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基督徒尋求屬靈指引的方式正在悄然改變?從前他們習慣說「我奶奶常常教導我……」,而現在更多的是「我最近聽了一個播客……」或「我在油管上看到……」
作爲牧師,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不只是講解聖經教義,還要應對形形色色的數字媒體聲音,因爲這些聲音都在影響著信徒對信仰的理解。在這個信息時代,每一個講道要點都可能被會眾馬上事實覈查,每一條建議都可能被拿來與網上數不清的觀點做比較,這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發揮牧師的影響力?
這個挑戰遠遠超出了簡單的技術變革或信徒與日俱增的懷疑精神。它折射出人們在發現、評估和接受真理時方式的根本轉變。當下,牧師的教導不再只是與其他不同觀點競爭,而是要面對整個數字媒體生態系統的挑戰——每個平台都在對信仰、人生和真理提供自己的解讀。要在數字時代更好地履行牧師的使命,理解這種轉變至關重要。
在過去,西方社會視宗教領袖爲真理的主要來源。這些領袖被哲學家稱爲「認知權威」——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備受信任,擁有對真理和現實作出權威性判斷的地位。牧師就是其中之一,人們相信他們能就現實、人生意義和道德準則給出可靠見解。正如學者阿諾德·克林(Arnold Kling)所說:「從基督時代直到 1500 年左右,西方世界的認知權威一直是宗教領袖。啓蒙運動動搖了他們的地位,而科學家的權威則開始上升。」
啓蒙運動徹底改變了這種權威格局。科學理性主義興起後,宗教權威逐漸被限制在私人信仰領域,不再主導公共真理。然而近幾十年又出現了一個深刻轉變:數字技術讓信息獲取變得更加平民化,傳統意義上的專家——無論是宗教界還是科學界的——都不再是社會公認的可靠真理來源。
如今,認知權威已經從教堂裡的牧師或實驗室裡的科學家,轉移到了社交媒體上的網紅、熱門播客主持人和網絡內容創作者身上。相比那些只在正式場合或機構中能見到的傳統權威,人們更願意相信那些通過日常網絡內容交流而感覺「很熟」的人。這種轉變給牧師的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舉個生動的例子:一對夫妻遇到婚姻問題來尋求輔導。過去,他們可能主要找牧師諮詢,再翻翻幾本關於基督教婚姻觀的書籍。而如今,這對夫妻在來見牧師之前,很可能已經刷了大量小紅書上的感情建議,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了情感博主,還聽了不少心理學播客。他們更習慣引用這些網絡觀點,而不是聖經教導。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會用這些網絡觀點來評判評判牧師的建議,而不是用牧師的輔導來權衡網絡觀點。
這種新形勢從根本上改變了牧師提供教牧輔導的方式。我們的權威不再僅僅來自於身份地位,更來自於我們是否有能力幫助信徒在紛繁複雜的信息源中明辨是非,同時始終把握住聖經真理的根本。
要理解當代牧師權威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元認知權威」(meta-epistemic authority)這個概念——它指的是那些被人們信任,能夠幫助他人識別和解讀可靠真理來源的個人或機構。
與直接提供知識的認知權威不同,元認知權威幫助人們判斷:「我應該相信誰的觀點?」正如學者克林解釋說:「元認知權威就是那些被人們信任的人,他們能夠告訴你『誰是權威』、『這些權威在說什麼』」他舉了一個例子:《紐約時報》作爲元認知權威,告訴人們要相信福奇博士(Anthony Fauci,前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的專業意見,而福奇則是具體領域的認知權威。
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大多數牧師都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應該是這樣的——他們是引導人們走向聖經真理的僕人,而不是真理的直接發聲人。當使徒保羅把牧師描述爲「基督的執事,神奧祕事的管家」(林前 4:1)時,他描述的正是這種源自上帝的權威。不過,這種區分對普通教會成員來說往往並不容易理解,他們對牧師權威的認識可能比較模糊。
從元認知權威的視角來理解牧師的權威地位,爲我們在這個數字時代指明了一條出路。教會成員在網絡上必然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屬靈觀點和影響,這恰恰給了牧師一個獨特的定位——幫助信徒以更明智的態度去分辨這些紛繁複雜的信息。
以下是五種運用這一理念的方法:
第一,通過日常教導培養辨別力。
要幫助會眾應對網絡上五花八門的觀點,關鍵在於做好每週的解經式講道。通過細緻入微地講解聖經,我們向會眾展示如何深入理解經文含義。比如說,我們可以示範如何理解經文的歷史背景、如何追溯其中的神學主題、如何把聖經原則運用到當今生活中。這樣,我們就是在爲會眾配備了一套實用工具,讓他們能夠對遇到的各種教導進行明智的評估。
第二,主動參與討論網絡內容。
當教會成員就網上的一些教導向我們請教時——可能是某個播客節目、視頻或者社交媒體上的內容——這正是培養他們判斷力的絕佳時機。我們不該簡單地說「這個講員可以聽」或「那個講員不能聽」,而是要引導他們學會獨立思考評估。具體來說,就是幫助他們梳理出這些教導的核心觀點,用聖經的標準來檢驗,同時思考這些觀點是否符合基督教會歷代相傳的理解。
第三,營造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
要讓我們的引導工作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於營造一個讓大家都感到舒適自在、敢於提出疑問和分享心得的環境。比如說,我們可以定期組織不同形式的討論活動——小組分享會、門徒培訓或一對一交流,讓大家有機會練習和提升屬靈的辨別能力。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能夠示範如何在堅守聖經基礎的同時,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各種教導。
第四,用心牧養。
牧養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與會眾之間的關係深淺。只有當會眾真切感受到我們理解他們的困惑、在意他們的成長時,他們才會願意主動尋求我們的建議,並對我們的指導建立信任。這種建立在真摯關係基礎上的關懷,能夠針對每個人的具體處境提供合適的建議和實用的指導,這是任何網絡資源都無法取代的優勢。
第五,堅持以聖經爲根基。
在這些具體工作中,我們必須始終把聖經放在覈心位置。儘管我們需要回應當下的各種聲音和文化現象,但我們最重要的使命依然是幫助人們理解和實踐上帝的話語。這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引導大家回到聖經這一最高權威,同時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理解和運用聖經的能力。
數字革命的浪潮並沒有削弱牧師的事工,反而推動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和提升自己的核心作用。雖然時代在變遷,我們的使命卻始終如一。我們仍然要牧養上帝的子民,引導他們尋求真理和智慧,只是現在的重點是幫助他們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世界中找準方向。當我們忠實地履行這個職責時,就能讓大家明白:牧師的影響力並不僅僅來自於教會中的職位,更來自於我們耐心細緻、用心投入、持之以恆地引導人們明白和踐行聖經智慧的過程。
在這個數字時代,最有效的牧養工作將繼續提供那些數字媒體無法替代的價值:有血有肉的智慧分享、面對面的真實陪伴,以及幫助人們將聖經真理應用到複雜生活中的實戰經驗。當我們不再把精力放在與網絡聲音爭高下,而是欣然接受自己作爲聖經詮釋者和生命引路人的角色時,我們就能培養出真正成熟的門徒。這樣的門徒既能以開放和理性的態度看待當代各種教導,又能始終以聖經真理爲生命根基。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astoral Authority in the Age of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