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事工的每個環節都涉及實際考量。我們敬拜神、傳揚祂的特殊啓示時,既立足於受造世界的背景,也運用我們對普遍啓示的理解。讀經需要理解與解釋的能力,兒童事工要掌握成長規律與管理技巧,音樂事工則關乎演奏技術、表現力和設備操作——講道同樣如此。除了解經、神學整合、福音呼籲、牧養勸勉、護教與倫理等問題外,講道的構思與呈現方式也值得關注。
講道是一門帶有主觀性的技藝。文化背景、個人特質、經歷和偏好都會影響我們的觀點,同時也必然涉及神學、教會論和事工實踐等核心議題——這些正是關乎教會與屬靈生命的根基。教育理念的差異也會顯著影響對講道的討論。因此,本文並非權威指南,而是拋磚引玉之作。我們將重點探討講道呈現中的兩個實際問題(肢體語言與語音變化),通過提問啓發思考,並提供一系列實用建議。
即使站在講台後一動不動,或是捧著講稿照本宣科,許多傳道人依然能講得引人入勝。但我仍然認爲,主動運用肢體動作和空間(如果條件允許)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手勢可以強化信息,並抓住會眾的注意力。比如用手指計數列舉要點;在水平方向上模擬時間線(注意:你的右手邊對應會眾的左側,因此手勢應從你的右向左移動,讓會眾看到的是從左到右的流向);指向上方表示天堂,指向下方象徵地獄;張開雙臂模仿十字架的姿勢;雙手交握示意禱告;撓頭或摸下巴表現思考;向左伸手說「一方面」,向右伸手說「另一方面」;展開雙臂表達包容;雙手滾動示意持續進展……等等。爲了讓手勢更豐富,建議在講道時全方位運用空間——從頭頂到腳下,從左到右,甚至前後移動,使表達更加生動。
如果場地和技術允許自由走動,你還能更進一步地來傳遞信息並調動會眾。我常常不明白,爲什麼大型特會上,許多傳道人即使戴著耳麥或領夾麥克風,也幾乎從不離開講台。這實在是錯失良機!爲什麼不走到舞台一側,和那邊的聽眾互動?爲什麼不利用空間輔助信息傳遞,或者至少用來維持會眾的注意力?
若能巧妙結合空間運用,手勢的傳達效果會更爲顯著。比如,你可以將身體左側的某個區域設定爲故事中的某個人物或某個神學觀點的「專屬位置」——通過手勢指向這個空間,甚至對著它說話,彷彿在與一個虛擬對象互動。接著,你可以在另一個方向爲第二個角色或觀點劃定區域。這樣一來,你就能直觀地展現這兩者(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概念)之間的關聯。
不過,動作越活躍,越需要注意避免適得其反。小心別走出聚光燈範圍,或站到某些會眾看不見的位置,甚至跌下講台。也要警惕那些因重複而顯得分心、怪異甚至滑稽的習慣性動作。記得約翰·查普曼(John Chapman)曾對一位年輕傳道人說,他來回踱步的樣子像只老虎,真該有人扔塊肉給這位「親愛的弟兄」,好讓他站著不動!
我個人認爲,幻燈片和講道大綱的作用被大多數人高估了,尤其是那些塞滿元素和圖像的版本[1]。它們未必比結構清晰、表達生動的講道更能促進理解或抓住注意力。更關鍵的是,許多人誤以爲這些工具是「視覺型學習者」不可或缺的輔助,卻忽略了講道本身早已是視覺與肢體語言的綜合呈現。
對空間、手勢和表情的恰當運用,本質上與幻燈片的功能異曲同工。若再加上實體聖經(或聖經軟件)的互動,以及會眾隨手記筆記的可能,視覺輔助的需求其實已被自然滿足。我並非反對使用幻燈片或大綱,但主張將它們從必要最佳實踐的位置上請下來。
有時,一篇講道顯得枯燥或無關緊要,問題往往出在表達方式上。真正單調的講道其實很少見,但許多傳道人對自己聲音變化的掌控如此貧乏,以至於給人的印象近乎單調——「像在講課」是常見的批評(這對那些講課生動的人可不公平)。
在澳大利亞,許多傳道人爲表現謙卑溫和,刻意避免任何」表演感「。但事實上,對群體講話與對個人交談截然不同。嚴格來說,用像私下聊天一樣的形式演講,反而不自然。某種程度上,面對大眾需要更飽滿的表達方式。就我所聞,大多數澳洲傳道人若能擴大這三個維度的變化範圍,講道會更有感染力:音量、語速和音調。
通過調整音量(有時是整個句子,有時是零星幾個詞),我們能增強講道的張力。比如:從鏗鏘有力的宣告,逐漸轉爲(稍響的)耳語般的聲音。即使不習慣走極端或場合受限,中間仍有豐富層次可挖掘。僅憑細膩的音量起伏,就能爲信息增添情感分量。
說話的節奏就像無形的標點符號——通過調整語速和停頓的時長,你不僅能給句子畫上句號,還能在口語中實現括號補充、段落分隔的效果。當需要列舉要點或開啓新的論述方向時,適當的語速變化就是最自然的提示符。不同的節奏承載著不同的情緒:急促傳遞緊迫感,緩頓製造期待,拖長的靜默醞釀敬畏或哀傷。在易懂的段落適當加速,還能縮短總時長——許多講道之所以乏味,正是因爲淺顯的內容說得太慢。
講員的音調變化能起到強化重點的作用:低沉聲線顯得莊重,高昂語調傳遞熱情。通過音階的波浪式移動(避免機械的固定模式),能讓句子更悅耳;而在適當處回歸平調反而有力量。音調也可作爲標點:比如句尾上揚表疑問,列舉事項時用較高音調重複已知項,再用降調強調新內容。
掌握講道的藝術,就像匠人精進手藝。當傳道人不斷打磨自己的表達,每週的講台就成爲了傳遞神話語的管道,讓會眾在聆聽中遇見真理。
* * * * *
注[1]:更不用說製作這些幻燈片還會額外佔用傳道人的時間——尤其是需要提前準備好的情況。不過現在有了生成式AI技術,做幻燈片應該能快不少。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網站: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Preaching Deli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