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下》卷並不致力於塑造完美的信仰典範。猶大國最好的幾位君王如希西家(Hezekiah)和約西亞(Josiah),在那一長串屬靈敗壞的以色列與猶大諸王中雖然顯得格外出眾,但作者更強調他們最終的失敗與過失,而不是將他們塑造成值得效法的典範(參 王下 19:14–19,20:12–20,23:28–30)。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書的作者似乎對神子民的禱告並不特別感興趣。正因如此,《列王紀上》第 8 章中那段對所羅門禱告的詳細記載,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篇充滿聖經神學深度的禱告,焦點在於神那涵蓋一切的盟約信實——祂定意要爲我們開闢道路,使我們能享受與祂的同在,並吸引萬國萬民歸向自己。
在《列王紀》的敘事中,所羅門是一個頗爲複雜的人物。所羅門首次出場,正是置身於大衛王怠惰蒙羞的陰影之下(王上 1),這讓人感覺他的統治自始便籠罩在混亂之中,也隱含著某種難以言明的問題。
對他智慧的首次具體記載,竟是大衛臨終囑咐所羅門要「照智慧行事」(王上 2:6, 9),去處決約押和示每。這樣的語境早已提醒讀者:我們必須謹慎思考,所羅門的智慧究竟意味著什麼,他的敬虔又有多深。接下去,他第一次運用從神領受的智慧,竟是決斷一樁頗爲尷尬的案件中——兩名妓女爭奪一個孩子(3:16-28)。
隨著故事推進,所羅門在《列王紀上》3 章娶了埃及法老的女兒,這一行爲明顯違反了《申命記》17 章的誡命。他不僅爲這位埃及王后建造宮殿,還讓她的住所位於聖殿建築群中,而他自己的宮殿規模甚至超過聖殿本身(王上 7)。這些細節都讓人不免質疑他的「心」(參申 17:17、20;撒上 16:7)。他的王朝衰落的軌跡在《列王紀上》11–12 章中已被清楚描繪。可以說,無論其中有多少亮眼功績,他留下的遺產終究是譭譽參半。然而,正因爲有這些令人不安的背景,《列王紀上》8:22–53 那段禱告的光輝才顯得格外耀眼。
如果說所羅門的禱告成爲《列王紀》的屬靈高峰已夠令人意外,那麼這篇禱告的神學深度更是令人驚歎。在神學深度上,它與哈拿、以斯拉、尼希米的禱告比肩;但論及廣度與遠見,則更勝一籌。作爲對摩西所設立神學方向(尤其體現在《申命記》中)的回應與延伸,這篇禱告幾乎無與倫比。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儘管禱告的背景是聖殿落成,所羅門卻幾乎沒有提及聖殿的建築或器具的奉獻,也沒有談到日常運作的細節。他的禱告聚焦於聖殿在未來國家屬靈歷程中要承擔的角色。是一篇既充滿神學深度,又洋溢著虔誠信仰的經典禱文。
所羅門的禱告(22–26 節)像聖經中幾乎所有的禱告一樣,根基都建立在那位立約、守約之神的信實之上。換句話說,聖經中的禱告,歸根結底是在懇求神成就祂所應許的事。雖然禱告常常包含讚美與認罪等元素,但禱告的核心,總是向神呼求:求祂照著自己的應許行事。
從禱告一開始,這一點就十分明顯:在 23–26 節中,所羅門並沒有從聖殿的建成談起,而是回到耶和華曾賜給他父親大衛的應許,就是記錄在《撒母耳記下》7 章中的應許。聖殿的建立只是爲了承載那更大的計劃,即神要在大衛的後裔中興起一位受膏者,一位彌賽亞君王。所羅門明白,這位受膏者的降臨,不僅遠超建殿的意義,也爲聖殿本身賦予了真正的神學背景。
正是這一思想,爲耶穌與使徒的宣告奠定了基礎。耶穌既是大衛的君王,也是那真正的會幕與聖殿。接著,所羅門把禱告的焦點轉向對神本身的認識。
所羅門在禱告中大量借用了《申命記》4 章的語言(尤其是 32–40 節),開始思考神命令建造聖殿、並應許在其中與祂子民同在的意義。於是他在《列王紀上》8:27 發出關鍵性的疑問:「神果真住在地上嗎?」這個問題觸及了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與臨在性(immanence)。和摩西一樣,所羅門堅持認爲神的超越與臨在同樣重要。這位坐在宇宙寶座的至高之神,同時也是在聖所中與子民親近的神。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 28–30 節中,所羅門似乎顛覆了整個獻祭制度。雖然聖殿即將成爲每日繁複流血祭祀的中心,但所羅門的禱告中竟完全沒有提及獻祭。他所求的,是神垂聽祂子民的禱告,並赦免他們的罪(30 節)。我認爲,這明確地揭示了舊約獻祭背後的神學實質:最終帶來罪得赦免的,並不是公牛和山羊的血。赦免乃是出於神的恩典,因著祂子民的祈求與信心而臨到。
令人驚訝的是,在 41–43 節中,所羅門的禱告視野突然擴展到列國。這一段的思路,與《申命記》4:5–8 極爲相似:外邦人因聽聞神在出埃及事件中爲以色列所行的大事,而被吸引來尋求祂。所羅門說,這些外人要來「向這殿禱告」(王上 8:42)。
接著,所羅門向神陳明他禱告的終極目的:「使地上萬民都知道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所建造的這殿是稱爲你名下的。」(43 節)換言之,聖殿的建立是實現神在《創世記》12 章對亞伯拉罕應許的關鍵一步,也是以色列成爲列國之光的重要環節(參賽 42:6,49:6)。
禱告的最後一部分(44–45 節),所羅門的焦點又回到一個更宏觀的問題:以色列將來在應許之地的命運,以及有一天聖殿(乃至耶路撒冷)可能會失落、被毀的結局。所羅門似乎已預見這一切,但他仍然堅信,即使失去一切——甚至聖殿,與神的聯結才是真正關鍵。所羅門懇求神,讓以色列民「向自己的地,就是你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和你所選擇的城,並我爲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48 節)
所羅門深知,那位在出埃及時施行拯救的神(51 節)絕不會撇棄祂的子民。祂必垂聽他們的呼求,再次將他們帶回家。那將是一場新的「出埃及」。所羅門把這盼望的根基,穩穩地立在神藉著摩西所立的約上(53 節)。
所羅門的禱告,是《申命記》神學在以色列歷史關鍵時刻的一次鮮活體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羅門幾乎淡化了聖殿建築本身的意義,而把焦點完全放在那位立約的神身上。這段禱告在所羅門的故事中、乃至在整個《列王紀》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爲後來以色列人的敗壞、以及導致巴比倫被擄的悲劇,提供了一幅深刻的神學註解。
但更重要的是,這篇禱告就像舊約中許多禱告一樣,呼籲我們向那位拯救的神呼求:求祂信守自己的應許,聚集屬祂的子民,引領他們歸家,最終抵達新天新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Most Stunning Prayer in the Old Test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