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基督徒如何打贏「對抗謊言之戰」
2024-08-21
—— Joe Carter

近十年來,我們一直生活在許多學者和文化評論家所稱的「後真相」時代。

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評爲年度詞彙。它將這個詞定義爲一種現象:在塑造公眾觀點時,客觀事實的影響力已不及情感訴求和個人信念。

質疑真理並非新鮮事,但過去二十年間,幾個因素卻大大加劇了這種「後真相」現象。首先,社交媒體的興起創造了信息繭房,使虛假信息能夠快速、不受限制地傳播。其次,傳統信息把關者——如主流媒體、高校和宗教機構——影響力的衰退,導致了共識性敘事的瓦解。最後,社會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使許多人更傾向於接受那些符合自身既有觀點的信息,而不去考慮其事實依據。

這個後真相時代給跟隨耶穌的人帶來了嚴峻挑戰。在一個普遍懷疑一切真理主張的世界裡,教會該如何傳播福音?當情感共鳴往往比理性論證更有說服力時,我們又該如何展開有意義的對話?更爲關鍵的是,當客觀真理的概念本身遭受衝擊時,我們又該如何維護見證之純正?

真理、謊言與魔鬼

在探討後真相世界的諸多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答本丟·彼拉多向耶穌提出的那個經典問題:「真理是什麼?」(約 18:38)

聖經預設的真理定義,也是最佳定義,即與神的現實相符合的事物。哲學家莫蘭德(J. P. Moreland)解釋說,根據真理對應論,「真理是指一個命題(信念、思想、陳述或表述)與現實相對應。」基督徒與真理有著特殊的聯繫,因爲正如聖經所言,終極現實——最真實的存在——就是耶穌(約 14:6)。

真理的對立面是虛假或謊言。我們說某事是謊言,意味著它與現實不符。不符合現實,就是不符合終極現實——耶穌。與現實不對應,就是與耶穌對立。

謊言是指作出不實陳述或以誤導性方式行事,特別是意圖欺騙那些應該得知真相的人(除極少數情況外,幾乎所有人都應該得知真相——《約書亞記》2:4 是個例外)。謊言與真理對立,因此也與耶穌對立。後真相是一種現象,在這種現象中,公眾輿論更多地由非現實塑造,而不是由現實塑造;受謊言影響,而不是受客觀事實影響。

約翰·馬克·科默指出,「當今的問題不是我們說謊,而是我們活在謊言中。我們讓關於現實的虛假敘事滲入我們的生命,給我們的靈魂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在這個後真相的世界裡,我們正處於科默所稱的「對抗謊言之戰」的最新階段。

我們不僅在與謊言作戰,也在與發動這場戰爭的魔鬼對抗。耶穌在《約翰福音》8:44 中說:「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

撒但有許多害人的招數,如魔鬼附體或者折磨人。但他最強大和有效的工具往往更加隱蔽。1836 年,威爾金森(John Wilkinson)寫道:」撒但的一個詭計是誘使人相信他不存在。」在我們這個時代,魔鬼的主要伎倆是誘使人任意而行,彷彿客觀真理不存在。

魔鬼將邪惡引入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是說謊並鼓勵人傳播謊言。這就是爲什麼真理和謊言之間存在戰爭,也是爲什麼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立場。我們要麼選擇站在現實和耶穌一邊,要麼選擇站在撒但和謊言一邊。

若選擇站在撒但一邊,你將受到謊言奴役。若選擇站在耶穌一邊,那麼正如《約翰福音》8:32 所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我們只有這兩種選擇。

要在這場對抗謊言的戰爭中取得成效,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在對抗什麼,制定策略,併發展相應的戰術來實施我們的策略。

謊言之戰的四大戰場

在這場對抗謊言的戰爭中,雖然戰線紛繁複雜,但主要可歸納爲四個方面。

一、情感凌駕真相

在後真相時代,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人們常常讓情感蓋過理智。具體來說,就是個人感受、直覺或情緒反應被置於客觀事實和經驗證據之上。這種重情感輕真理的現象(emotional untruth)深深根植於人性之中——我們往往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親身經歷,而非抽象的數據或專家意見。特別是當某種情感與我們根深蒂固的信念、個人認同或過往的創傷經歷緊密相連時,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反應本身並非全然負面或者不理性。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在個人社交時,直覺常常能夠爲我們提供寶貴的指引。然而,當我們過分依賴情感,讓它持續凌駕於客觀事實之上時,問題就來了。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我們做出與現實脫節的決定,或者形成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信念。

