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上,萬聖節永遠定在 10 月 31 日。可是身爲基督徒的我們,卻時常對自己該如何看待萬聖節感到困惑:是該回到從前,繼續將這個日子看作是一個邪惡的異教活動呢?還是該順應當下,把它當作一種(基本無害的)娛樂方式?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陷入這種非黑即白的爭論中,反倒忽視了一個事實——萬聖節正在發生變化,它已經披上了一層新的文化意義。
今天的萬聖節融合了各種文化力量的影響,這些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重塑著萬聖節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對有些人來說,它依然是一個展現創意、增進鄰里感情的歡樂節日;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已變得更爲複雜,成爲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對死亡、黑暗和超自然力量揮之不去的迷戀。這些不斷演變的含義,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習俗本身的流動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類對萬聖節所代表的某些符號的永恆追求——人際連結、身份認同,以及對超越現實的嚮往。
從歷史記載來看,萬聖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凱爾特人的薩溫節(Samhain)。這個節日原本是爲了慶祝收穫、迎接冬天,人們相信在這個特殊時節,陽界與陰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隨著時間推移,基督徒逐漸改造了這些異教傳統。到了中世紀,這個節日演變成了諸聖節( All Saints』 Day)前夜,主要用來緬懷那些已經離世的基督徒。到 1745 年左右,諸聖節前夜(All Hallows' Eve)才開始改名爲萬聖節(Halloween)。
萬聖節傳入美國後繼續演變。19 世紀中期,美國人吸收了愛爾蘭和英格蘭的傳統,開始裝扮成各種角色,挨家挨戶要糖果或零錢,這就是今天廣受歡迎的「不給糖就搗蛋」活動(trick-or-treating)的雛形。歐洲民俗、新大陸的豐收節慶祝活動,再加上美國式的商業化運作,共同塑造了我們記憶中的萬聖節模樣。
近十幾年來,萬聖節卻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已不再是單純的社區活動,也不再只是孩子們裝扮成各種角色去要糖果。相反,這個節日在經濟和文化層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國零售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23 年萬聖節消費創下了 122 億美元的新紀錄。調查顯示,72%的美國人計劃參與今年的萬聖節慶祝活動,預計人均支出 103.63 美元,其中僅寵物服裝的總開銷就高達 7 億美元。
節日消費激增,主要是因爲有越來越多成年人的參與。一百年前,精心準備的服裝和派對就已經存在,但如今這些已成爲萬聖節的標配。傳統的鬼屋也升級成了「沉浸式恐怖」體驗,人們願意花錢去體驗精心設計的驚悚場景。就連普通人家的前院也換了模樣,擺滿了骷髏、蜘蛛網,還有真人大小的機器人裝飾。
爲什麼萬聖節會變得越來越盛大、更加驚悚、更具誘惑力,也愈發奢華?這些變化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關於當今文化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啓示?
每個人對萬聖節的理解都不一樣,對於當下萬聖節熱潮背後的文化含義,我們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不過,以下幾個視角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首先,現代人著迷於死亡和黑暗,很可能反映了人對超越性事物的嚮往。在這個普遍輕視靈性的世俗時代,人依然會爲神祕甚至恐怖所吸引,因爲它們暗示著生命遠不止物質世界這麼簡單。對很多人來說,萬聖節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讓他們可以體驗超自然,既不用承擔實際風險,也無需作出任何承諾。這成了一種探索靈性的獨特方式——既能滿足好奇心,又能與真實的靈性保持安全距離。
其次,在文化層面上接納恐懼,或許是一種紓解深層焦慮的途徑。在當今這個充滿分歧、充滿不確定,人人都對未來感到焦慮的社會裡,萬聖節提供了一個機會, 讓人在可控範圍內面對恐懼。恐怖電影和鬼屋營造出一個特殊環境,讓人可以一邊尖叫一邊大笑。我們能在絕對安全的情況下直面恐懼。這種把恐懼儀式化,換言之,將噩夢轉化爲娛樂的做法,給人一種特別的掌控感,儘管這種感覺終究短暫膚淺。
萬聖節文化演變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節日的日益性感化。萬聖節曾經只是一個讓孩子們天真無邪裝扮的日子,如今卻成了成年人穿著暴露挑逗服裝的機會。朱麗葉·拉皮多斯(Juliet Lapidos)指出,這一趨勢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最初是「美國同性戀群體開始把萬聖節當作展示性感、誇張裝扮的場合」。如今,這種趨勢已遍地開花,在女性服裝市場尤爲明顯——大量服裝都在強調性感和誘惑力。這種性感化折射出更深層的文化問題,比如身體的商品化,以及人們容易混淆自我認同與性吸引力的界限。
