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全美最美浸信會教堂的奇蹟重生
2025-04-29
—— Sarah Eekhoff Zylstra

大約 10 年前,兩位牧師悄悄闖入了波士頓一座著名教堂。

「那天晚上 8 點,我們正路過特里蒙特聖殿教堂(Tremont Temple),」柯蒂斯·庫克(Curtis Cook)牧師回憶說,「整座建築漆黑一片,大門緊鎖。這時馬可突然說: 『要不我們進去看看?』」

這位馬可就是國會山浸信會教會(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的狄馬可牧師。那天晚上,他和一位朋友與庫克共進晚餐時,話題轉到了特里蒙特浸信會教堂。

特里蒙特聖殿教堂可謂名副其實的「大教堂」——無論從規模還是歷史來看都令人歎爲觀止。這座有著 186 年歷史的教堂能容納近 2600 人,建築精美絕倫、富麗堂皇。它還是美國最早向黑人敞開大門、接納自由黑人會眾的教堂之一。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和著名廢奴主義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都曾在此發表演說。到 1929 年,教堂擁有近 4000 名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會眾,開展著豐富多彩的活動——主日學、唱詩班、聖經班,甚至還有棒球隊和保齡球活動。

然而近百年後,教堂的景況卻大不如前。即便在人數最多的時候,參加禮拜的教眾也只有七十來人。講道質量每況愈下,財務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僅僅維持建築正常運轉,每月就要花掉 2 萬美元,」長期會員菲利斯·達羅查(Phyllis DaRocha)說道。作爲財務委員會成員,她深知其中的困難,「光是水電費就要好幾千美元。樣樣都很貴,這還不包括保險費和員工工資。」

周邊的牧師們都爲教會的衰落憂心忡忡。在新英格蘭這片全美最沒有宗教氛圍的土地上,不少教堂都已改頭換面,變成了餐廳、酒吧或高檔公寓。

「我們擔心這裡將不再傳講福音。」庫克說。於是他和狄馬可試著推門,終於找到一扇沒有上鎖的。

「我們走進教堂,」庫克繼續說,「找到了主堂,在那裡禱告,求上帝指引前路。」

十年光陰飛逝。如今,國會山浸信會教堂的前實習生傑米·歐文斯(Jaime Owens)已經成爲特里蒙特教堂的主任牧師。他每週爲 100 到 120 名會眾講道。教堂不僅設立了多個小組活動,還有多位長老,同時正在培養 15 名弟兄學習講道。

最令人欣慰的是,教堂的財務狀況已經轉危爲安。

「這一定是上帝的奇蹟,」達羅查感嘆道,「我們的教會正煥發新的生機。」

「看到上帝之手在其中運作,讓這一切奇蹟發生,真是令人無比振奮,」1995 年就加入教會的諾曼·克蘭普(Norman Crump)說,「我們很感恩上帝賜予我們如此宏偉的建築。但是,教義的豐富遠遠超越了建築的華美。」

特里蒙特劇院的歷史

1838 年,在波士頓查爾斯街浸信會教堂(Charles Street Baptist),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名叫蒂莫西·吉爾伯特(Timothy Gilbert)的執事,同時也是一位堅定的廢奴主義者,對教堂禁止黑人進入主堂就座的規定忍無可忍。在一個星期天,他帶著一位黑人朋友坐在了自己的教友座位上。這一舉動自然引發了與教會領導層的激烈衝突。最終,吉爾伯特決然離開,創建了一個頗具深意的新教會——「自由浸信會」(Free Baptist Church)。

新教會發展迅速,短短三年內就吸引了 325 名會眾。到了第二年,更是爲 138 人舉行了洗禮儀式。這一成就或許要歸功於當時正在城裡佈道的雅各布·納普(Jacob Knapp)。他以熾熱的激情痛斥各種罪惡,將奴隸制、朗姆酒和劇院並列爲要堅決抵制的對象。他的佈道如此富有感染力,以至於波士頓幾乎所有的劇院都不得不暫時停業。

