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聖約論(Progressive Covenantalism)與新聖約神學(New Covenant Theology)是兩種福音派聖經神學體系,旨在理解神從創世到基督的整個救贖計劃如何逐步展開。具體而言,它們探討神永恆的唯一計劃如何通過聖經中的諸約逐步顯明,所有應許如何在基督裡成就,並應用於作爲神新約子民的教會,從而幫助我們根據聖經得出正確的神學結論,歸榮耀於神並使人得益處。
本文將闡述漸進聖約論的獨特觀點。通過將其與時代論(Dispensational Theology)和傳統聖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對比,突出其在聖約演進、以色列與教會的關係,以及以基督耶穌爲核心的聖經整體敘事框架等議題上的不同立場。
所有基督徒都認同,聖約是聖經敘事的核心,也是神救贖計劃逐步展開並在基督裡成就的關鍵。所有基督徒也都接受,在整個歷史中,救贖的進程是分階段展開的,這些階段通常由聖經中的諸約來劃分。而且大家也一致認爲,神在基督裡完成的救恩目的,必然帶來了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的改變。不過,基督徒在具體討論各個聖約之間的關係時,卻存在分歧。這不是什麼新的爭論。初代教會的使徒們就曾努力探討基督所帶來的新約工作意味著什麼(徒 10-11、15;加拉 3-4;弗 2:11-22)。
直到今天,基督徒對於各個聖約之間究竟如何相互關聯,仍然有不同看法。這種分歧也影響到其他神學議題,比如:基督所成就之「新」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些道德要求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適用(例如關於十誡及安息日/主日遵守的分歧);以及舊約中的應許如今如何在基督和教會裡實現,這又涉及到更廣泛的以色列與教會的關係及以色列民族在神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在福音派神學內部,人們往往在時代論或聖約神學的框架下討論這些議題,而漸進聖約論與新聖約神學則可以視爲兩者之間的中間觀點。爲了更好地理解這兩種較新的立場,我們首先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另外兩者的基本觀點。
作爲一個神學運動,時代論起源於十九世紀初期的英國弟兄會(the Brethren),並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時代論神學經歷了多次修訂,目前一般分爲經典時代論、傳統/修訂版時代論和漸進時代論等不同形式。
時代論把救贖歷史劃分爲若干不同的「時代」,用以反映神救贖計劃的不同階段。經典時代論把歷史分爲七個時代,後來的一些時代論學者對時代的劃分進行了調整和簡化。不過,無論是哪一種版本,以色列與教會的區分始終是時代論的核心。這一觀點與他們對聖經中各個聖約及其關係的理解緊密相關。對所有類型的時代論來說,「以色列」指的是一個民族性、國家性的群體,而教會在神的計劃中,絕不是那個得到了更新、復興、末世性的以色列。外邦人的得救並不等同於對神應許給以色列的實現,這些應許仍然保留給作爲民族的以色列,並且是在基督的統治下擁有應許之地,這一應許需要在基督前千禧年再來時得到實現與成全。
因此,教會在神的計劃中是一個全新的存在,與以色列在本質上不同。儘管在當前這個時代,教會是由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的,但教會現在所領受的,只是神當初應許給以色列的屬靈祝福。然而,將來基督要統治的對象是得贖的萬國,而不是把教會當作另一個獨立的「民族」(people group)。如今的教會,作爲新約的子民和永恆的神學實存,並不會以現在的形式完整、均等地承受神在基督裡所應許的一切,也不會以現有的樣貌繼續存在。相反,如今組成教會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屆時會與得贖的以色列國家及外邦列國一同,在基督的統治下按各自的民族身份和所領受的特別應許來生活。這樣,時代論就清楚地區分了以色列(作爲一個國家)和教會(作爲一個屬靈群體),而教會在當下只是一個初步的、預表性的呈現。同時,時代論認爲如今的教會是由重生得救的人組成的,因此,只有那些親口承認信仰的人才應當接受洗禮。對教會來說,洗禮並不等同於舊約之下割禮對以色列所代表的意義。除個別例外外,時代論神學基本上主張信徒洗禮,而非嬰兒洗禮。
