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是聖經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故事,這一點毫無疑問。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於後來的聖經作者不斷借用出埃及的意象和主題,來闡明他們自己的神學思想。因此,「出埃及」常被理解爲「解脫之路」:以色列人困在埃及的殘酷奴役中,耶和華用祂的大能拯救他們,好像如鷹展翅,背負他們離開困境。
然而,耶和華對「出埃及」的計劃,不僅僅是要把祂的子民帶出來,更是要領他們進去一個地方。從故事一開始,主就對摩西說:「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去。」(出 3:8)
在完成這場偉大的救贖之後,耶和華再次向以色列人重申祂恩典的旨意,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出 33:14)因此,主的心意並不僅僅是讓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更是要帶他們進入那「流奶與蜜之地」的安息之所。(出 3:17;申 26:8–9;詩 105:43–44)
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爲什麼進入應許之地對以色列如此重要?爲什麼聖經將那地描繪成一個富饒豐盛、生態充盈的土地?換句話說,應許之地在神學上究竟意味著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看看在摩西五經和《約書亞記》中,神如何描寫以色列人將要進入的那片土地。我們會發現,迦南地其實預表著伊甸園。造物主在伊甸園中的計劃,在應許之地得以部分延續,而這延續本身,就是在指向將來全地得以完全更新的那一日。
我們先來看伊甸園的一些細節。在那裡,亞當和夏娃生活在耶和華的同在之中,享受著完美的自然環境。他們在園中蒙受祝福,神吩咐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治理這地。」(創 1:28)他們生命的最終目標,是能與造物主一同享受安息。(創 2:1–3;3:8)
然而,他們因沒有聽從耶和華的吩咐(3:17),被逐出了伊甸園:「於是把那人趕出去;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創 3:24)人類因此離開了那有神同在、充滿祝福與安息的地方,被放逐到一個「長出荊棘和蒺藜」(3:18)的世界中勞苦度日。但他們依然有盼望。神應許女人的後裔將要來臨,其中一位要「傷蛇的頭」,打敗人類的仇敵(3:15)。這個應許意味著,神已經在施行計劃,要重新開啓伊甸,讓人類重新進入那與祂同在、充滿祝福與安息的世界。
接下來,我們來看應許之地在神學上的意義。聖經常用伊甸園的意象來描繪應許之地,那裡是亞當和夏娃失去的樂園,也是人類重回神同在之地的象徵。
摩西以伊甸園的語言和圖像描述應許之地。在那裡,以色列人將蒙受祝福(創 12:1–3;申 28:2–6),生活在如園林般肥沃的環境中(創 26:12;出 3:8;利 20:24;26:4;民 13:27;申 6:3;書 5:6),他們要生養眾多(創 15:13–18,26:3–5,28:13–14;出 23:26),聽從神的聲音(創 26:3–5;申 28:1–2),並在神的同在中享受安息(出 33:14;申 12:10),不再受仇敵的威脅(創 22:17–18;利 26:6–7)。
由此可見,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的景象,正如起初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的光景。其目的在於將以色列塑造爲新伊甸園中的新亞當。雅各甚至感嘆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創 28:17)因此,應許之地是造物主特別預備的地方,使祂能再次與人同住,就如當初在伊甸園中一樣(利 26:11–12;申 23:14)。這樣,神在創造之初的計劃,就在那片土地上以象徵的方式重新顯明出來。
《約書亞記》也延續了同樣的神學主題。「安息」的應許出現在約書亞征戰的開端與結尾,構成整卷書的結構(書 1:13,21:44)。這說明整個征服的核心目的,是在應許之地建立一個與伊甸園相似的神聖空間——一個安息之所。而這只有在神的仇敵與以色列的仇敵被戰勝之後才能實現(書 21:44,22:4–8,23:1)。這樣的圖景讓人聯想到伊甸園最初的安息(創 2:1–3),也暗示了人類重新進入神同在的道路(3:15)。
《約書亞記》中有一幕特別體現了這一神學主題:在《約書亞記》5:12–15,以色列人遇見「耶和華軍隊的元帥」,這場相遇令人想起《創世記》3:24 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情景。兩處故事都有共同的元素:(1)一位天上的人物;(2)手中拿著刀劍;(3)守衛「道路」;(4)位於聖地的東邊;(5)那地滿有果實。不同的是,亞當和夏娃是在被趕出,而約書亞則帶領神的子民進去。這場相遇象徵著人類被逐出伊甸的情景得以反轉。再次強調一個重要的神學真理:應許之地是伊甸園的預表性再現。伊甸園是神聖的地方,人類必須回到那裡,才能完成神賦予他們和全地的使命。
然而,故事並沒有在應許之地結束。回望創造之初的藍圖,我們會發現,這一神學性的「土地」概念也把我們的目光轉向創造的未來。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不僅讓人回想起伊甸園的起初景象,也預示著將來全地要經歷那完全而最終的更新。神創造的目標是與祂的子民同住,這目標從未擱置;聖經的故事始終在篇章與人心中保留著這份盼望。
舊約中多處對應許之地的描繪,都帶有伊甸園的色彩(例如,賽 51:3;珥 2:3;結 36:35)。因爲應許之地本身就是天堂的預表(來 4:4–8)。因此,聖經勸勉基督徒,我們也當彼此勸勉,要識破罪的詭計,持守信心到底(3:12–14)。唯有如此,才能進入那最終、永恆的「神的安息」(4:9–11),就是應許之地所預示的安息(4:8)。
救贖並不僅僅意味著脫離地獄(雖然這確實包含其中),也不是逃避受造的世界。完全的救恩,不只是「出來」,更是「進入」——進入一個更新的受造界,也就是那「新天新地」(啓 21:1)。使徒約翰這樣描述那個地方:「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啓 21:3)在那地,我們將得享至高的喜樂,「得以吃生命樹的果子」(啓 2:7),那是永無止境的世界,充滿神永恆的同在與安息。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Promised Land: Why and to Wha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