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啊,求你讓米奇不要再爲妹妹的事難過了。」
聽到這句話,我猛地睜開眼睛,後面的禱告內容一個字也沒能聽進去。
朋友的話瞬間讓我很不舒服。
不久前我 13 歲的妹妹突然離世,我請大家爲我禱告。接著就出現了這麼一幕。
這並不是我期待的禱告。我確實十分難受——可是,這種心情不是很正常嗎?
我有點困惑。或許藉著禱告,痛苦應該慢慢化解,但爲什麼悲傷仍然如此強烈地籠罩在我心頭?
這次經歷促使我開始深入思考在困境中到底該如何禱告。當痛苦如此沉重,盼望又是那麼渺茫時,我究竟應該怎樣向主真誠禱告呢?
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這個問題。也許是醫生證實了你最擔心的情況——癌症復發了;或者流產的消息讓你滿懷的期待化爲泡影;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每天睜開眼就要面對那片揮之不去的抑鬱陰雲;可能是聽到好友遭受虐待的傾訴而心如刀絞;也可能是不得不回家告訴家人你失業了——希望在消逝,焦慮在蔓延。新聞裡頻頻出現的天災人禍、無盡的破壞,更讓你心力交瘁。
在這樣的時刻,神想讓我們如何禱告呢?
或許,你會和我一樣感到意外:原來神早已爲在痛苦境遇中的我們預備了禱告的典範。事實上,這樣的禱告在聖經中隨處可見——它佔據了《詩篇》四成以上的內容,哀哭是《耶利米哀歌》的主題,就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爲什麼離棄我?」也給我們立下了這樣的榜樣。
這種禱告叫做「哀歌"(Lament)——向神真誠地傾訴我們內心的悲傷。可惜的是,在許多基督徒中已經看不到這種禱告了。
不僅在我個人的禱告生活中沒有哀哭,我認識的大多數基督徒也不熟悉這種禱告形式。但事實上,每當神的子民走投無路時,他們就用「哀哭」來向神傾訴。當道成肉身的耶穌行走在人間時,他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世間不公的悲傷。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拾起「哀哭」這一寶貴的禱告傳統。我想通過簡要探討這類詩篇中常見的四個基本環節,來帶領大家認識這種禱告方式。雖然並非所有哀哭的詩歌都嚴格遵循這四個步驟,但我希望通過解讀《詩篇》第 13 篇、第 22 篇和第 88 篇,爲你勾畫出它們的共同特徵。我衷心期望,你能以神的話語爲典範,學會如何在禱告中向神傾訴你的憂傷。
哀哭的第一個特徵就是向神呼求。在這裡,禱告的對象至關重要——這不是對人發牢騷,而是來到神面前祈禱。人人都會哭,發牢騷、抱怨也是人之常情,但唯有義人會把這些哭訴和不滿作爲禱告,帶到永生神的面前。兩者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傾訴的對象不同。
讓我們來看看這三篇《詩篇》的開篇經文是如何表達的:
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詩 13:1)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爲什麼離棄我?(詩 22:1)
耶和華拯救我的上帝啊,我晝夜在你面前呼求。(詩 88:1)
《詩篇》第 13 篇和第 22 篇以向神提問作爲開端,《詩篇》第 88 篇則以承認神的救恩開始。但你是否發現了它們的共同點?
它們都是先轉向神。
轉向神之後,這些詩篇都會發出哀嘆——這是哀哭詩篇最鮮明的特徵。「哀哭」就是把我們所見所歷的困境清楚地擺在神面前,毫無保留地傾訴出來。這樣做也許聽起來像是對神缺乏信心,甚至顯得不夠敬虔。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既不是不信,也不是不敬——而是對生命中不公平遭遇的一種正當回應。這是在說:我們不願輕描淡寫苦難,不願在面對罪惡和苦楚時故作堅強。
我們看到在《詩篇》第 13 篇中,當大衛感覺神似乎離開了他時,他向神呼求(詩 13:1-2):
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
同樣,在《詩篇》第 22 篇中,大衛感受到他和神產生了距離,他想知道爲何神離棄他(詩 22:1-2)——後來耶穌在十字架上也呼喊過同樣的話(太 27:46)。在《詩篇》第 88 篇中,詩人表達了一種明顯無法承受的悲痛(詩 88:6-9):
你把我放在極深的坑裡,在黑暗地方,在深處......我的眼睛因困苦而乾癟。
這些哀哭的詩歌告訴我們,發自內心、毫無保留地傾訴苦情,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敬虔的表現。不管是最深的坑裡,還是失去摯愛,或是絕望時刻——神都在期待傾聽我們的每一聲呼求。
哀哭並不是只顧訴說苦情。在向神傾吐哀傷後,第三個步驟就是懇求神垂聽並回應。
這樣的懇求是建立在神的話語、祂的性情和應許之上的。即便是在《詩篇》第 88 篇如此黯淡的處境中,詩人仍然向那位垂聽禱告的神呼求:「願我的禱告達到你面前,求你側耳聽我的呼求!」(詩 88:2)
大衛也同樣向上帝祈求:「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詩 13:3)我們向神哀哭時,不僅是在向祂訴說我們的困難,更是在危難時刻懇求祂垂聽——因爲我們深知,唯有祂才是我們一切安慰、盼望和幫助的源頭。
對於我們這些活在耶穌復活之後的人來說,我們的哀哭禱告如今更是深深扎根於一個確據:就是在基督裡顯明的神之性情和應許。與《詩篇》的作者相比,我們能更深地體會神的信實——祂必拯救我們,在我們發出心靈最深處的呼求時,祂與我們同在。
最後一步,是宣告對神的信靠。這意味著,即使我們不知道禱告會得到怎樣的回應,我們仍然相信:無論我們的處境如何,神永遠值得信賴。之所以說「通常」會有這一步,是因爲在這三篇哀嘆詩中,只有兩篇到達了這個層面。大衛在結束時宣告:「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詩 22:22),「我倚靠你的慈愛」(詩 13:5),儘管當時他還未看到出路。而《詩篇》第 88 篇卻沒有這樣的結尾。雖然詩人無法在詩的高潮處發出讚美,但他在開篇就已承認了「拯救我的神"(第 1 節)。
回首往事,在我爲妹妹離世而難過時,我最渴望的正是這樣一種以哀哭爲引導的禱告。我需要這樣的禱告——它能幫助我轉向神,讓我老老實實陳明自己的痛苦,同時懇求神垂聽、提供安慰、給予幫助,這樣就更能引導我重新確認對神的信靠。或許,你現在也正需要這樣的禱告。
願這些哀哭詩篇,能在你面對人生困境時,爲你的禱告指明方向。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earning to Lament: A Guide to Praying in Our Hardest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