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歐內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的小說《玩家一號》(Ready Player One)一直是我非常喜歡和推薦別人閱讀的小說。但在最近重讀這本書,準備評論其同名電影時,我發現我錯過了這本書的重點。從上映的電影版來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這位我們寄予厚望的藝術家也同樣錯失了這本書的焦點。
故事本身是很直接的。書和電影講的都是關於「狩獵」(the Hunt)的故事,這是一個在名爲「綠洲」(OASIS)的虛擬現實遊戲中進行的全球競賽,獲勝者將繼承遊戲創造者的財富——包括遊戲本身。爲了獲勝,生活在2044年的參賽者必須成爲80年代流行文化的專家。原書幾乎每一頁都指向八十年代,比如杜蘭·杜蘭樂隊(Duran Duran)、雅達利2600遊戲機(Atari 2600)、約翰·休斯(John Hughes)的電影……這些都會吸引那些熱愛80年代的人。
也許我一開始被小說中歡快的「名詞懷舊」吸引,而沒有注意到其背後的黑暗。我原本以爲故事的背景表明這是一個烏托邦故事:「正在發生的能源危機。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大範圍的饑荒、貧困和疾病。沒完沒了的戰爭。」直到第二次閱讀時,我才認識到主題蘊含著虛無主義、一切都無所謂的世界觀。
在這本書的前幾頁,少年英雄韋德·瓦茨解釋了他希望大人們可以這樣告訴他人類的現狀:
事情是這樣的,韋德,你是一個叫做「人類」的東西。那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像這個星球上的其他動物一樣,我們是數百萬年前的單細胞生物的後代。這是由一個叫做進化的過程發生的,以後你會了解更多。但相信我,這確實就是我們來到這裡的方式,到處都有它的證據,埋在岩石裡。你聽到的那個故事?關於我們是如何被一個住在天上的名叫上帝的超級強大的傢伙創造的?那全是扯淡。整個關於「上帝」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童話故事,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彼此講述。這都是我們編出來的。就像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子一樣。
哦,順便說一下……世上也沒有什麼聖誕老人或復活節兔子,也沒有……。對不起,孩子,你自己想吧。
幾頁之後,韋德提到了他信仰宗教的鄰居,並揭示了這本書的真實性質:
她也總是爲我祈禱。竭力想拯救我的靈魂。我從來沒有心情告訴她,我認爲有組織的宗教完全是個騙局。宗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幻想,給了她希望,讓她繼續前進——這正是「狩獵」活動對我的意義所在。
雖然電影沒有像書中那麼明確,但兩者的信息是一樣的:如果沒有上帝,生命沒有意義,那麼你是否把每個醒著的時間都用來閱讀古老的《龍與地下城》遊戲或《家庭關係》的重播都沒有關係。只要你不傷害別人,你的生活其實並不重要。
韋德可能會拒絕上帝和有組織的宗教,但正如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說,「一個人總會敬拜一些東西,這一點毋庸置疑。」韋德(以及《頭號玩家》中的幾乎所有人)所崇拜的是詹姆斯·多諾萬·哈利迪(電影中由馬克·里朗斯飾演),他是虛擬現實世界OASIS的創造者。
克萊恩描述他的小說時說:「這有點像《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廠》,只是把旺卡的角色改成了一位電子遊戲設計師。」對於這一描述,我想加上 「和一個自戀的邪教領袖」。
與旺卡一樣,哈利迪是一個富有的怪人,他舉行了一場比賽,看誰能繼承他的財富和他創造的幻想世界。不過,旺卡測試他的參賽者,看誰擁有最多的美德,特別是誠實和正直。相比之下,哈利迪想要的人在書中表現爲沉迷於自己的流行文化,在電影中表現爲沉迷於個人生活的瑣事。
在書中,韋德通過解決一系列與20世紀80年代的遊戲、電影和音樂有關的謎題而在比賽中勇奪頭籌。但在同名電影中,韋德(泰伊·謝里丹飾)之所以能解決荒謬的謎題,僅僅是因爲這是劇本對他的要求。
例如,在第二個挑戰中,韋德必須通過記住哈利迪在其整個有記錄的生活中只提到過一次的名字(不知爲何韋德知道這一點),並將其與《閃靈》(「哈利迪第11部最喜歡的恐怖電影」)聯繫起來,同時知道斯蒂芬·金討厭斯坦利·庫布里克改編的《閃靈》(電影中沒有提到,但在2006年《巴黎評論》的採訪中提到了這一點),並將這一切與......聯繫起來。我不記得了,因爲那時我已經完全失去了興趣。你也可能會這樣。在電影2小時30分鐘的播放時間結束時,你會忘記之前的大部分內容。
當然,你不是爲了一個連貫的情節而去看一部關於未來某個時期虛擬現實技術的電影。你去電影院,是因爲你想要看看奇觀。你想要看看《E.T.》、《大白鯊》和《奪寶奇兵》的導演能用1.75億美元和地球上最先進的電影技術做什麼。斯皮爾伯格是否能滿足你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從觀看其他人玩電子遊戲中獲得多少樂趣。
