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公司,通常都會制定使命宣言或願景聲明,它們的核心作用是爲決策指明方向。許多教會也效法這一做法,並將這些重要宣言根植於聖經真理——其中,《馬太福音》28:18-20 記載的大使命尤爲關鍵。
這段氣勢恢宏的經文,堪稱《馬太福音》最震撼人心的結尾。它的重要地位促使我們思考:這與舊約有何關聯?細細品讀就會發現,大使命的本質,其實是在建造一座讚美的聖殿。
「應驗」是貫穿《馬太福音》的核心神學詞彙。馬太不斷引用舊約,並強調這些經文對理解耶穌事工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預期,像「大使命」這樣充滿神學分量的重要宣告,必然也暗含著舊約的呼應。
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 28:18-20),這顯然呼應了《歷代志下》36:23 的建造殿宇的諭旨:
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爲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
仔細對比這兩段經文,我們能發現馬太刻意設計的精妙對應。在《馬太福音》28 章和《歷代志下》36 章中,都記載了從天而降的權柄——耶穌獲得統管天地的權柄,波斯王居魯士則得到天下萬國。這兩處經文都強調:這個神聖託付必須傳遍萬民,都伴隨著「去」的使命呼召,也都應許了神的同在。
馬太的寫作手法可謂匠心獨運。他開篇就用「家譜的書」這個說法(希臘文Biblos geneseōs),刻意呼應《創世記》2:4 和 5:1 在希臘文譯本中的相同表述。正如在《馬太福音》1:1 引用舊約開篇的《創世記》十分恰當,在 28:20 提到「末了」也同樣貼切。根據《馬太福音》23:35 的線索,當時的猶太傳統確實把《歷代志》視爲正典的最後一卷。因此,馬太以《創世記》開篇,以《歷代志》收尾,這種首尾呼應的結構具有深刻的神學意義。
這段對《歷代志下》36 章的呼應,將門訓的工作比作建造聖殿。實際上,《馬太福音》早已埋下這個伏筆——耶穌多次譴責希律王所建的聖殿因腐敗的統治而失去功用,稱其爲「賊窩」(太 21:13;引自《耶利米書》7:11),並宣告這殿終將成爲「荒場」(太 23:38)。
這種認爲彌賽亞將要建造聖殿的觀念,與 16:18 中「主耶穌要將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的意象完美契合。根據大衛之約的應許,大衛的後裔要建造新聖殿(撒下 7:13;代上 17:12),這一主題在《撒迦利亞書》4:7-9,6:12-13 等經文中反覆出現。甚至《以賽亞書》45:1 稱居魯士爲神的「受膏者」,也可能暗指彌賽亞作爲聖殿建造者的形像。
耶穌在《馬太福音》21:42 引用《詩篇》118:22-23 時,同樣隱含著「新聖殿」的意象——祂告訴法利賽人,被匠人棄絕的石頭,將要成爲新聖殿的房角石。新約其他作者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彼得沿用耶穌引用的《詩篇》118 篇,明確指出:「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爲靈宮」(彼前 2:5)。
保羅則直接宣告:
因爲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我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林前 3:9-10、16)
你們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爲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爲主的聖殿。(弗 2:19-21)
明白了這個背景,我們就能看清:大使命的本質是關乎敬拜。正如《詩篇》宣告萬國都當敬拜耶和華(YHWH),因爲祂是普世的主宰(參詩 96);如今統管天地萬有的耶穌,同樣配得萬民的敬拜。
教會的使命包含這幾個方面:傳揚福音使人歸正;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太 28:19)以及教導基督的一切吩咐(28:20)。
這些事工如同建造聖殿,而推動教會決策與事奉的根本動力,正是對主耶穌基督的頌讚、尊崇與榮耀的渴慕。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s Temple-Building in Your Mission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