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國際教會不是宣教工作的萬能解藥
2025-04-28
—— Eric White , Dean Polk

近年來,福音派在宣教策略中越來越重視國際教會。這類教會通常設在大都市,使用英語等通用語言開展活動。隨著全球化和人口流動加劇,它們成了基督教傳播的重要「橋頭堡」。

當這些國際教會真正踐行聖經教導時,就能爲當地教會樹立良好榜樣。特別是當美國教會看到這類事工在阿拉伯灣或東南亞這些傳教困難地區取得成功時,往往大受鼓舞——或踊躍參與,或期待在其他地區複製這種模式。

作爲全球多個城市國際教會的長老,我們親眼見證過這類事工的成效。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要讓福音傳遍世界每個角落,光靠運作良好的英語國際教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仍然需要那些能深入掌握當地語言文化的宣教士,讓他們在未開化的族群中建立真正本土化的教會。

本土語言很重要

在中東等地區,國際教會之所以能取得顯著成效,是因爲英語作爲貿易通用語言,起了關鍵作用。這使教會得以吸納來自世界最難傳教地區的成員、實習生和同工,並對他們進行培養。

比如我們認識一位來自北高加索的弟兄,那裡是俄羅斯南部一個動盪的穆斯林聚居區,外國宣教士幾乎無法進入。但這位會說英語的年輕人通過在國際教會實習受訓,如今正在一個極度封閉的族群中服侍。我們爲他的成長感謝神,但那些不會英語、無法獲得這種培訓的地方教會領袖又當如何?

有些英語教會所在地區的民眾並不廣泛使用英語,導致其服務對象十分有限。如果牧師只會說英語(或其他通用語言),他們對本地領袖的影響力就會大打折扣,信徒們也無法向所有目標人群傳福音、作門徒訓練。雖然與會說當地語言的宣教士合作能緩解部分問題,但根本問題依然存在。

考慮到向少數民族語言群體宣教的難度,對專業宣教士的需求就更加明顯。這些群體往往需要跨越兩道語言障礙——既要懂國家通用語,又要掌握本民族語言。這種深度的文化融入,恰恰是國際教會難以做到的。

我們固然爲英語教會在艱難地區打開事工局面而欣喜,但必須清醒認識到:要讓福音傳遍世界各族群,絕大多數宣教士仍需腳踏實地學習語言、鑽研文化。

處境化也很要緊

優秀的國際教會往往能發揮一個重要功能——爲健康教會樹立樣板,比如實施有意義的成員制度、開展解經式講道等。在宣教前沿地區,本土教會通常缺乏可借鑑的範例,信徒也多是第一代基督徒。當他們看到英語教會踐行這些聖經原則時,這種示範作用可能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即便是最用心、最忠心的英語教會,與周邊教會(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教會)之間仍存在巨大的文化和語言鴻溝。這時就需要宣教士與當地同工攜手,將這些忠心的實踐轉化爲適合本土的形式。我們經常幫助當地牧者分辨:哪些是「外來形式」,哪些才是這些形式背後的聖經真諦。

有一次,我(艾瑞克)遇到一位牧師,他十分排斥我們英語教會成員制度,在他看來,這「很刻板,太正式」。我解釋說,我們追求的是合乎聖經的問責與團契,而非「西方式的刻板」,他就欣然接受了這種做法。在處境化過程中,國際教會與跨文化宣教士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與當地同工一起服侍。

角色定位不可輕視

近年來,國際教會支持者中興起一種趨勢:將宣教士與長老的角色混爲一談。我們認爲,這兩種角色雖有關聯,卻各有側重。簡而言之,長老主要有兩大職責:牧養群羊和傳講真道;而宣教士則能以各種跨文化方式推進福音事工。

兩者都應當接受地方教會的認可、支持與監督(參見《使徒行傳》13:1-3;《以弗所書》4:12;《歌羅西書》1:7;4:12;《提摩太前書》3 章;《約翰三書》5-8 節)。他們都傳揚福音,都渴望神的名在地方教會得榮耀,也都將爲事工交帳(林前 3:10-15;來 13:17)。但二者終究不同。

宣教士通常肩負向未聞基督之名者傳福音的使命(羅 15:20)。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深感「責無旁貸」要向未得之民傳道,安卓·福樂(Andrew Fuller)等人則支持他遠行。耶德遜(Adoniram Judson)終其一生都是宣教士,只是偶爾擔任長老。在南半球新興教會群體中服事的忠心主僕,總會與當地同工商議最佳時機,準備交接事工。而牧師不論在何種族群語言的教會,都致力於長期牧養已建立的教會,盼望福音在神(已經)聚集的子民中興旺,再差遣他們出去。

福音事工需要的不僅是地方教會長老而已。這不是說宣教士的事工可以脫離教會,或不需要符合聖經資格——他們應當以教會爲中心,並且擁有相關的資格。但他們在開創和鞏固全球教會的事工中,發揮著不同於牧師的獨特作用。更何況姊妹們佔到宣教隊伍的大多數,她們在非牧職領域同樣成就永恆價值。

無論男女同工,都在共建「福音事工體系」:聖經翻譯、植堂事工、文字出版、神學教育、培訓牧者、佈道訓練、學生事工、聖詩創作、培育新宣教士等等——當然,其中某些弟兄也可能擔任長老。混淆這些角色,既會鈍化開拓者的敏銳直覺,也可能低估忠心主僕恆久牧養的價值。

我們彼此需要

在海外服事的這些年,我們既體驗過國際教會帶來的幫助,也深知精通當地語言文化的重要性。

國際教會就像新宣教士的「接應站」——當他們初來乍到學習語言文化時,這裡能提供落腳點。它們能爲尚在成長中的本土教會示範健康教會的運作模式,培養更多長老和傳道人,還能協助宣教士對說英語的本地信徒和領袖進行門徒訓練。

同樣,傳統宣教士也能爲國際教會帶來獨特貢獻:他們可以成爲會友甚至擔任長老;幫助解讀當地文化;搭建與同城本土教會溝通的橋樑;不斷提醒國際教會關注福音未及之地;更可以受差遣去建立本土教會。

要讓福音扎根未得之地,從來就沒有什麼萬能方案。我們相信,國際教會和本土語言群體的事工都需要進一步發展。願神將這兩條線編織成祂恩典與榮耀的美麗畫卷,更賜給我們謙卑行事的智慧。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nternational Churches Aren』t the Silver Bullet of Missions Strategy

Eric White(埃里克·懷特)和家人在中亞地區住了十多年,希望看到健康的教會在當地得著建立。
Dean Polk(迪恩·波爾克)道碩,畢業於天普浸信會神學院(Temple Baptist Seminary),曾在美國東岸從事牧養事工九年,十年前前往中亞地區,致力於建立健康的教會並推動其發展。
標籤
處境化
宣教士
地方教會
國際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