許多人都是如此,這就是爲什麼四年前亞馬遜花費10億美元收購Twitch.tv。世界各地的人們每週在這個流媒體平台上花20個小時觀看其他人玩視頻遊戲,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個爲這一人群創造的電影類型。《頭號玩家》不是Twitch.tv類型的第一部電影(《硬核亨利》比它早兩年),但它將是該類影片的第一部大製作。
儘管斯皮爾伯格的技術精湛,視覺效果驚人,但這部電影仍然讓人感覺不盡人意,很多東西感覺是二手貨。許多場景類似於新發布的視頻遊戲的啓動預告片(這些預告片往往比遊戲更好)。而最好的噱頭,即在同一部電影中看到不同的角色——如來自DC Comics和星球大戰所在宇宙的角色——的快感,在《樂高大電影》中已經做到了(而且更好)。
如果你是這本書的粉絲,或者只是期待看到這部電影,你會對我感到惱火,但卻一點也不驚訝。你可能會想,這就是典型的基督徒影評:一個基督教直男通過過於嚴肅的分析毀掉一部有趣的電影。
也許這種批評是有道理的。正如鮑勃·迪倫所說,「他們有很多叉子和刀子/他們必須砍掉一些東西。」基督徒影評人通常也是如此:我們有一些世界觀的訓練,我們有1200字的限制,我們必須對一些流行文化進行剖析。
但是,儘管有種種缺陷,《頭號玩家》仍是一種值得認真對待的文化現象。如果一部電影要賺取5億美元,被數以億計的人觀看,我們應該考慮一下它所傳遞的信息。而《頭號玩家》向我們的時代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當然,這部影片裡也有一個值得稱道的信息。有那麼一個場景,只要稍加改變,就會改變電影的整個意義。
在韋德贏得比賽後,哈利迪交出了他的王國的鑰匙,並指向牆上的一個紅色按鈕,他說這不僅會關閉OASIS,還會刪除所有的文件,使其永遠無法恢復。當然,爲了增加喜劇效果,劇本中讓韋德跌跌撞撞,差點誤按了按鈕。「盡量不要在你接手的第一天就刪了它,」哈利迪冷笑道。這是爲了讓我們(或至少是容易受騙的孩子)喘息,並回答:「你能想像他會刪除遊戲嗎?」
嗯,是的,我可以想像。韋德應該刪除遊戲,把人類從OASIS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本可以向世界表明,就像柏拉圖洞穴中的囚犯一樣,他們因爲躲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中而錯過了現實。相反,在影片中,韋德和他的朋友們決定,在未來,他們會讓OASIS每週離線兩天,這樣人們就可以體驗到體現在互動中的樂趣。與其連續被奴役,不如每週有48小時的緩和期。在電影的背景下,這被認爲是進步。
作爲一部喜劇片,這看起來是對我們不斷被技術分心的現實而做出的一種尖銳諷刺。但克萊恩和斯皮爾伯格似乎是認真的,認爲這是唯一需要的妥協。他們的信息是,我們最好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只是偶爾出來遛狗或餵孩子。
如果《頭號玩家》是在20世紀80年代製作的,這種技術烏托邦主義可能會被當作一種被誤導的幻想而被駁回。但是,對於一部2018年的電影來說,將其作爲一個令人嚮往的未來,是令人不安的愚昧。畢竟,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已經生活在這種烏托邦的低技術版本中。
在美國,約有1400萬男性是「主要工作年齡的男性勞動力退出者」。正如人口學家艾伯斯泰特(Nicholas Eberstadt)所指出的:
在這支沒有工作的大軍中,絕大多數壯年男子通常不「參與公民社會」(慈善工作、宗教活動、志願服務),也不在家裡照顧孩子或幫助他人,儘管他們手上有大量的時間。相反,他們的日常生活通常以觀看爲中心——觀看電視、DVD、互聯網、手持設備等——而且確實每年平均觀看2000個小時,就好像是一份全職工作。
信息技術不一定是這些人脫離勞動力的罪魁禍首。但它無疑影響了他們與家庭和社區接觸的方式。虛擬現實技術不可避免的引入和廣泛採用會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媒體評論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1996年評論最近推出的「網絡空間」一詞時說,當面對一項新技術時,我們應該問:「這項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如果有一個合理的問題被這項技術解決了,我還使用會產生什麼問題?」
對許多人來說,虛擬現實將解決的「問題」是對「真實」世界的厭倦。儘管上帝創造的奇蹟遠遠超過了哈利迪和其他遊戲設計師所能創造的東西,但許多人仍然喜歡數字模擬,而不是現實。
像《頭號玩家》中的那些逃避現實的世界是有價值的,因爲它們可以培養好奇心、驚奇、敬畏和感激。畢竟,遊戲是過於嚴肅的基督徒需要重視的東西(與安息日一起)。但是遊戲,就像其他任何美好的東西一樣,當它吞噬一切,成了目的本身、敬拜的對象(取代或使我們不再專注於真正應該敬拜的對象),就會變成偶像崇拜。我們可以享受玩吃豆遊戲的樂趣。但它不應該成爲上帝的替代品。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od and Pac-Man in 'Ready Player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