對於當時在特里蒙特街上苦苦支撐的一家劇院來說,這無異於雪上加霜。最終,這家陷入破產的劇院不得不出售建築物——而接手的買家,正是自由浸信會。

教會隨後以特里蒙特爲名爲該建築物重新命名,接下來的 60 年間,這裡成爲了一系列歷史性事件的見證者:由於這座建築是城裡最大的公共場所之一,1848 年,後來成爲美國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在此發表演說;1850 年,一具神祕的埃及木乃伊在這裡展出;多年來,無數名流雅士都在特里蒙特教堂的講台上留下了他們的聲音——著名的廢奴主義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政治家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哈里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以及著名佈道家D.L.穆迪。1867 年,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更是在這裡朗讀了他的傳世之作《聖誕頌歌》(The Christmas Carol )。

在這段歲月裡,教會與城市都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從 1850 年到 1900 年,波士頓的人口從 20 萬猛增至 100 多萬。特里蒙特教堂的會眾——依然保持著難能可貴的種族多樣性——也增長到了 2000 多人。

然而,這段輝煌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

火災!

1852 年,特里蒙特教堂遭遇火災,不得不重建。1879 年,教堂再次發生火災。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到了 1893 年,火災竟然又一次光顧了這座建築。

「最近的這場災難讓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許多問題,」時任牧師喬治·洛裡默(George Lorimer)在記錄中寫道,「新的消防法規要求我們在重建時投入更多資金。我們別無選擇,不能在建築質量上有絲毫馬虎。一開始,我們甚至考慮過要徹底放棄這個地點。」

洛裡默,如果出售這塊土地,教會完全可以用這筆錢在郊區另覓新址。「但是會眾無法接受放棄這個戰略要地,更不願意讓新教會通過這個機構對城市中心的影響力就此消失。」

於是,他們沒有選擇退縮,反而更加積極進取,興建了一座七層高的教堂。用洛裡默的話:「這座建築不僅與這塊黃金地段的價值相匹配,還爲教會的各項事工提供了更好的場所。」

他的描述一點也不誇張。1896 年的這次重建,堪稱是浸信會歷史上建造得最爲精美的教堂。從鋼架結構到機械設備,再到木製品的塗料,所有材料都經過特殊的防火處理。教堂安裝了雙層玻璃窗,有效隔絕了街道的喧囂。兩千盞電燈由專門的發電機供電。外立面整整用了一萬塊磚,按照精心設計的圖案排列——正如教堂著名的建築師所形容的:「宛如一幅巨大的馬賽克畫作。」

這項工程的投入相當可觀——當時花費了 52.3 萬美元,按今天的價值約合 2000 萬美元。雖然洛裡默也進行了一些籌款活動,但總的來說,他並不太擔心資金問題。他計劃以優惠的價格將整層樓租給宣教聯盟,這樣既能幫助宣教士,又能讓教會獲益。再加上其他幾層辦公室和地面商鋪的租金收入,這座建築就能輕鬆還清債務。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非常準確。從 1908 年到 1926 年,教堂通過放映《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和《綠野仙蹤》(Wizard of Oz)這樣的「正能量」電影,不僅還清了建築債務,還添置了一架嶄新的管風琴。

到了 1929 年,一切都欣欣向榮。國家經濟繁榮,波士頓蓬勃發展,特里蒙特教堂的會眾人數更是接近 4000 人。教會的牧師們恪守正統神學教義,外展宣教活動吸引了眾多新信徒。會眾們還專門設立了多個專項基金,用於維護這座新建築,包括爲祭壇添置鮮花、爲牧師配備馬車,以及開展廣播節目等。

然而,誰能預料到,這看似完美的局面下,竟然暗藏著危機?

一系列問題

一切始於股市崩盤對經濟的重創。緊接著,製造業衰退遷往他處失業率攀升,貧困人口激增。爲了讓孩子們享受更好的教育環境,也爲了遠離日益嚴重的治安問題,大批家庭紛紛遷往郊區。

從 1950 年到 1980 年這段時期,波士頓的人口銳減了近三成

與城市人口流失相呼應,特里蒙特教堂的會眾數量也江河日下。到 1940 年代末,會員人數已跌至 2000 人。到了 1950 年代,教堂一樓的商鋪更是全都關門歇業。到了 1980 年代,教會領導層不得不向市政府申請,希望能在教堂旁建造一座 37 層的寫字樓和酒店綜合體,外加一個多層停車場,以此來籌集教堂維修所需的資金。然而,這個計劃和後來提出的另一個方案都未能實現。到 2007 年,特里蒙特教堂的主日禮拜出席人數跌破 200 人大關。

