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你需要的是教會,不是通靈與塔羅
書評:馬修·洪戈爾茨-赫特林 著《幽靈實驗室》
2025-08-21
—— Neil Shenvi

試想這樣一個世界:相信外星人存在的人,比相信司法公正的人還多;相信可以用意念移動物體的人,比信任政府的人還多;認爲遠古外星人曾造訪地球的人,也比相信本地新聞報導真實的人還多。

你不需要再費力想像了。這個世界的名字叫新罕布什爾州,而美國其他地區也正在步其後塵

自由職業記者馬修·洪戈爾茨-赫特林(Matthew Hongoltz-Hetling)在新書《幽靈實驗室:大腳怪獵人、通靈者與外星狂熱者如何摧毀科學》The Ghost Lab: How Bigfoot Hunters, Mediums, and Alien Enthusiasts Are Wrecking Science)中,深入探討了公眾對體制信任的崩塌,如何與對超自然現象的狂熱相互交織。他早前的著作《當自由主義者遇見熊》(A Libertarian Walks into a Bear)曾記錄新罕布什爾某小鎮因抗拒體制而陷入的混亂,而《幽靈實驗室》則是對基特超自然研究組織(KRI)的深度個案研究。KRI成立於 2010 年代,曾是當地數十個超自然調查團體之一。

馬修將通靈會、捉鬼行動與外星人綁架傳聞,與歷史背景、科學評論及KRI成員的日常生活交織呈現,描繪出一幅既迷人又令人不安的後基督教文化圖景。而這幅圖景,反倒凸顯出教會作爲真理堡壘與社會信任之源的獨特價值。

《幽靈實驗室:大腳怪獵人、通靈者與外星狂熱者如何摧毀科學》

馬修·洪戈爾茨-赫特林(Matthew Hongoltz-Hetling) 著

《幽靈實驗室》展現了圍繞超自然現象形成的利益鏈,如何催生出一個荒誕而自洽的生態體系。與此同時,書中也揭示出:科學素養的滑坡與對社會機構信任的瓦解,正共同爲僞科學大軍打開方便之門,使他們得以蠱惑越來越容易輕信的公眾。

 

 

公共事務出版社(Public Affairs),352 頁

信仰危機

傳統機構正在崩塌,我們曾經對它們的信任也隨之瓦解。但人們並沒有停止相信,只是將信任轉移到了體制之外的各類人物身上,比如心靈導師、療癒 師,以及KRI這樣的組織成員。

儘管馬修偶爾會流露出對那些「僞科學謬論」的不耐煩,但他在記錄KRI的「壯舉」時還是比較中立的。他真心試圖理解這些「信徒」的生活:他們的思維方式、情感邏輯,以及如何將自身世界觀與現代社會的祛魅相調和。他甚至看上去還挺喜歡他們的。

不過,作者也毫不含糊地指出,科學與超自然之間是一場「零和遊戲」:「若要相信幽靈、外星人或神祕生物確實存在,就必須認定:科學界、政府及其他權威機構否認它們的理由,不是出於無能,就是出於腐敗」(157 頁)。而這正是KRI及其追隨者所共同持守的核心信念。

說到底,這本書真正關注的其實是一個認識論問題:我們如何認識真理?在馬修看來,科學才是普世客觀真理的唯一載體。他對公眾對新罕布什爾大學等科研機構信任的流失感到十分痛心,因爲這些機構本應代表對科學純粹性的執著追求。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承認「機構自身對信任崩塌負有重大責任」(143 頁)。他認爲問題關鍵在於溝通失敗:機構掌握真理,卻未能以生動可信的方式傳遞給公眾。他也勉強承認「制度性失靈」削弱了公眾信任,並列舉了收入不平等加劇、預期壽命下降等幾個模糊例證。

但令人遺憾的是,他迴避了更具體、也更具破壞力的現實。尤其是,任何認真關心機構公信力的人,都無法忽視跨性別意識形態所帶來的信任危機。當五歲的孩子都能清楚地回答「女人是什麼」,而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美國醫學會(AMA),乃至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卻答不上來時,問題顯然不在孩子身上。當人們對可見現實本身都感到困惑時,轉而向超自然現象尋求意義,也就不足爲奇了。