二、敘事陷阱

在後真相時代,有一種現象特別值得警惕,就是「敘事陷阱」。人們常常因爲某個說法符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或解釋,就輕易相信了它,而不去考慮其事實準確性。這種思維方式正是利用了人類通過故事理解世界的天性。畢竟,我們天生就愛聽故事,當信息以生動的敘事形式呈現時,我們往往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敘事陷阱的威力在於它能夠爲複雜或混亂的事件賦予一種連貫性和意義,爲棘手問題提供簡單解釋,並強化人們既有的信念或世界觀。

這種方式特別具有誘惑力,因爲它常常將事實真相與推測、誇張甚至徹底的虛假信息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這種混合使人難以區分哪些是事實、哪些是編造出來的,尤其是當敘事恰好迎合了個人既有觀點或願望時。

未經證實的陰謀論是最典型的敘事陷阱。但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更常見到的是對當前事件的過度簡化或扭曲敘述。這些敘述往往將複雜的社會、政治或宗教問題簡化爲非黑即白的故事,通常將一方妖魔化,同時將另一方美化。

舉個例子,一個關於如何應對某項政策的複雜辯論,可能被簡化爲一個將某個政治派別描繪成純粹邪惡、另一個完全正義的網絡表情包。又或者,一個需要細緻討論的社會問題,可能被濃縮成一個只呈現單一觀點的短視頻,完全忽視了重要的背景信息和其他合理的觀點。

這些片面的敘述通過點讚、轉發和評論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往往在事實覈查或更全面的報導出現之前,就已經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們不僅能夠左右公眾輿論,甚至可能基於這些不完整或扭曲的信息,影響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和決策。

三、部落主義扭曲真相

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真理就是你的同代人允許你說的話。」這句話暗示,我們所認知的真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處時代和環境的社會規範、信仰和權力結構塑造的。延伸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提出「部落真理」的概念——即真理變成了你所屬群體(「部落」)允許你說的話。

在這裡,「部落」指的是一個人深度認同並歸屬的團體,也就是所謂的「小圈子」或「自己人」。小圈子裡的成員之間往往相互欣賞,彼此優待,並有著相似的思維方式。與之相對的是「圈外」,也就是指某個人不屬於或不認同的群體。圈子裡的人通常對圈外人持有較爲負面的看法。

有趣的是,圈內人對圈外人的敵意常常源於一些外人看來幾乎微不足察的差異。弗洛伊德將這種現象稱爲「微小差異的自戀」。這個理論認爲,一個群體內部的共同點越多,其成員就越容易因爲對微小差異的過度敏感而陷入爭執和相互嘲諷。

部落主義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即使在基督徒群體中也普遍存在。但現在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某些圈子——包括一些基督教群體——在公然散佈關於圈外人的謊言時,不再感到羞恥。即便這些謊言可能被成千上萬的人(包括信徒和非基督徒)看到,他們也毫不在意。

部落主義扭曲真相,他們這麼做的的核心邏輯是:只要能降低圈外人的社會地位或影響力,任何言論都可以——前提是你的部落允許你這麼說。最後這一點很關鍵,因爲它爲特定群體允許的謊言類型設定了界限。

舉個例子,部落主義偏見可能會導致有人謊稱某位牧師要求會眾在社會問題上必須持特定立場,比如說他把接受某種觀點(如基督教國族主義或某種進步主義)視爲正統信仰的一部分。但如果這人說同一位牧師否認三位一體等核心教義,他圈子裡的人就會認爲他越界了。簡而言之,這個謊言必須是小圈子的成員認爲圈外的人可能會相信的。

實際上,大多數爭議並不是圍繞明確表述的內容,而是圍繞人們的推斷展開的。小圈子裡的人似乎總有種神奇的能力,能夠洞察圈外之人的動機和內心想法。

四、維護制度的謊言

在對抗謊言的戰爭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戰場,那就是我們所稱的「維護制度的謊言」。這種現象指的是,個人或群體爲了維護他們所重視或所屬機構的聲譽、權力、利益,而選擇接受、延續甚至辯護一些不實信息。這種形式的虛假尤其具有欺騙性,因爲它常常披著忠誠、責任,甚至正義的外衣。

