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閱讀時,我們的目的是想知道作者要我們在他的作品裡明白什麼、經歷到什麼。他寫作是有目的的。這是永遠不會變的。這是一個過去的、在歷史中出現的客觀事件。
我們不只是爲了主觀的經歷來讀。我們閱讀是爲了發現更多客觀的事實。當我在閱讀時,我不會滿足於我心裡在想什麼。一個句子或一個字詞,或一封書信的意義,在於作者想要我們明白什麼,因此,所有良好的閱讀,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第一個目標。
當我們閱讀時,除非碰到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一個有待挖掘的奧祕、或一個有待破解的謎題,否則我們通常不會真正去思考。除非我們的心思受到挑戰,我們才會從被動的閱讀轉移到主動的閱讀,我們的心思才會專注,不會到處遊蕩。
問自己一些問題是一種製造難題或有待解決的謎題的方法。這意味著:問自己一些問題的這個習慣,會讓我們的思想甦醒、維持活力。它會在我們閱讀時刺激我們的頭腦,讓我們深入去挖掘一段經文真正的意思。
問關於定義的問題。在這個特定的句子裡,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請記得,我們是在問作者用這個詞的意圖是什麼,而不是「我認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問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字詞在不同句子裡,會有不同的意思。
一個詞組(phrase)是一組沒有動詞的字詞,以描述某個動作、人物或事物。例如,「靠著聖靈治死罪」。「靠著聖靈」描述這個活動。它告訴我們「如何」治死我們生命中的罪。仔細查考類似這樣的詞組,並具體地問它們是要解釋什麼。
命題(proposition)是一組帶有主詞和動詞的字詞。一些命題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問的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通常會有一個小小的連接詞告訴我們答案(例如:但是,如果,而且,因此,爲了,因爲;等等)。有時候不同的神學系統,其主要的差異就取決於這些關聯。
如果你不知道字詞的意思,你就無法準確地明白一個命題的意思,而如果你不明白這個命題的意思,你就無法明白字詞的意思。這是一個迴圈,但這不是一個叫人絕望的迴圈。字詞所具有的共享的意思是有侷限範圍的。
對一個字詞的意思所作的錯誤假設,通常在句子或段落的結尾就會得到糾正。即便字詞本身可以有好幾個意思,圍繞著它們的命題內容和命題之間的關係,通常會澄清作者的意圖,作者要用它們表達什麼具體的意思。
我們必須問我們所閱讀的一段經文的意思,和其他經文要如何互相配合。聖經其他地方是否能確認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否有和這段經文互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當我感到兩節經文或段落之間有張力存在,我從來不會假設聖經是不一致的。我會假設我還沒有看到所有我必須看到的。倘若我看到的還不足以解釋表面的不一致,就要問更多有可能會幫助我更明白的一些問題。
只有其他少數的幾件事,比起這個問經文實際上是如何前後融貫一致(雖然從表面來看,它們是前後不一致的)的習慣,會使我們更深、更豐富地認識上帝。
聖經作者寫作的目的,不只是要我們「知道」,更是要我們「成爲什麼樣的人」,以及「作什麼事」。因此,我們必須養成一個習慣,問一些關於應用的問題。如何應用在我們身上、應用到教會、應用到我們的人際關係、應用到世界。這個應用的任務是沒完沒了的。應用經文的方式有成千上百種,也可以把經文應用在成千上百種的處境和人際關係裡。我們的任務不是知道所有的應用,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應用經文的意思上不斷地成長。
閱讀聖經的目標不只是頭腦的回應,而是內心的回應。人類感情的整個範疇都是對聖經的意義的可能回應方式。上帝賜下聖經的目的,不只是要讓我們的頭腦有知識,更是爲了轉變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情感。尊崇上帝的話,不只是靠正確的理解,更要靠正確的情感。
上主啊,讓我們的心倚靠祢的話,賜給我們渴慕的心。開啓我們的眼睛,明白其中的奧妙。制服我們的意志,並賜給我們順服的心靈。讓我們看見祢,看見祢爲我們的生命所指示的道路,好滿足我們的心。
譯:駱鴻銘;校:改革宗出版社。原文刊載於「渴慕神」英文網站: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