直面超自然現象

儘管耶穌應許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教會(太 16:18),撒但仍像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 5:8)。因此,基督徒不能對本書所描繪的泛濫唯靈論與超自然信仰現象掉以輕心。

馬修以一種和藹可親、略帶溺愛的筆調,講述了KRI的種種荒唐事蹟,彷彿慈愛的叔叔在陪侄兒侄女玩過家家。事實上,這本書前半部分竟然幾乎沒有什麼真正「像樣的」邪靈作怪。大多數案例要麼出於想像力過於豐富,要麼就是拙劣的騙局。但到了第二十一章,劇情陡然轉向。一位曾與KRI有接觸的塔羅牌占卜師,對一名新罕布什爾大學(UNH)的女學生實施了殘忍折磨,並最終強姦殺害了她。

這一事件令人不安,但作者對這一駭人事件輕描淡寫地帶過。兇手「Lex」自稱被四個跨維度的靈體附身,並沉迷於各種黑魔法。但馬修的回應只是:「我們需要構建一個世界,讓這類謀殺更難發生」(186 頁)。他完全沒有考慮到,如果靈界確實存在,那麼與其接觸所帶來的後果,絕不會如《天使在身邊》那類溫情劇所描繪的那樣美好。

這一點令人想起C. S. 路易斯在《魔鬼家書》中的警告:「如果打牌能得到一個人的靈魂,那打牌就不比謀殺差到哪裡去。」撒但並不介意人是否犯下大罪,他更願意人們在看似無害的日常中緩慢滑向永恆的沉淪。幾塊「療癒 水晶」、一張模糊的大腳怪照片,或是一句「你可以自行打造靈修之道」的低聲暗示,往往就足以誘人沉淪。他何必大費周章展示什麼超自然恐怖?基督徒必須警醒:撒但的確存在,而且極其危險。正因他時常隱藏自己,這份危險才更加致命。

以教會爲本的信任體系

即使整個社會的文化機構日漸崩塌,基督徒仍能構建一套獨特的信任替代體系。社交媒體往往將人們困在意識形態的繭房裡,加劇不同群體間的猜忌;而教會之所以能將人凝聚在一起,靠的正是共同的信仰,不是相同的文化背景或政治立場。正因如此,教會自然讓我們接觸到多元視角,激發有益的思想碰撞,使我們難以輕易否定那些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人。

地方教會可以培養出一種真實、在地的人際信任。當網絡上某個陌生人提出不中聽的建議,我們很容易質疑其動機並予以忽略;但如果說話的人是教會中認識多年的醫生、律師或科學家,那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我們知道他們真心關懷我們,盼望我們得益處。即便他們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確,我們也不必懷疑他們的動機。教會由此成爲一個獨立於崩壞體制之外的信任網絡,彌足珍貴。

要培育這樣的信任,牧者們必須克制在經驗性議題上妄下斷語的衝動。科學研究、公共政策、社會趨勢往往瞬息萬變,而聖經的真理卻永不動搖。對於聖經沒有明確論述的議題,我們應以認知上的謙卑態度來探討,避免武斷。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討論中,讓不同觀點的基督徒感到被理解、被傾聽、被尊重。

作爲一位普利策獎決選作家,馬修的筆力毋庸置疑。他將我們耳熟能詳的「制度性信任危機」與陌生的「超自然亞文化崛起」交織在一起,帶來新鮮卻令人警醒的視角。對許多基督徒來說,《幽靈實驗室》可能顯得題材冷門,但它恰恰指出了教會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困惑與靈性誤導的時代中不可取代的角色:培育信任,守護真理,引導人們滿足深層屬靈的渴求。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on』t Look for Bigfoot When You Need the Church

Neil Shenvi(尼爾・申維)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理論化學博士學位。他目前住在北卡羅來納州,在家教育他的四個孩子。
標籤
科學
陰謀論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