制度性謊言主要表現爲:掩蓋真相(集體努力隱瞞事實,通常以保護機構「更大利益」爲藉口),尋找替罪羊(爲維護機構形像,將責任推卸給個人或外部因素),美化歷史(重新解釋或粉飾過去的事件,編造出誤導性的新敘事),壓制異議(對公開質疑機構謊言的人進行打擊報復或排擠,營造敢怒不敢言的氛圍)。

這種虛假現象幾乎無處不在,從政府機構到企業,從學校到非營利組織,令人遺憾的是,甚至在教會和宗教團體中也不乏其例。天主教會處理性虐待醜聞的方式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它深刻揭示了制度性謊言如何摧毀公眾信任,給受害者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對基督徒而言,制度性謊言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挑戰。這是因爲我們的大部分事工都是通過各種機構開展的,而這些事工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的聲譽。因此,爲了維護這些機構,有時我們可能會面臨忽視或爲不實信息辯護的誘惑,甚至將這種行爲美化爲「保護神的作工」。

我們的策略:堅絕不爲謊言背書

在這場與謊言的持久戰中,我們該如何應對?正如我們在一切事上都當效法耶穌,這場戰爭也不例外。《約翰一書》3:8 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爲要除滅魔鬼的作爲。」耶穌降世的目的就是要摧毀魔鬼的計謀,而魔鬼的主要伎倆就是散佈謊言。因此,我們在這場戰爭中的角色也很明確:通過抵制謊言來瓦解魔鬼的詭計。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應該以「不靠謊言而活」爲座右銘。

這句話出自俄羅斯作家和基督徒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之口。他是堅定的反蘇聯政權人士。1974 年,就在他被蘇聯當局逮捕的那天,他發表了一篇題爲《不靠謊言而活》(Live Not by Lies)的文章,試圖喚醒同胞,鼓勵他們反抗蘇聯的暴政和壓迫,解放自己。在文中他寫道:

[壓迫政權]只要求我們屈從於謊言,日復一日地參與欺騙——僅此而已,它就認爲我們效忠了。

而我們卻忽視了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解放之道:以個人的方式拒絕參與謊言!即便一切都被謊言籠罩,即便一切都在謊言的統治之下,讓我們以最微小的方式抵抗:絕不讓他們的統治通過我來實現!...因爲當人們不再接受謊言時,謊言就會自行消亡。就像寄生蟲一樣,謊言只有依附於人才能存活。[粗體部分原文如此]

在文章的結尾,索爾仁尼琴提出了一個應該成爲我們對抗謊言的主要策略的口號:「絕不有意支持謊言!」

堅絕不支持謊言是屬靈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魔鬼最主要的攻擊手段就是散佈謊言。因此,要有效地對抗魔鬼,我們應當遵循索爾仁尼琴的建議:絕不支持那些我已經知道是虛假的謊言。

一個策略,三種戰術

爲了實施這一策略,我們應該採用三種戰術。

第一,拒絕接受「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事實」這一謊言。

在當今社會,幾乎每一場政治和社會議題的辯論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根本問題:是否存在一個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的基本現實,還是說,現實本身是可以隨個人喜好而改變的?

讓我們以性別認同這個問題爲例。那些認爲我們可以忽視生理性別,而只關注「性別認同」這一心理構唸的人,實際上是在支持所謂的「形而上學主觀主義」。這種觀點認爲,「我們內心的心理活動是我們的經驗中唯一不容質疑的事實」。支持跨性別主義的人不僅僅是在與我們這些相信現實是由神創造的人持不同意見;他們還試圖將這種觀點強加爲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標準。他們企圖將他們的非現實標準變成確定規範和倫理的標準。作爲基督徒,我們不能接受這一點。

作爲基督徒,你必須堅定地捍衛客觀現實,拒絕接受現實可以由主觀判斷這一說法。

第二,保持警惕,覈實事實,傳播準確信息。

在當今社交媒體盛行、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我們很容易無意中傳播錯誤信息。然而,作爲基督的使者(林後 5:20),我們有責任成爲真理的傳播者。這意味著我們需要:

  • 在分享信息之前先進行覈實,尤其是那些看似聳人聽聞或完美符合我們既有觀點的信息;
  • 當我們發現自己分享了不準確的信息時,要有勇氣承認錯誤並及時更正;
  • 在我們的影響圈內鼓勵批判性思維和事實覈查;
  • 不要因爲某些信息支持我們的政治觀點,就不加思考地馬上分享。它有可能是虛假信息。