聖約神學則植根於宗教改革及其後期的發展階段。它在《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1643–1649)及其他改革宗信條中被系統化最爲清晰。聖約神學通過神與人所立的聖約來組織解釋歷史中的神計劃。與時代論一樣,聖約神學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但一般而言,聖約神學強調三個核心聖約:一是救贖之約(covenant of redemption),即神永恆的計劃;二是行爲之約(covenant of works),就是神與亞當代表全人類所立的約,因亞當的悖逆,帶來了罪與死亡;三是恩典之約(covenant of grace),在基督裡爲拯救神的百姓而立,這個約在歷史中通過不同的聖約施行逐步展開。
雖然聖約神學承認聖經中存在多個聖約,但通常會把從亞當到基督之間的眾多聖約,歸納在恩典之約這一大框架下。這樣一來,與時代論不同,聖約神學更強調以色列與教會之間的延續性,認爲兩者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只是在不同階段以不同形式存在。因此,聖約神學認爲以色列與教會之間至少有兩方面是一致的:這兩個群體都包含真信徒與非信徒(也就是一個混合的聖約群體);而他們各自的聖約記號(割禮與洗禮)所表明的是同一個屬靈實質,因此,聖約神學主張對教會中的嬰兒施洗。
在福音派神學當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屬於時代論或聖約神學陣營。近年來,一些學者試圖在這兩大觀點之間提出一個中間立場,這就是漸進聖約論和新聖約神學。
雖然這兩種觀點常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但它們之間其實存在足夠的差異,需要加以區分。舉例來說,在新聖約神學內部,有些人並不同意用「創造之約」這個名字,有些人不認可基督是「主動順服」,還有一些人對神道德律與十誡的關係理解得不夠細緻。而漸進聖約論則明確肯定有創造之約,認爲神向亞當(以及全人類)提出了完全順服的要求,因此基督爲了使我們在神面前稱義,必須完成主動的順服。此外,漸進聖約論也堅持十誡是神道德律的體現,如今在基督裡同樣適用於基督徒。不過,兩者都認爲神的整個計劃和一切聖約的應許,最終都在基督和新約裡得以成就。接下來主要介紹的是漸進聖約論的基本內容,可用以下三點來概括:
第一,神獨一的計劃通過多個聖約逐步啓示,最終在基督裡成就。
與聖約神學類似,漸進聖約論也認爲,聖經中的聖約是神在歷史中展開其救贖計劃的核心途徑。然而,漸進聖約論強調,聖經呈現出多個不同的約,這些約逐步揭示了神爲其獨一子民所設立的救贖計劃,這個計劃在基督和新的聖約裡達到終極、成全與目的。聖經中的每個聖約都對神這套統一的計劃有所貢獻。爲了全面認識這一整全的計劃,我們必須在了解每個聖約的獨特處境後,先把它放在其前後文的關係裡,才能正確應用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透過這些約的逐步推進,我們才能明白神的整個計劃,看見一切應許如何在基督裡成就,並應用在教會這新約子民身上(來 1:1-3;弗 1:9-10),知道今天該如何作爲神的百姓而活。
第二,聖約不只是聖經敘事中的一個統一主題,更是整本聖經救贖歷史的脊樑,從創造之初開始,直到在基督裡得著成全。
