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常常令人恐懼和厭惡。有一天我在徒步旅行時,突然聽到腳邊傳來聲響,一條響尾蛇正盤踞在我身旁,準備攻擊。
在舊約中,蛇曾作爲一種可怕的刑罰工具來懲治罪惡。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抱怨和悖逆上帝時,是讓毒蛇去咬他們(民 21:6)。但即使在忿怒之中,神仍顯出憐憫。他吩咐摩西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仰望這銅蛇的,就必得醫治(民 21:9)。用蛇來象徵救贖,實在出人意料。
在耶穌與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尼哥底母談話時,他就引用了這段舊約記載。某種意義上,銅蛇得以舉起這一事件堪稱預表十字架上的救贖:「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 3:14-15)。這是耶穌向尼哥底母發出的邀請:仰望他,就必得救。
透過三個場景的描寫,《約翰福音》精彩地呈現了尼哥底母從懷疑到猶豫、再到信靠這位「被舉起來的人子」的心路歷程。福音作者以此邀請讀者放下一切懷疑、一切猶豫,通過信靠耶穌來認同他的身份。
尼哥底母第一次來見耶穌是在晚上(約 3:1–15)。約翰特別強調這次會面的時間,突顯其隱祕性。尼哥底母承認耶穌是從神而來的(約 3:2),但他仍然不明白,處在屬靈的黑暗中。他的行動仍隱藏在夜幕之下。
隨著對話展開,尼哥底母對耶穌的宣告和教導感到難以置信。他很可能仍爲耶穌潔淨聖殿的舉動震驚,尤其是當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 2:19)。尼哥底母問「怎能有這事呢?」(約 3:9),正體現了他對耶穌的懷疑。他們的對話以敘述者對光與黑暗象徵意義的評論作結:「光來到世間……人不愛光倒愛黑暗……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約 3:19-21)。
這段評論應當用到尼哥底母身上:一個被黑暗束縛,卻正走向耶穌之光的人。他究竟會真正走進光明,還是繼續留在黑夜的幽暗裡?
關於尼哥底母的第二個場景強調了他身份認同的問題(約 7:50-52)。當時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召開公會,企圖逮捕耶穌,但派去的差役因耶穌的講道深受震撼,拒絕動手。尼哥底母也被捲入這場爭論。約翰再次提到他時,特別強調其身份:尼哥底母「曾經夜訪耶穌、屬於他們當中一員」(約 7:50,當代譯本)。而這一身份在這一幕受到了質疑。
尼哥底母提出應按律法給耶穌公平申辯的機會(7:51),卻遭到其他法利賽人嘲諷:「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嗎?」(約 7:52)約翰特意記下這句帶譏諷的質問,推動讀者思考:尼哥底母到底屬於誰?他是「屬於他們當中一員」還是耶穌的門徒——一個「加利利人」?
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尼哥底母突然再次出現,並成爲關鍵角色(約 19:38–41)。猶太人因不願讓屍體玷污逾越節的安息日,要求彼拉多派人把耶穌的身體取下(約 19:31)。然而,諷刺的是,耶穌才是真正的逾越節羔羊,他正是逾越節所指向的實質。他們爲了守住節期的影子,卻拒絕了節期的本體——耶穌自己。
而尼哥底母卻選擇了相反的道路:他捨棄了節期的象徵,緊緊抓住了實體。經文暗示尼哥底母親自參與了安葬的過程,他顯然不再在乎禮儀上的潔淨——即便就在逾越節安息日即將開始之時。他不再隱藏在黑夜的陰影中,而是在預備日、安息日傍晚之前,公開地與耶穌站在了一起。這一刻,屬於「光明」。尼哥底母的身份問題,似乎終於有了答案:他真正走進了光中。
約翰要我們看見法利賽人和尼哥底母對耶穌截然不同的回應。法利賽人和宗教領袖把耶穌看作一條令人厭惡、恐懼的蛇,污穢而且危險。但尼哥底母卻看見,耶穌才是醫治與生命的源頭。他仰望那位被舉起來的主。正如以色列人在曠野因仰望銅蛇得醫治,尼哥底母也因仰望耶穌,被從罪惡與黑暗中釋放出來。
《約翰福音》把人類分爲兩大類:要麼處在黑暗中,恨惡光明;要麼重生,歸向光明。尼哥底母的轉變,正是「就光」的具體寫照:真實信靠耶穌,並公開認同。
約翰記載尼哥底母的行動,是爲勸我們也信耶穌(約 20:31)。他藉尼哥底母向我們發問:你仍在黑暗中,還是已經真正走進光明?
我們得到邀請,去仰望那位被舉起來的人子,並信靠他(約 3:14–15)。懷疑與猶豫或許會攔阻我們,但無論如何,信靠他、公開認同耶穌,必會帶來生命與自由。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Nicodemus: Incredulity, Indecision, and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