特里蒙特教堂所屬的美國浸信會(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USA)也陷入了存續危機。這個自 19 世紀以來就倡導平權主義的教派,在處理一些敏感問題上顯得舉棋不定:1992 年,他們曾宣稱同性戀與基督教教義相悖,但僅僅一年後又表示「我們宗派內部對人類性向問題存在多種理解」。對於性傾向和墮胎等爭議性議題,他們選擇將決定權下放給地方教會。在這種搖擺不定中,教派的會員人數從 1982 年的約 160 萬人大幅縮減至今天的 110 萬人

2015 年,歐文斯牧師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接手了特里蒙特教堂。當時的教堂狀況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一位女性副牧師、對性問題的保守立場、每週僅有約 70 位年邁教徒參加禮拜,再加上一座年久失修、問題不斷的建築。

歐文斯的前任牧師丹頓·洛茨(Denton Lotz)曾對教堂做過一次全面評估。資深會員簡·克蘭普(Jane Crump)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那份直言不諱的評估報告:「我們這個教會已經奄奄一息了。」

生死存亡

最初,歐文斯是以副牧師的身份加入教會的。洛茨牧師宣佈退休後,年僅 31 歲的歐文斯便成爲了最自然的接班人選。

「他實在太年輕了,大家起初都抱著懷疑的態度,」簡·克蘭普回憶說,「但他不僅講道精彩,更是一位真心愛主的好牧者。」

在升任主任牧師後,歐文斯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他親自與每位教友促膝長談,堅持以解經方式講道,並邀請了戴夫·科莫(Dave Comeau)擔任副牧師。兩人攜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建立多元化的長老治理體系,修訂教會章程,精簡各項事工,重組成人主日學課程。他們向會眾耐心講解會眾制核心理念,開始規劃新的福音傳講事工,還在特里蒙特街上高懸「基督至上」(Christ Is All)的橫幅。

2019 年,他們對教會的財務狀況進行了全面審查。

「教會確實有信託基金——準確地說是好幾個,」達羅查解釋道,「但這些基金本應該是留作應急之用的。」

更棘手的是,這些基金中相當一部分都有嚴格的使用限制——按照法律規定,只能用於特定用途,比如爲聖誕音樂會聘請交響樂團。

隨著會員人數年復一年的下降,教會不得不從信託基金中抽調資金維持日常運營——有時甚至動用了那些原本不該碰的專項帳戶。就這樣,特里蒙特教堂的日常開銷正在悄悄蠶食著本該用於緊急情況的儲備金。

與此同時,教堂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急需安裝一套造價 60 萬美元的消防噴淋系統,電梯已經完全報廢,外部陽台更是岌岌可危,隨時可能坍塌傷及路人。

教會領導層當機立斷,採取了一系列緊縮措施:叫停了傳統的聖誕音樂會,歐文斯主動降薪,科莫則調任至另一個地區教會擔任植堂者,教會還不得不裁掉兩名清潔工和教會祕書。

「我們不得不權衡決定該裁掉哪些員工,」達羅查語帶哽咽地說,「那段日子實在太煎熬了,對整個教會來說都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我們都清楚,如果扭轉不了局面,我們很可能會失去這座百年教堂。這個事實讓所有人都感到既震驚又心碎。」

薩拉·科倫(Sara Colum)就是其中之一。作爲一位在教會忠心聚會 15 年的信徒,這個消息對她的打擊尤其沉重。

科倫說:「我一直覺得這座教堂無比美麗。它不僅是我們珍視的寶貝,更是一個讓我們倍感溫暖的家。一想到我們可能要被迫賣掉它,搬到別處重建教會,我就心如刀絞。」

這種痛心疾首的感受,一方面源於這裡厚重的歷史積澱——180 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在這裡聆聽上帝的話語、頌唱讚美詩、傳播福音之光。

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特里蒙特教堂就坐落在波士頓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

「這個位置太重要了,如果我們真的被迫出售,買家肯定會對建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說不定甚至會推倒重建。」科倫憂心忡忡地說。她已經親眼目睹了周邊其他教堂的悲慘命運——有的改建成了高檔公寓,有的變成了餐廳,更有一座竟然淪爲了一元店

每當想到這座莊嚴的教堂可能會變成豪華公寓或是喧囂的夜總會,教會的每一位成員都感到心如刀割。

「無論從精神層面、道德層面,還是從美學角度來看,這都是一件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科倫說道。

