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這有什麼意義?」
斯科蒂·舍夫勒訪談中的掙扎與盼望
2025-08-06
—— Paul Putz

上個月,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爾夫球手斯科蒂·舍夫勒(Scottie Scheffler)的採訪視頻在網上瘋傳

在英國公開賽(British Open)開始前,舍夫勒以一種在頂尖運動員中罕見的坦誠態度,反思了自己的成功。他用三個字總結了自己的想法:「這有什麼意義?」

「這不是一種充實的生活,」他說,「就成就感而言,它是充實的,但它不是那種充實……那種你內心最深處的充實。」

他指出爲了一場錦標賽而擺上全部時間和心力,卻只在賽後慶祝「幾分鐘」後便轉戰下一場比賽的荒謬性。即使他在比賽中找到了快樂,即便他很感激有這樣的競爭機會,也無法帶來最終的滿足感。

「(球場)不是尋找滿足感的地方,」他說。

總體而言,這是一次對意義與目的、職業與使命、成功與奮鬥的深刻反思。它觸動了人們的心絃。這彷彿是《傳道書》的現代詮釋,舍弗勒重複了傳道者的問題:「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1:3)。

因爲信息還是因爲人

已經有許多評論者闡述了舍夫勒訪談的屬靈意義,以及這一訪談如何反映他以基督爲中心的身份、他對「愛的正確排序」之理解,以及他健康的基督徒職業觀。這些作者做的都很棒。我也完全認同這些觀點。但我們還能從舍夫勒身上汲取另一個教訓,或至少提出一個問題:舍夫勒的言論之所以引起如此共鳴,是因爲他分享的真理,還是因爲他作爲世界最佳高爾夫球手的地位?

想像一下,另一個場景。站在鏡頭前的不是舍夫勒,而是一位從未贏得過PGA巡迴賽的平庸職業高爾夫球手。如果同樣的信息來自這位運動員,是否會產生同樣的共鳴?

有一些證據表明:不會。

2008 年,達拉斯牛仔隊(Dallas Cowboys)四分衛託尼·羅莫(Tony Romo)在賽季結束時遭遇慘敗,他對記者說:「這不算是我一生中遭遇的最糟糕事情,我還有許多事情可以感恩。」

2024 年,洛杉磯天使隊(Los Angeles Angels)三壘手安東尼·倫登(Anthony Rendon)在春訓開始時表示,棒球「從未是他人生的頭等大事」。

「這只是一份工作,」他繼續說道,「我的信仰、我的家庭比這份工作更重要。」

但在上述兩個案例中,體育迷們都對此提出了強烈批評。

相比之下,舍夫勒的言論卻廣受讚譽——甚至被製成了一支耐克廣告。傳遞信息的人似乎與信息本身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值得信賴的人

我認爲有兩個原因。

在《傳道書》中,敘述者告訴我們他「得了大智慧」(1:16),「動大工程」(2:4),並且「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7 節)。簡而言之,他「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9 節)。

這種對成功巔峰的熟悉感爲他分享的智慧增添了分量。

同樣,舍夫勒在高爾夫球界的頂尖地位爲他的觀點提供了超越理論和假設的視角。當他告訴我們「登上巔峰並不能真正滿足人」時,我們知道他是在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

但舍夫勒的言論成了網紅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錯覺

讓我們稱之爲「約翰·伍登悖論」:我們似乎特別喜歡「勝利並非最終目標」的信息,特別當它來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勝利者時。

伍登(John Wooden)曾執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籃球隊,在 12 年內贏得 10 次全國冠軍,同時宣揚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勝利,而在於知道自己已盡最大努力。他的「成功金字塔」隨後在教練和商業領袖中廣爲流傳,他們尋求一種能帶領自己登頂的方法,並想知道如何領導一支冠軍球隊的祕密。

同樣地,我們很容易將舍夫勒的言論視爲通向成功的路徑,而非智慧的見證。我們會想,如果我複製他「勝利卻不滿足」的心態,也許我就能贏得更多。

艾倫·諾布爾(Alan Noble)在他的著作《你不屬於你自己》(You Are Not Your Own)中探討了這種傾向,描述了我們如何不斷尋求「另一種方法、更好的訓練或另一種工具」來實現成功並證明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如果我們這樣做,舍夫勒的信息將被理解爲又一種成功技巧。如果我們不夠謹慎和明辨,最終可能會回到我們試圖避免的以表現型身份認同循環中。

普遍的掙扎與永恆的真理

如果我誠實地說,我被舍夫勒的觀點所吸引,原因有二,且動機複雜。

是的,我喜歡《傳道書》的氛圍。但我同時也想贏。我想成功。我想要實現目標。當我看到一位基督教運動員在談論身份與優先次序時說出合乎聖經真理的話,同時自己又有資格站在自己領域的巔峰時,我內心一部分會想:看,你可以兩者兼得——成功與敬虔

然而,如果你聽聽舍夫勒採訪中的完整五分鐘片段,你會聽到更深刻、或許更貼近我們自身處境的內容。他並非以一個已經解決問題的人的身份說話,而是以一個正在經歷掙扎的人的身份說話。

「我爲什麼這麼想贏得比賽?」他說,「這是我每天都在掙扎的事情。」

生活比比賽更長。即便我們說出了正確的話,掙扎也不會停止。當我們以爲自己已經弄清楚了,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偏離了正軌。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需要基督和彼此。這也是爲什麼我們需要得到提醒,我們的努力和成就並不能帶來滿足——無論這個提醒來自世界上最好的高爾夫球手、處於邊緣的運動員,還是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肩前行的普通信徒。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at’s the Point?』: Struggle and Hope in Scottie Scheffler’s Interview.

Paul Putz(保羅·普茨)是貝勒大學特魯特(Truett Seminary)的信仰與體育研究所的主任,也是《比賽精神:美國基督教和大型體育》(The Spirit of the Game: American Christianity and Big-Time Sports)的作者。你可以在X(原推特)上關注他。
標籤
成功
傳道書
高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