漸進聖約論主張,聖約不僅僅是聖經神學中的統一主題,更是神啓示其計劃的方式,預告基督的來臨,並在神學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爲它構成了聖經救贖故事的主軸。然而,與傳統聖約神學的多數代表不同,漸進聖約論並不簡單地將聖經中的諸約分成兩個類型:行爲之約(律法)與恩典之約(福音)。儘管律法與福音作爲神學概念本身至關重要,但這種劃分並不能完整表達聖約的豐富性。同樣,它也不照著聖約或時代論那樣,把聖約區分爲無條件的(或稱「王賜之約」)和有條件的/雙邊的(或稱「宗主-附庸之約」)。
爲什麼不呢?因爲每一個聖約事實上都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元素:既有神單方面的應許,也有人類需要順服的責任。然而,我們仍需清楚區分墮落前後的創造之約,因爲只有在基督裡,救贖才有根基。正是因爲這些雙重元素的交織,使得聖經中的聖約故事線呈現出一種張力。這個張力隨著神計劃的推進而愈發明顯,直到在基督完全順服的生與死中才得以解決。
一方面,聖約啓示我們這位三一神——創造者也是立約者——是一位信實守約的主。當神主動與人建立聖約關係時,祂永遠是那位信實的一方(來 6:17-18)。即使人在約中失信,神自《創世記》3:15 開始所應許的,仍然堅定不變。但另一方面,神又要求人完全的順服,這正體現出聖約中的雙邊性。然而,隨著聖約的推進,神的信實與人的悖逆之間的張力日益明顯。對我們來說,順服不是可選項。因爲神是聖潔公義的,祂自己就是道德的最高標準,而我們卻悖逆了祂。但照《創世記》3:15 看來,神的應許與一位順服之子的出現密切相關,他將要翻轉亞當悖逆所帶來的後果。那麼,這樣一位完全順服神、滿足神聖潔要求的兒子在哪裡?在我們的罪得以除去之前,神怎樣能繼續與我們建立關係呢?就是藉著聖約,張力一步步加劇,也正是藉著聖約,這個問題得到解答:神自己——那位立約、守約的神——要親自出手,藉著賜下一位順服的代表,也就是基督,來成全祂的應許。
因此,正是通過眾多彼此關聯的聖約,從亞當與創造之約開始,最終在基督與新聖約中達到高潮,神那一個永恆的計劃在歷史中逐步顯明出來。特別要指出的是,從創造之約開始是非常關鍵的,理由有二:
第一,創造之約是之後所有聖約的根基。因爲後來的聖約都是在展開亞當在世界中的角色。亞當,以及全人類,都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的「兒子」,是受託治理世界的「祭司-君王」(創 1:26-28;詩 8)。亞當與神有直接的關係,他的任務是將神的治理帶到受造界。然而,神需要這位約中的代表完全順服,亞當失敗了(創 2:16-17;創 3章)。但神仍施恩應許,將來會有一位「女人的後裔」來到(創 3:15),他要成爲更偉大的亞當,扭轉罪與死亡帶來的咒詛。事實上,後來所有的聖約代表人物都只是亞當的縮影,他們並不是那位更偉大的亞當,而是指向基督的代表。亞當作爲受造界的代表,爲後來的發展定下了方向,也預表了基督的整個工作(來 2:5-18)。
第二,創造之約也是建立各種預表模式的基礎,這些模式最終都在基督和新約中達到終點。例如,第七日的安息(創 2:1-3;出 20:8-11)預示著我們在基督裡的救恩安息(來 3:7-4:13);伊甸園作爲聖所一般的聖殿,預表基督爲新聖殿的實現;婚姻也指向更深遠的現實,就是基督與他百姓之間的關係(創 2:24-25;弗 5:32)。這些預表,最終都會在末世中歸於基督和神的新約子民,即教會身上得以完全實現。
因此,創造之約爲後續所有聖約奠定了共同的基礎,這一基礎貫穿整部聖約歷史,最終連同所有聖約一起,在基督裡得著成全。神那永恆的救贖計劃,在人類歷史的舞台上展開,從亞當的創造開始,最終在基督裡得以完滿。
然而,正是在新聖約中,所有先前的聖約才得到成全。因爲所有的聖約都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一個聖約獨立存在;離開在基督裡的成就,任何一個聖約都無法真正被理解。的確,新約的成全具有已然-未然的特性;但先前聖約中所啓示、所預表、所應許的,如今已經實現在基督裡了。正因如此,耶穌是末後的亞當,是新創造的元首(羅 5:12-21;林前 15:21-22;來 2:5-18);他是那真正的亞伯拉罕後裔,爲萬邦帶來福分(加 3:16);他是真以色列,完成了以色列所有失敗的使命(太 2:15;約 15:1-6);他是大衛更偉大的子孫,治理列國和全地,爲萬有之主(徒 2:32-36;羅 1:3-4;詩 2,45,110)。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舊約中的聖約對我們今天就毫無意義。它們依然是神所默示的聖經,永遠有效,乃是爲了教導我們、使我們成長(提後 3:16-17)。但既然基督已經來到,基督徒如今已不再處於這些早期聖約的管轄之下(除挪亞之約在末世成全前仍具普遍性)。作爲新約之下的教會,我們依舊順服整本聖經,包括十誡,但我們是從在基督裡的成全這個角度來理解和遵行(林前 9:19-21)。