在這種進退維谷的境地下,歐文斯牧師開始向會眾傳達一個重要的理念:教會的本質不在於建築物本身,而在於信徒群體。面對困境,會眾們也都在努力保持堅強。

「我們試圖這樣開導自己:『如果事情真的無法挽回,我們也只能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科倫回憶說。

「就在所有人都幾乎絕望的時候,奇蹟出現了。」達羅查的眼裡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救助來臨

2019 年,歐文與美南浸信會的慈善機構「救助援助」(Send Relief)建立了聯繫。

「他們找到傑米商談是否可以進駐我們的建築、在馬薩諸塞州開展工作。」達羅查說,「當時他們正在尋找合適的據點,認爲波士頓是開展新業務的理想之地。而我們教堂恰好就在波士頓市中心,這簡直就是上天的安排。」

「救助援助」在美國國內設有 16 個服務中心,主要致力於難民援助、兒童和家庭保護,以及打擊人口販運。在波士頓,他們租下了特里蒙特聖殿教堂的整個五層,開始爲無家可歸者提供午餐,幫助性販運受害者,並協助當地教會接觸周邊日益增多的移民群體

達羅查說:「他們做得很出色,我經常在城裡看到他們的工作車。」

「救助援助」還與波士頓聖經輔導中心(Boston Center for Biblical Counseling)達成合作,後者也入駐了特里蒙特聖殿教堂的辦公區。大樓低層,一個西裔教會一直在租用場地進行每週禮拜活動;現在又有一個韓裔教會也開始這樣做。一家基督教咖啡店正在一樓的其中一個商鋪裝修。

2023 年,波士頓市政府將特里蒙特聖殿列入歷史地標建築,這樣可以避免其受到某些開發項目的影響。

「過去兩年裡,我們申請了三筆外立面修繕項目撥款,總額約 135 萬美元,」歐文斯說,「這三筆撥款都獲得了批准,幾乎可以覆蓋即將啓動的整個項目費用。這真是神的奇妙供應!」

達羅查感慨道:「上帝爲我們開啓了一扇又一扇門,好事接二連三地來。」

一點又一點

雖然特里蒙特聖殿教堂的情況還不盡如人意——每週參加禮拜的人數雖然在增長,育嬰室裡也有八個小嬰兒,但成年信眾仍只有 100 人左右,在這座宏偉的禮拜堂裡顯得格外冷清。教會的一些管理事務還有待理順,六樓和七樓也還在招租。

但特里蒙特聖殿依然矗立在波士頓的心臟地帶。

每月第二個週日,部分教友會步行一個半街區,來到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佔地 50 英畝的波士頓公園。

他們會主動上前搭訕路人:「能耽誤您一點時間嗎?」然後展開話題——您在做什麼生意啊?在玩什麼遊戲呢?您覺得當今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是什麼?

路人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一聽到耶穌就反感,有人顯得不耐煩或冷漠,但也有人流露出好奇甚至熱情。

教會長老多姆卡普(Ellison Domkap)說,每一次外出傳福音,成員們都變得更加自信。「幾乎所有人都在分享說:『沒想到我也能做這樣的事!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勇敢了!』」

不過多姆卡普說,最令人欣慰的是:「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見證了一些人決志信主,接受基督作爲他們的救主。」

對簡·克蘭普而言,重獲新生的特里蒙特聖殿就像新建的教會一樣充滿活力。

她說:「上帝正在做工。這真是令人振奮。雖然我已經老了,但我求主能讓我再多活些日子,看到更多的座位被填滿。當然,人數多少並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讓迷失的靈魂得到救贖,培養虔誠的信徒。」

「那段經濟困難時期是我們最艱難也是最美好的時光,」達羅查說,「上帝用祂獨特的方式把悲傷轉化爲喜樂……如果不是主的眷顧,真不知道我們會走向何方。讓一間歷史如此悠久的教堂關門,那該是多麼令人心痛的事。這一切都在證明:盼望是真實的,禱告是有力量的,神蹟是存在的。」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Surprising Rescue of the Country’s Most Beautiful Baptist Church

Sarah Eekhoff Zylstra(沙拉·茨爾察)是福音聯盟的資深作家,於西北大學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
標籤
教會
植堂
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