失去工作往往意味著失去自己。教會必須意識到:失業不僅是經濟上出了問題,更是一個屬靈問題,它會引發個人的自我認知危機。
教會在幫助失業人群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很多教會對失業問題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要麼簡單鼓勵,要麼只提供實際幫助,缺乏更深層次的神學思考。如果只教人怎麼寫簡歷、介紹工作機會,卻不解決「我是誰」「我爲什麼活著」這些根本問題,我們就錯過了真正牧養一個人的機會。
失業者最需要的不是求職信息和麪試技巧(雖然這些也很重要),而是重新認識:在神的眼中,他們的價值從來不是由工作能力決定的。如果沒有這個認知基礎,再好的幫助都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強化了「人必須有用才有價值」這種錯誤觀念,讓人更加痛苦。
聖經早就告訴我們:人的價值不在於能創造多少財富。《詩篇》139 篇說,我們在母腹中時,神就已經關愛著我們(詩 139:13-14);耶穌也說過,連不值錢的麻雀神都看顧,何況比麻雀貴重得多的人呢?(太 6:26)具體來說,牧師和教會領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傳達這些真理:
第一,注意平時的言語表達。講道時是否無意中把「業績好」和「很敬虔」劃了等號?舉例時是否總在誇職場精英?禱告內容是否三句不離升職加薪?這些細節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助長錯誤的成功神學。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改變這種模式:多講平凡人的見證,明確反對「工作定義人生價值」的世俗觀念。
其次,開展專題講道或小組查經,專門探討如何從神學角度看待工作與身份。不要等到成員失業時才提及,而要未雨綢繆建立聖經根基。通過約瑟下獄、摩西流亡、拿俄米空手歸鄉等人的經歷,他們同樣經歷了工作或人生的挫折,然而這些聖經敘事展現上帝在人生低谷中的信實。
最後,輔導時要直面身份認同問題。不要停留在簡單安慰,而要引導深入思考:「這段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自我認知?你看到自己原來是從哪裡獲取價值感的?神是否想讓你發現職業角色之外的自我價值?」這樣的對話能爲啓發基督徒,在聖靈的引導下重新在基督裡建立身份認知。
在幫大家重新認識自我價值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其他方面的需要。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別說那些套話
不要一開口就是「神有更好的安排」這種看似好心卻傷人的套話。雖然本意是想安慰人,但這種老生常談反而會讓人覺得自己的痛苦不被重視,還可能無意中傳遞「成功神學」的謬誤——讓人誤以爲神的恩典必然體現爲物質富足。相反,承認困境帶來的真實痛苦,既能肯定對方的感受,又避免將他們的價值與工作狀況捆綁。又不會讓人覺得「沒工作就等於沒價值」。
這種認可爲」真實的哀慟」留出了空間——這是《詩篇》中反覆體現的聖經真理。我們該學的就是:先讓人把苦水倒出來,別急著給解決方案。這時候的陪伴就是在告訴對方:你的價值,不會因爲遭遇變故而改變。
第二、提供實際幫助
可以發動教會裡有專長的弟兄姐妹,組織些實用活動——比如簡歷修改指導、職業交流會,或是提供免費證件照拍攝、借用面試正裝、幫忙照看面試期間的孩子,甚至爲求職者提供臨時辦公場地。有些教會還設立了專項基金,幫人支付職業認證費用或進修學費——這些投入能保持就業競爭力,但往往是手頭拮据時最先被砍掉的開支。
要記住失業影響的是整個家庭。教會可以爲承受經濟壓力的夫妻提供婚姻輔導;組織青少年支持小組,幫助孩子適應家庭變故;提供臨時託管服務,既讓求職者能專心投簡歷,又確保他們的家人得到照顧。
第三、傳遞福音的盼望
唯有福音能帶來真正的盼望。其他機構或許能提供職業培訓或經濟援助,但只有教會能解決失業背後的屬靈危機——我們終極的價值不在於自己做了什麼,而在於基督爲我們做了什麼。
這種盼望不是籠統的一句「一切都會好起來」,而是清楚地提醒對方,我們首要的身份是神的兒女,是基督的公義,而不是我們的業績,讓我們稱義。這意味著要幫助弟兄姐妹從神救贖的宏大視角看待處境,把這段時期視爲靈命塑造的絕好機會。
在崇尚功績的文化裡,失業常伴隨羞恥感。福音的盼望正能應對這點——強調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否有工作)都需要神的恩典和愛。教會這樣傳遞信息,就能消解失業帶來的孤立感。
當我們與失業者並肩同行,傾聽他們的痛苦、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並不斷提醒他們在基督裡永不改變的身份時,我們就是在用最真實的方式活出福音。一個既能從信仰深度思考失業問題,又能以切實行動表達關懷的教會,正是在向世界見證另一個國度的價值觀:在這裡,人的價值不是靠工作業績賺取的,而是通過恩典白白賜予的。
在這個越來越以職業定義人的時代,教會必須成爲這樣的地方:讓每個人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們是神所珍愛的兒女,他們的價值從來不能用工資來衡量,也不會因爲沒有收入而減損分毫。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en the Paychecks Stop: Spiritual Care for the Unemplo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