第三,救贖歷史中的以色列-基督-教會關係。
在探討以色列與教會的關係時,漸進聖約論強調兩個重點:首先,神的子民只有一個,但由於各自所處的聖約不同,以色列與教會之間在歷史進程中有其區別。教會是在救贖歷史意義上的新群體,因爲她是新聖約下的群體。其次,我們必須從基督論的角度來理解以色列與教會的關係。教會並不是直接成爲「新以色列」,也不是替代以色列;相反,教會是在耶穌基督裡成爲神的新創造,由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這是因爲耶穌是末後的亞當與真以色列人,是那信實的亞伯拉罕的後裔,藉著他的救贖工作承受了神的應許(加 3:16;弗 2:11-22)。因此,教會與基督聯合之後,便成爲神的新聖約子民,在本質上與歷世歷代的選民一脈相承,但在結構與性質上與舊約下的以色列有所不同。如今,在基督裡,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同爲一體,在基督裡一同承受神的所有應許(加 3:26-4:7)。更重要的是,基督與他百姓之間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會是因在基督裡而得著神一切應許的群體。
這種對以色列-基督-教會關係的理解,在至少兩個方面不同於時代論神學和聖約神學:第一,相較於時代論,漸進聖約論認爲,耶穌是以色列與亞當所預表的本體(antitype),在他裡面,神所有的應許都得著實現,而這一切是爲了教會,這個由重生得救的猶太人與外邦人所組成的群體。此外,連地土的應許也在基督裡成全並終極實現。基督藉著他的工作,爲我們贏得新創造,當他再來時,將帶來那完全更新的世界(羅 4:13;弗 6:3;來 11:10、16;太 5:5;啓 21-22)。作爲末後的亞當與真以色列人,耶穌是新創造的第一人,他藉十架的勝利與復活的大能,把萬有置於自己腳下,從而贏得這新創造(來 2:5-18)。因此,「地」不僅僅是回顧伊甸園和創造的預表,也指向基督與那將來的新天新地。
第二,相較於聖約神學,漸進聖約論強調:基督所建立的新約子民,與舊約下的以色列,在結構與本質上是有區別的。舊約之下的以色列是一個混合群體,包括了信主的與不信的人(羅 9:6);但新約之下的教會,是由那些因信與基督聯合,並真正得著救恩的人所組成的群體。新的聖約至少包括赦罪、聖靈的賜下與心靈的割禮。因此,與以色列不同,教會是一個信而重生的群體,雖然我們仍然等待基督再來時那最終的成全。基於此,新聖約的記號——洗禮——只適用於那些公開承認信仰、且在生命中顯出可信證據之人。洗禮與割禮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這正是由於它們所歸屬的聖約本質不同。若認爲兩者象徵的意義相同,便是混淆了聖約範疇的基本概念。
最後,對漸進聖約論可以這樣簡要總結:在福音議題上,雖然它與時代論和聖約神學有許多共同點,但漸進聖約論強調,在神一切的計劃和旨意之中,基督耶穌才是中心。在他裡面,神的每一個應許都是「是的」,都是「實在」(林後 1:20);因著恩典,作爲教會的我們得享他榮耀得勝之工,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直到永遠。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ogressive Covenantalism and New Covenant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