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界觀的著作可謂浩如煙海,自雅各·瑟尼(James Sire)的《別有洞天:基督徒與現代思潮之比較》(The Universe Next Door ,1976 年出版)問世以來,基督徒越來越意識到,基督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或信仰,更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J. H. 巴文克(J. H. Bavinck,知名神學家赫爾曼·巴文克的侄子。爲避免誤解,下文將統一稱之爲「小巴文克」——譯註)的《人格與世界觀》(Personality and Worldview)雖非新作(初版於 1920 年),卻爲這個話題提供了獨特視角。與其他同類著作不同,本書揭示了世界觀與人類人格的內在關聯,並有力論證了「唯有在基督教世界觀中,人性才能真正綻放」這一核心命題。
正如作者所說:「如果世界觀僅僅是建立在理性認知之上,那麼最終只會變成觀念之爭,而對基督信仰的抵觸也就變得難以理解了」(27 頁)。耶穌稱他自己(而非某種理論)爲「真理」(約 14:6),這絕非偶然。基督教世界觀的核心是一位有位格的神。因此,當世人敵視基督教信息時,我們不該簡單歸咎於他們無法理解我們講道的邏輯。
當然,我們也有可能過於強調世界觀與人格之間的聯繫,彷彿任何一種看法、制度或世界觀,只不過是某個人心理狀態的投射而已,這樣一來,就根本沒有必要去回應或反駁他人的觀點。這種看法最終會滑向相對主義,認爲真理或道德因人因地而不同:康德眼中的真理,對洛克(John Locke)來說可能是錯誤,對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則無關緊要;孔子認定的真理,甘地可能不會認同。每個人的「真理」似乎都一樣有效。「所謂真理只是對我個人有效,它正好符合我的性格,我需要它,而別人卻可能一笑置之」(29 頁)。可惜的是,這種態度最終只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正如作者指出的:「這還將吞噬一切規範: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標準、自己的領悟行事,因爲既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絕對的標準。相對主義對每一個真誠且有道德追求的人而言,都是致命的威脅。」(29 頁)
因此,我們必須同時堅持兩個重點:一方面,世界觀可以建立在理性論證和對真理的探求之上;另一方面,世界觀也確實反映出其倡導者和思想家的性格特質。
小巴文克提出的一個重要洞見,是他所說的「看待世界的方式」(worldvision)與我們熟知的「世界觀」(worldview)之間的關係。不同於許多對世界觀的分析,小巴文克指出,人還有一種「直覺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受人的性格和天性影響,甚至在人開始有意識地思考世界之前,它就已經悄然成形。換句話說,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早在童年時期就已開始構建。「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無意識地吸收父母和老師所傳遞的想法;這些觀點會逐漸融入他心中,幫助他形成一種直覺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會將像指南針一樣,引導他的人生」(33-34 頁)。
然而,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完整,不能充分反映真實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從這種主觀的、初級的生命視角,過渡到一種更爲客觀的世界觀。而這種轉變的實現,需要「大量的思考、安靜的默想,以及對現實的客觀反思」。與童年早期自然形成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真正的世界觀「由論證和動機支撐,它披上了理性的外衣,由邏輯結構所支撐。」(第 34 頁)
《人格與世界觀》(Personality and Worldview)
小巴文克(J. H. Bavinck)著
當代福音派對於「世界觀」的理解並不一致。很多人對其定義不盡相同,甚至有人認爲這個詞在理解現實世界時毫無幫助。
在這本書中,小巴文克深入探討了人類靈魂、獨特人格與世界觀之間的關係。他既承認世界觀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世界觀若被誤用可能帶來的危害。
十架路出版社,208 頁
在從「看待世界的方式」過渡到「世界觀」這一充滿挑戰的轉變過程中,人格的某些特質始終留存。正如小巴文克強調的那樣,從哲學史上眾多思想家的人生中,我們也能清楚看到這一點:無論是孔子、古希臘哲人,還是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等西方思想家,他們的哲學系統與他們個人的性格氣質密切相關。
小巴文克進一步探討人類靈魂的功能或能力,以及這些功能如何幫助理解世界。
這些功能包括:接收功能——靈魂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接收印象;保存功能——靈魂保存先前接收到的圖像,尤其是通過記憶接收到的圖像;連接能力——將過去的圖像與現在的印象連接起來;評估能力——靈魂不僅接收事實,還對事實做出主觀判斷。最後,靈魂具有渴望的能力。它懷揣理想、願望和希望,並以重塑世界爲目標追求這些願景。
然而,罪是扭曲靈魂的元兇。無論是靈魂各功能間的衝突,還是「愛神、愛人、愛己三重衝動間的失衡,罪都製造了不和諧。罪分裂了人格,破壞了這種和諧關係。這三重本不互相排斥的傾向彼此衝突對立之時,罪就發生了」(55 頁)。
人類的世界觀正反映出這種內在人格的失衡與扭曲。既然每種世界觀都帶有人格的印記,它們自然也無法擺脫人格所受的侷限。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許多宗教和思想體系中所表現出的二元論中看得特別清楚,尤其是靈魂與物質的對立:無論是泛靈信仰(例如許多非洲宗教)、波斯宗教、印度教,還是柏拉圖主義,都深受其影響。