第三,絕不爲傳播謊言找藉口。

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我們都不應爲迎合情感的謊言開脫。作爲基督徒,我們在處理分歧時必須保持耐心、仁慈和溫柔(加 5:22-23)。我們可以理解那些與我們持不同意見的人,他們的信念往往源於真實的情感體驗。我們也應該明白,僅僅因爲某人的擔憂或顧慮與統計數據不符就簡單地否定它們,這種做法既難以說服人,也可能讓人覺得我們冷漠。

然而,我們不能讓情感凌駕於客觀事實之上。作爲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蒙召要遵循更高的標準——既要富有同情心,又要堅持真理。我們不能因爲某些錯誤觀點源於真實情感就認可它們。在討論和信仰問題上,我們也不能讓情感訴求取代理性思考和實證依據。

對基於某種敘事的虛假言論一視同仁。幾乎每個虛假敘事背後都有這樣一種說法:有一群人在密謀阻止我們知道真相。換句話說,這種敘事性的虛假往往自稱是在對抗其他謊言。

我們經常爲這種虛假指控找藉口,認爲它們情有可原。通常,相信這種虛假敘事的人比他們指責的群體更加弱勢。但《出埃及記》20:16 中的第九條誡命明確禁止我們作假見證陷害鄰舍,即使我們認爲對方是「強大的敵人」。

基於群體利益的虛假言論也應受到同樣對待。這類虛假最常見的形式是認爲聖經的行爲標準在現實政治中是不切實際的。但是,聖經並沒有爲參與政治的信徒提供任何道德豁免。無論是在政治舞台上還是在社交媒體中,神的標準都同樣適用。聖經裡沒有任何條款表明,爲了爭取世俗權力可以說謊。

無論我們在社會或政府中扮演什麼角色,對正直、誠實和道德行爲的呼召始終不變。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神憎惡政客的謊言,我們也應當如此。因此,基督徒政治家的挑戰不在於尋找某種可以不用遵循上帝標準的特殊情況,而在於如何在複雜且常常道德模糊的政治世界中體現這些標準。

同樣,制度性謊言也絕不可以。作爲基督徒,我們必須認識到,爲了維護我們所珍視或所屬的機構,我們可能會忽視問題,或爲謊言辯護。我們理解,在各種組織中,無論是教會、宗教團體還是基督教機構,都存在著複雜的忠誠關係和壓力。我們也明白,人們可能擔心揭露錯誤行爲會損害機構的使命或聲譽。

然而,我們不能將機構的存亡置於對真理和正直的承諾之上。作爲基督的跟隨者,神呼召我們要遵循更高的標準——一個重視透明度和責任感,而非機構自我保護的標準。我們不能僅僅因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能保護機構的利益,就掩蓋真相或選擇性報導。我們也不能讓對機構的忠誠變成偶像崇拜,凌駕於我們對神和祂真理的忠心之上。我們必須始終記住,在神眼中,正直比機構聲譽更爲重要。

不做叛徒

聖經一再強調,神的道德標準適用於所有信徒,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馬太福音》5:13-16 呼召我們要在公眾場合作鹽作光。這意味著我們要向世人展示,即使與持不同信仰的人交往,我們也能堅守基督教的倫理標準。

作爲基督徒,我們絕不能給人留下說謊者或欺騙者的印象。誠實守信應該是我們的基本操守。一旦我們淪爲說謊者,就等同於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每當我們說謊,我們實際上就是選擇了站在撒但一邊,而不是和耶穌站在一起。相反,當我們拒絕虛假、堅持真理時,我們就與基督同心,抵制那謊言之父。當我們拒絕參與任何形式的欺騙時,我們就在逐步瓦解那些困擾社會的虛假堡壘。正如索爾仁尼琴所倡導的「不靠謊言而活」,我們的生命應當彰顯基督之愛的真實和祂真理的力量。

走在耶穌指引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能保全自己的見證,還能爲這個充滿欺騙的世界帶來希望。因爲在基督裡,我們不僅找到了使我們獲得自由的真理,還得到了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堅守真理的力量。

在這個所謂的後真相時代,作爲光明的使者,我們要時刻謹記:我們第一忠心的對象不應是任何特定群體、敘事、情感或機構,而是真理本身。因此,在這場與謊言的鬥爭中,站在耶穌一邊,即使短期內可能會「失敗」,但是,我們寧可暫時落敗,也不能採用撒但的伎倆。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Christians Can Fight the War on Lies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謊言
十誡
後真相
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