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聖經裡有許多精彩的人物,但沒有人比約伯的朋友更如此使人惱怒。希律可能會砍掉你的頭,猶大可能會在你背後捅你一刀,但是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會用聖經經文傷害你。
約伯實際上的損失花上兩個簡短的章節來敘述(伯1~2),但是囉嗦的對話卻跟著嗡嗡作響了35章(伯3~37)。我想要知道哪個會更讓約伯煩惱:是他最初的苦難還是隨之而來長期的控告?
約伯的安慰者們的問題並非顯明他們是異端,他們所說的有很多都是正確的,問題是道德主義的世界觀支配著他們對約伯的交戰,迫使他們把苦難背後的原因歸咎於罪。
批判約伯的朋友是容易的,但讓我們誠實地說:我們都可以像他們一樣。事實上,測試我們內心是否有對準福音的好試驗就是——我們在實踐上究竟是相信恩典的世界還是因果的世界——就是當約伯在路上與我們相遇時的回應。苦難就像磁鐵一樣,將我們從神學中吸出來。
當你跟受難者在一起時,這裡特別有四件事要避免的。把它們想成我們會用的四種方法,將燃燒的煤炭倒在那些已經坐在灰燼中的人頭上,跟約伯的朋友一樣。
聖經教導「萬事都互相效力」叫那些在基督裡的得益處(羅8:28),神可以使用邪惡成就好事(創50:20)。可是,僅僅因爲這來自於聖經,並不表示時刻說出來都是得體或有幫助的。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是約瑟在受苦多年後說出來的,不是約瑟在他受苦期間時說的。想像一下約瑟的憂慮和挫折感:他的兄弟們聚集在井邊在鼓勵中大聲呼喊著:「不要擔心,約瑟!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同樣,在保羅教導「萬事都互相效力」之後不久,他勸我們要「與哀哭的人同哭」(羅12:15),在引用前者以前,讓我們確定我們甘願實踐後者。
把其他人的經歷與我們自己的關聯起來是人的本性,我們情不自禁用我們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但成熟的其中一個標記就是學習真正地進到另一位的世界,而不是時常藉由自己的故事去篩選他們的故事。對待受苦的人,這是特別地重要,理由有二。
第一, 每個人的故事都不一樣,神可能在我們第一個房子燒個精光後,再給我們一個更好的房子;又或許我們能夠看到朋友背叛好的一面。但在一個墮落和撲朔迷離的世界裡,你受苦的朋友可能今生永遠都無法得到解脫,有些痛苦要到上天堂才會改善。所以我們真的不知道誰能有資格說:「發生這種事你應該很開心。」
第二, 即使我們的故事類似,我們受苦的朋友現在也不需要聽到那些東西。一個好問題是:「分享我的故事是否更多是在滿足我的需要,還是供給我朋友的需要?」至少,我們應該在拿出來比較一番前,仔細地聆聽受苦者故事的細微差別。
我無法確知爲何我們都傾向如此做,但我們就是會這樣。這就是因果本能,我們說諸如:「我確定他們是好意!」或「不至於那麼糟糕啦!」或「嗯,任何衝突裡面,兩邊都各自有過失的!」
但事實是,我們不會知道某個人是否懷好意,也許他們沒有。我們並不知道那不會那麼糟糕,也許真的很糟糕。有過失的不會都是五五開,有時是80/20,甚至會是只有一邊犯錯,而這似乎就是神對約伯和他的朋友們的判決書(伯42:7)。
當你坐在受苦者身邊時,不要把導致他們苦難的罪惡輕描淡寫。誠實地、毫無藉口或推託地承認邪惡造成了他們的痛苦,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就像把水給了乾渴之人。
如果新約強調任何關於苦難的事情,都是神用來在我們裡面產生敬虔的品格(例如:羅5:3~5;雅1:2~4)。然而,當人正處於苦難之中時,這可能不是要強調的東西——特別是如果我們沒有建立起信任的關係時。如果話題需要全盤托出,那就應該用安慰和同情的話語來平衡。
面對遭受重大苦難的案例,最好避免或盡量減少說話。這很難做到,我們傾向於共享以利法的本能:「但誰能忍住不說呢?」(伯4:2)但我們受傷的朋友可能需要我們的愛和陪伴,多過我們的詮釋和想法。這會更有幫助,而不是試圖緩解或甚至理解他們的痛苦,就陪著他們身在其中吧。貼緊他們一起進入黑暗吧,在此刻、此時、這樣的痛苦中與他們一起忍耐一下吧!
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像基督一樣受苦,因爲這就是耶穌如何爲我們做的。祂在今生並沒有保護我們免於苦難,當黑暗降臨時也沒有給我們陳腐的勉勵語。祂應許一旦苦難來到,祂會與我們同在。事實上,在我們心中破碎時,我們最能真實地遇見祂:
《魔法師的外甥》(The Magician's Nephew)(譯按:此爲魯益士所寫的小說《納尼亞傳奇》的前傳。)裡面有一個場景,是講到一個叫迪戈雷(Digory)的小男孩遇見了阿斯蘭,他的母親生病了,他想要尋求阿斯蘭的幫助,但他很害怕。魯益士寫到:
「直到那時,他都在看著獅子的巨大前腳,還有在上面的大爪子;現在,在他絕望之中,他抬頭看著阿斯蘭的臉,他看到的讓他大吃一驚,就像他一生當中發生的所有事加起來一樣:黃褐色的臉垂下來靠近他的臉,並且(奇妙中的奇妙)獅子的眼中閃爍著淚光,比起迪戈雷自己的淚光,它們是如此的大,就在那一刻,他感覺似乎獅子真的爲她母親難過,比他自己還要難過。「我兒!我兒!」阿斯蘭說:「我明白,悲傷是多麼大,只有在這裡的你和我知道,讓我們善待彼此吧!」
「我知道」這幾個字跟安慰的世界多麼地有聯繫,基督靠近受苦的人,因爲祂就是偉大的受難者,祂是終極的約伯,遭受著不應有的災難;祂也是終極的約瑟,被祂的兄弟們出賣。在十字架上,耶穌承擔了我們的罪,代替我們忍受了公義完全的刺傷,沉入地獄的深淵和被神遺棄。沒有一個人比祂遭受過更多的痛苦,沒有一個能夠。這樣深厚的愛,可以在痛苦的時刻滿足我們的需要。
對於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受苦之人,願我們少像約伯的朋友,多像耶穌基督。
譯:楊忠道;校:謝昉。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Not to Help a Suffe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