小巴文克寫道:「二元論承認人類的二重性,將這種二重性上升爲一種宇宙力量,並接受這種對立……二元論瓦解人格。它使人格逐漸分崩離析,將人類靈魂撕成碎片」(72 頁)。作爲一種世界觀,二元論對人格的塑造極具破壞力,因爲它讓人無法與現實世界建立聯繫,而對人格發展至關重要。它「製造出一種屬靈的貴族階層,使人擺脫一切牽連,獨自沉溺於對永恆的思索」(73 頁)。
基督教與二元論的處理方式則截然不同。後者試圖透過逃避某一部分受造界(即「物質」)來對付罪的問題,而基督教則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基督教無條件地承認這可怕的對立存在。它將善與惡、痛苦與喜樂,清晰而不可調和地置於彼此對立的位置,並不試圖在它們之間搭建橋樑。然而,它卻以全部的力量抵擋二元論。首先,它鄭重指出:惡並非永恆存在,也不是源自於神;惡不是物質世界的屬性,也不是根植於物質之中。惡是道德秩序的崩壞,是人類靈魂內在方向的偏差,它不是一種新的受造物」(76–77 頁)。
而我們發現,這種片面性貫穿於西方思想的整個歷史中。
他首先考察了經驗主義的發展,這一思潮代表人物包括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約翰·洛克、大衛·休謨(David Hume)等。經驗主義認爲,人類的知識完全依賴於感官經驗的輸入。然而,作爲一種世界觀,它存在明顯缺陷:它無法爲道德規範提供基礎,因爲倫理無法像顏色或聲音那樣通過感官來感知。
當經驗主義在英國盛行時,歐洲大陸(尤其是法國)的思想家敏銳地意識到了它的不足。與經驗主義者類似,理性主義者(如勒內·笛卡爾 [Rene Descartes] 和斯賓諾莎 )同樣渴望建立一種無可置疑的真理體系。他們以嚴密的邏輯推理作爲通向真理的路徑。然而,正如經驗主義一樣,理性主義最終也失敗了,因爲它忽略了靈魂中的關鍵面向,如感受、意志和感官知覺,從而扭曲了人性,破壞了人格的完整性。
面對這兩種抽象而非人格化的理論,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試圖提供一種更關注人格的哲學。他強調,人類之所以能有意義地生活,是因爲我們必須堅持某些信念:如道德責任、自由、神的存在、靈魂不朽。這些不是來自經驗,也無法由邏輯推導,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前提。沒有這些信念,人生將變得無法承受。
然而,這種思路仍不夠充分。人的靈魂渴望的並不只是一個假設的神,而是真實的神。正如保羅提醒我們的,人不是不知道神,而是故意壓制對神的認識(羅 1:18–23)。因此,人最終扭曲了他們本已知道的那位神。換句話說,任何把「神」當作理論假設或哲學概念來處理的世界觀或哲學體系,都無法滿足人心深處的渴望。它違背了人類的意識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小巴文克在評析各類思想流派時,始終保持一種敬重而審慎的態度。他並不將這些思想視爲一無是處的錯誤體系,而是將它們看作不完整的觀念,其中依然閃耀著上帝真理的微光。
然而他也正確地指出,非基督教的思想體系終究無法達到真理的全貌,因爲人在墮落之後,其理性已無法自行通達真理。「這是因爲我們的感知,我們的思想已不再純淨。在所有的思考與認識中,人都被那捆綁他靈魂的邪惡之力所蒙蔽。他無法以不帶偏見的方式去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問題;同時他的人格又是不完整的,所以,他的世界觀也就不可能是真實的」(158 頁)。
因此,基督教關於墮落的教義,並不是一個抽象的神學命題,而是一個切實影響我們思想方式的現實真理。作爲墮落之人,我們唯有靠神的啓示才能正確地思想(詩 119:105;提後 3:16-17)。
小巴文克的寫作顯示出他對思想史脈絡的深刻洞察,尤其能敏銳看出不同觀念是如何誕生的,又如何對世代產生影響。他的文筆優美,即使是譯本仍不失風采,這讓我不禁展開聯想,如果讀原文荷蘭語會是怎樣一種享受!
小巴文克也十分強調世界觀在實踐層面的深遠影響。毫無疑問,南希·皮爾西(Nancy Pearcey)、雅各·瑟尼(James Sire)、查爾斯·寇爾森(Charles Colson)、布萊恩·沃爾什(Brian Walsh)等人,在各自的作品中都一再強調:世界觀絕不是死氣沉沉的抽象學說。它們能深刻地影響現實生活。這也令人想起J. G. 梅欽(J. G. Machen)在 1912 年關於「反智型基督教的危害」的演講中的名言:「今天或許只是學院裡的一場學術討論,明天就可能驅動軍隊、顛覆帝國。」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小巴文克這本書已有數十年歷史,他的話語卻依然切中時弊:「世界觀的力量十分強大,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讓人徹底崩塌。它可以撕裂人的生命,摧毀人,使所有的規範四分五裂。這種影響也許不會立刻在他生活的細節中體現出來,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觀的後果會分外清晰地得到證實」(177 頁)。
「真理並不是一種理論,鎖在不見天日的藏寶箱裡。真理有實際的價值。它能揭示你生命方向的謬誤,將你提升至更高境界。它爲你的行爲劃定界限,評判你內心最隱祕的傾向。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展現了你的人格,讓你平靜地蹣跚前行,然而真理粉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真理向你顯明客觀的現實,並以強大的力量使我們按照它的要求來塑造生命。真理讓你的內心獲得巨大的自由,它讓你擺脫了隱藏在人格中的軟弱和錯誤的力量。人格緊緊抓住真理,才得以提升」(36–37 頁)。
不過,小巴文克也提醒我們,真理並非一次把握就萬事大吉。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渴慕真理,追求真理。
他的禱告很好地體現了這份渴望:「願我們內心都渴慕真理,因爲真理本身的寶貴,也因爲我們整個人生必須建立在真理之上,並讓真理將我們從自我囚籠中釋放出來。那信靠真理、行在真理中的人,必得自由」(40 頁)。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非洲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and World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