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那一天,我拆開妻子送的生日禮物,她原以爲我會驚喜,但是我臉上藏不住的失望出賣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妻子委屈得掉下了眼淚。一個長長的擁抱和無數道歉之後,我決定試試這份禮物。沒想到它如此實用——兩年後的今天,我每天仍離不開它。
這個經歷讓我開始思考,能不能也送給孩子們這樣一份「先苦後甜」的人生禮物?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離,我們盼望學院(Hope Academy)開始反覆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這所教會學校坐落於明尼阿波利斯最混亂的貧民區,專門爲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以信仰爲核心、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古典教育。研究顯示,都市青少年屏幕使用時長遠超郊區同齡人,而過度使用電子設備與焦慮和抑鬱都有顯著正相關。這不難理解——《創世記》2:18 早有啓示:「那人獨居不好」,我們生來就需要與他人建立真實的聯結。
早在疫情前,我們就努力構建緊密的校園集體:組織集體志願者旅行、讓高年級生擔任宿舍領袖、授權學生會策劃活動、舉辦班級療癒 營等。
但後疫情時代證明,這些還遠遠不夠。
帶學生參加志願者旅行時,我們要求上交手機。有許多孩子事後感嘆:「沒有手機分心,整個人都輕鬆了。」這啓發了我們在校園日常中也推行「無手機」政策——想要孩子們建立真實聯結,就必須先爲他們創造時空條件。
當然,反對聲此起彼伏:「萬一家裡有急事怎麼辦?」「課間刷會兒手機又沒關係。」這場改革注定艱難,但想到《馬太福音》5:29-30 所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我們堅信,爲了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值得採取極端措施。
沒收手機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用美好事物填補空白。設計新教學樓時,我們特意佈置了促進交流的空間:公共休息區配備乒乓球檯、桌上足球和咖啡卡座,連傢俱的擺放方式都以促進聊天爲導向。
每日晨會也成爲固定項目:全體學生聚集在一起禱告、聆聽晨間分享、發佈校園公告、爲同學慶生等等。這些設計像磁鐵般牢牢地把學生從虛擬世界帶回到現實中來。
以前走過走廊或餐廳,總能看到學生齊刷刷地埋頭玩手機。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有說有笑的交談,甚至還有孩子聚在一起玩桌遊。他們正在享受神賜予的珍貴禮物——真實溫馨的友情。
這些變化帶來了連鎖反應:申請加入學生會的人數激增,運動社團報名火爆,連心理療癒
小組都座無虛席。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眼中有了久違的光亮——那是一種被真實世界溫柔以待的喜悅。
在這個日益疏離的時代,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我們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呢?不妨試著從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慣開始:每天晚餐時全家圍坐在餐桌旁,不要把手機擺在旁邊;睡前留出二十分鐘一起讀書,不要刷手機;定期組織家庭遊戲夜;工作會議時合上電腦,用心交流。
雅各提醒我們,要把各種試煉看作喜樂,雖然這試煉並不是特指青少年不能隨意刷手機,或父母管控屏幕時間的艱難。但經文確實告訴我們,這些考驗能磨鍊信心,培養毅力,使人「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 1:4)。
某些促進人際聯結的決定可能暫時不受歡迎,甚至招致埋怨。如果我們知道情況會暫時如此,是否還願意堅持?想到這些選擇終將成爲孩子生命中寶貴的禮物,能幫助他們在紛繁世界中活得豐盛而完整,我想,我們都應該勇敢地說:是的,我願意。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Our School Traded Cell Phones for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