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同工們在印度北部農村——這個世界觀建立於傳統和迷信上的地方以服事殘障人士爲志業,在那裡我們有機會親眼目睹了殘障人士及他們家人如何經常面臨那驚人的恥辱、排斥和冤屈。
我記得第一次聽到一位父親在他有殘障(類似我女兒的殘障)的美麗女兒面前說,他女兒還不如死了的好,那時我非常震驚。自那次以後,我多次聽到類似的悲嘆。
「她還不如死了的好。」
在印度教的世界觀中,這種可怕的悲嘆其實是有理的。死亡意味著爲過去的罪過受罰,也意味著下一次輪迴有更好的機會。然而,基督的跟隨者能夠給到殘障人士及任何與殘障人士一起經歷苦痛的親友們更好的消息,在復活的應許面前,輪迴的迷信顯得蒼白而無力。
我們非常蒙福,受邀請參與當地教會組織的家庭退修會和「路加福音14章」晚餐之類的福音活動。教會在這些活動中帶著愛心積極地服事社群,包括他們周邊的殘障人士。
「路加福音14章」晚餐是受到耶穌在路加福音14:12-14所說的話啓迪而開展的一個事工,在這個事工中,教會爲殘障人士舉辦一個充滿娛樂、美食及團契的夜晚。這好客的行爲不僅表明神對被邊緣化人群的愛,也向他們的家人和社區表明上帝的國度以喜樂歡迎被社會無視或拋棄的人。這樣的款待表明,無論能力如何,上帝都愛祂的孩子。
雖然你在美國不會聽到有人說「她還不如死了的好」這樣的話,但這種悲慘的情緒卻到處都有。這句話背後的價值觀是:一個人的地位與價值都很容易取決於他的生產功能、對國家經濟產出的貢獻,甚至是對我們個人幸福的貢獻。美國作爲一個國家整體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殺害了大多數被診斷爲有殘障的嬰兒。事實上,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是說,「如果她死了,我們會過得更好。」
每當基督徒刻意並熱情地擁抱殘障人士時,我們就會在那個社會中高舉上帝的榮耀。我們應該致力於照顧這些男女,首先因爲每個人都是以上帝的形像創造的(創1:26-27)。所有殘障的男性或女性都同樣承載著造物主不會犯錯和極其寶貴的形像。如果神把祂的形像同樣塑造在這些人身上,我們不敢忽視或排斥他們——或做出更糟的事。
第二,殘障是一個將寶貝放在瓦器裡美麗的物理體現(林後4:7)。我們在身體存在中所看到及體驗的是一種明顯的外在毀壞,但實際上,祂莫大的能力透過我們的破碎而閃耀。教會中的殘障事工爲我們開啓另一道讓我們證明神榮耀及能力獨特的門。 它會防止我們順應一個癡迷於罐子外觀的世界。
第三,殘障事工提醒教會:患難不是隨機的。相反,它是上帝打算爲我們最大和最持久的喜樂所使用的工具。正如羅馬書5:3-5所告訴我們的: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在患難中的順從生了盼望、忍耐和喜樂。我們在殘障事工一次又一次地經歷著這樣的事。
第四,雖然世界視殘障是毫無價值的——因此發展出優生學、安樂死及墮胎——耶穌卻提醒祂的門徒:那個生來瞎眼的人是爲了某個目的而生的。 這個目的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爲來」(約9:3)。 我們服事殘障人群是因爲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看上帝會做什麼。
從實踐的角度而言,教會能做什麼來照顧服事殘障人群呢?如果深入研究馬可福音2:1-12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這一故事可以激發我們在印度服事殘障人群的事工,也爲你在社區中服事殘障提供了一個範例。
第一,成爲一個朋友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可2:3)
這些人是這癱子的朋友。 他們爲這位癱子所做的是犧牲性的服事,因爲癱子可能無法償還。耶穌視他們的愛爲他們信仰的表彰,並給他們的這位癱瘓朋友新的生命——罪被赦免、病得醫治(可2:5,10-12)。
那些親眼目睹所發生的人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可2:12)。與殘障人士的友誼可能需要捨己——許多的捨己——但神可通過這些信心的行爲來開我們的眼去看到祂所彰顯的榮耀。我們通常憑共同興趣交朋友,但當我們敢於踏出去與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成爲朋友時,世界會關注我們。
第二,把他們帶進來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擡來的。」(可2:3)
故事清楚地表明,沒有空地讓任何人接近耶穌。那個癱子的朋友們已經不僅僅是同情他,而是竭盡全力帶他去見耶穌,他們克服重重障礙地這樣做。
所以,要邀請殘障朋友到你的教會去見耶穌。在路加福音14:15-24大宴會的比喻中,我們注意到主人並沒有給僕人選擇,但命令他們將人們帶入並填滿房子。你(和你的教會)會怎樣爲迎接那些身體或精神殘障的人而付出額外的努力呢?
第三,打破障礙
「因爲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可2:4)
癱子的朋友們做了癱子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爲他來到耶穌面前創造了一條道路。以類似但更深刻的方式,耶穌走上十字架,給予任何相信他的人以親近神的機會。那麼,當我們的態度和難以接近的教會環境架起阻礙人們與上帝相遇的障礙時,又是多麼令人悲傷呢?我們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消除障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聽到好消息。舉例來說,我們可能需要修建坡道,而不是打破屋頂,讓殘障的朋友進來與耶穌見面。
我們在印度服事時經歷了一個體現這種友誼的故事。我們認識的一位牧師與殘障女孩建立了友誼,並在這一過程中打破了當地非常嚴重的社會攔阻。他抽出時間與這個女孩和她的家人建立友誼,並邀請她去教會。這女孩子的名字叫普裡揚卡。
她的家人中沒有人願意帶她去教會,因爲他們需要花時間去照顧牲畜。但這位牧師承諾沿著通往教堂的兩公里路徑背著她過去。這是一位牧師——而不是父母——這讓這個故事尤其引人注意,居然是一個牧師採取主動照顧這個孩子。他這樣做了好幾個月,這讓普裡揚卡透過教會經歷了精神和社會的康復。
同時,教會當然也因普裡揚卡的參與而蒙福。最後,普裡揚卡的家人注意並讚賞她生活中所發生的變化,所以他們也開始去教會。現在整家都信主,還有他們村莊裡的另外十七個人。普裡揚卡的父親成了一個植堂者,他現在正以福音去接觸在這一地區裡所有的人,包括殘障人士。
我們需要爲此禱告,讓更多的教會——無論是在印度、美國,還是世界各地——以這種忠心,並看到來自照顧殘障人士所結的這種果子,成爲殘障人士的朋友,把他們帶進來,並勝過每一個可能的障礙。
譯:沈昀熹;校:JFX。原文刊載於「渴慕神」英文網站:「She Would Be Better Off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