此外,現代文化癡迷於萬聖節幻想和角色扮演,許多人深深地渴望身份認同,就那些成年人來說,他們嚮往突破常規。在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通過喬裝打扮來探索與平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角色。他們可以扮成一個詼諧幽默的角色,也可以裝成大權在握的人士,甚至是黑暗人物。這種驅動力背後,或許隱藏著更深層的不安——對平凡生活的不滿,以及對基於表現型個人主義之上價值的強烈追求。
對基督徒來說,這個節日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萬聖節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的今天,我們該怎樣引導孩子?又該如何與那些在自家前院佈置恐怖場景的鄰居搞好關係呢?面對如今萬聖節的新形勢,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保護自己和他人的良心自由
有的基督徒可能認爲應當完全避開萬聖節,也有人可能把它看作服務社會的好機會。其實,只要經過深思熟慮、遵照自己的良心而行,這兩種態度都能榮耀基督。如果你選擇參與,不妨想一想:怎樣做才能榮耀神,向鄰舍顯明祂的愛?千萬不要嘲笑或責備持不同觀點的人。要以恩慈之心相待,多想想如何搭建橋樑,而不是製造隔閡。要知道,即使是忠心的基督徒,對這件事的看法也可能不盡相同。
如果你認爲萬聖節是異教習俗,基督徒應該遠離,也請不要輕易論斷那些持不同意見的人。要知道,萬聖節的很多方面都是「中性」(adiaphora)的。如果使徒保羅活在當下,可能會說:「其實萬聖節的糖果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爲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參見《哥林多前書》8 章 8 節)
認清真正的危險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萬聖節的危險並不在於他們會因此迷戀上異教信仰,而是他們可能會陷入一個更爲隱蔽的「偶像」——物質主義。想要更多糖果或者想要擁有最亮眼的裝扮服裝,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無傷大雅,但實際上卻在助長整個節日季中愈演愈烈的物質主義風氣。作爲父母,與其讓孩子一味求多或互相攀比,不如引導他們學會慷慨分享、發揮創意,多參與群體活動。
至於成年人,最大的危險在於沉溺於逃避現實這個「偶像」。萬聖節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可以放任自己、沉迷幻想、隱藏身份、任意而行。許多人想藉此暫時逃離日常生活的壓力,把 10 月 31 日這天當作可以放鬆道德標準的時候。這種逃避行爲,哪怕看上去無傷大雅,卻可能導致人們逐漸疏離神交託給我們管理這個世界的責任與現實。作爲成年人,我們不僅要思考自己參與萬聖節活動的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更要考慮如何利用這個文化契機來展現節制、待客之道和由衷的喜樂,而不是追求那些轉瞬即逝的刺激。
尋找傳福音的機會
萬聖節其實可以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向鄰舍傳講更深的真理。通過談論恐懼、死亡,甚至是聊聊角色扮演的服裝選擇,你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罪的現實、福音的奇妙以及其他信仰話題。比方說,當你看到同事的辦公桌上掛滿了棉花做的蜘蛛網,或是鄰居家院子裡擺著塑料「死屍」時,你就可以順便問問他們爲什麼這麼喜歡萬聖節,然後慢慢把話題引向屬靈的層面。
萬聖節那些花裡胡哨的裝飾,反而可以成爲一個很好的交流契機。與其躲得遠遠的或者一味指責,不如試著參與其中:稱讚別人的創意、參加社區活動,或者自己組織一些活動。要知道,顯明基督的愛往往就是從簡單的「在場」開始——即便在這些看似遠離神的文化活動中,我們也可以與人同在、分享生命。就像保羅在雅典時,指著一座供奉「未識之神」的壇向異教徒傳講真理那樣(參見《使徒行傳》17:23),我們也完全可以藉這個文化時機,向人們指明更深層的屬靈真理。
在黑暗中發光
萬聖節或許越來越恐怖,裝飾也越來越鋪張,但基督戰勝恐懼和死亡的信息卻始終如一。周圍的人都在佈置恐怖的裝飾時,我們卻可以藉此機會彰顯出盼望。我們可以教導孩子、走近鄰舍,讓他們看到那照在黑暗裡的光,那黑暗永遠也無法勝過的光(參見《約翰福音》1:5)。
做爲基督徒,我們大可不必用恐懼或論斷的眼光來看待萬聖節,而應當帶著智慧和恩慈的心態安然處之。通過理性地參與這些不斷演變的文化傳統,我們是在表明:我們的盼望並非建立在這些季節性的刺激或短暫的消遣之上,而是植根於更偉大的事物。這永恆的真理賦予基督徒慶祝的意義、將懼怕轉化爲信心。我們帶著這樣的認識來參與萬聖節活動時,就是在邀請他人思考這份真理。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Not the Halloween You Re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