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認識到教會長期以來一直受益於國際宣教的故事,因此希望通過我們的「緬懷偉大宣教士」(Remembering Great Missionaries)系列來鼓勵讀者,重點介紹那些今天仍在激勵我們的經典宣教士傳記。
儘管我們對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 年)和印度塞蘭坡(Serampore)群體的聖經翻譯成果讚歎不已,但亨利·馬丁(Henry Martyn,1781-1812 年)是一位更有能力的聖經翻譯家。馬丁在劍橋大學接受過聖經、古典語言和數學方面的訓練,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印度和波斯宣教的不到六年時間裡,他將新約聖經翻譯成了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
1923 年,英國海外傳道會(Church Mission Society)在阿拉伯世界的長期宣教士康斯坦絲·帕德威克(Constance Padwick,1886-1968年)出版了《亨利·馬丁:信仰的宣告者》(Henry Martyn: Confessor of the Faith)一書,記錄了這位 19 世紀富有遠見的宣教士生平和影響。雖然 20 世紀前,已經出版了四本關於馬丁的傳記,這些傳記都值得讚賞,但過於理想化了這位宣教士。
康斯坦絲·帕德威克在馬丁逝世一個世紀後撰寫的這本傳記,以一位穆斯林世界資深宣教士的視角更加冷靜地敘述了馬丁的宣教歷程。帕德威克也曾爲她的同事威廉·亨利·坦普爾·蓋爾德納(William Henry Temple Gairdner)寫過傳記。她重視歷史反思,鼓勵爲持續宣教提供智慧。從帕德威克對馬丁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汲取哪些關於宣教的教訓?
《亨利·馬丁:信仰的宣告者》
康斯坦絲·帕德威克
此書並沒有爲宣教史讀者提供任何特別新穎的內容。正如作者所言,已經有許多關於這位 19 世紀初,到印度和波斯的偉大宣教士——亨利·馬丁的生平傳記。
但本書旨在準確地講述他的故事,並對他深厚的宣教遺產,包括馬丁將新約聖經翻譯成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卓越成就,給予適當的評價。
被遺忘的書籍(Forgotten Books)出版社,276 頁。
馬丁並不是以宣教士的身份,而是作爲一名具有戰略眼光的宗教專業人士前往印度。他最初想加入英國海外傳道會,但由於失去了父親的遺產,而馬丁要負責撫養妹妹,因此他接受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隨行牧師(chaplain)職位。(chaplain,指依附於軍隊、醫院、監獄、學校、公司等世俗組織內的牧師,例如軍牧、學校校牧、醫院院牧等——譯註)
雖然馬丁主要職責是作爲講英語的外籍人士(非本土印度人)的牧師,但他的隨行牧師身份讓他有了一些自由,可以向印度人宣教。他爲講烏爾都語的婦女和乞丐組織教堂禮拜。他甚至創辦了一所學校,教孩子如何閱讀。馬丁的隨行牧師工作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他最喜歡的事工——聖經翻譯。他和另一位同事一同看到了一個具有突破性的願景——同時將聖經翻譯成三種相關語言:烏爾都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
馬丁直接從事烏爾都語的翻譯工作,這與他在印度比哈爾(Dinapore)和坎普爾(Kanpur,舊稱孔坡Cawnpore)的牧會事工密切相關。1810 年,他完成了烏爾都語新約的翻譯,並於 1814 年出版。
與此同時,他還負責監理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翻譯,包括管理一個顧問團隊。根據最初的反饋,馬丁對阿拉伯語譯本的質量表示擔憂,並希望與阿拉伯學者進行覈對。在他們的確認下,(阿拉伯語譯本)聖經於 1816 年出版。馬丁團隊最令人驚歎的成就或許是他們僅用 34 個月就完成了波斯語新約聖經的翻譯,並於 1815 年出版。
在 19 世紀的宣教士和翻譯家中,馬丁擁有最強的聖經語言技能和學習東方語言的天賦。雖然他欽佩威廉·克理和塞蘭坡群體並與之合作,但馬丁的天賦和他所受過的訓練使他與眾不同。
馬丁還表現出不知疲倦的職業倫理。即使在船上航行或在印度和波斯炎熱的氣候下工作,他也堅持嚴格的學習和翻譯計劃。他與他的翻譯團隊一起深入研究,井然有序、一絲不苟地工作,不斷地查驗翻譯準確性。他視學習爲一種靈性操練,使他精神煥發。他在日記中寫道:「學習從來不會讓我不適。」(229 頁)
在翻譯和護教工作中,馬丁堅持使用如古蘭經和穆斯林神學家的作品作爲一手資料。他還與穆斯林學者進行辯論和對話。作爲一名宣教士學者,馬丁熱衷於將聖經準確、優美地翻譯給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讀者。
馬丁更喜歡安靜的禱告和學習生活,但他展現出了今天許多人稱之爲「道成肉身」般的委身。作爲多艘東印度公司船隻的隨行牧師,他向水手和船員們傳道。在印度,他將自己的家向英國士兵和印度人開放,供他們學習聖經、參加教會聚會。馬丁也通過與人建立關係來學習語言。他喜歡研究語法和文本,通過拜訪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在各種語言學習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作爲一名熱情好客的牧師,馬丁經常向來訪者開放自己的家庭。任何時候,他的沙龍裡都會擠滿不拘一格的客人——穆斯林學者、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牧師,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翻譯助理。英國人嘲諷地稱他爲「黑人牧師」,因爲他歡迎印度人到家裡做客。(243 頁)
即便是馬丁與穆斯林的護教性接觸,也充滿了基督的恩典與憐憫。通過有力地捍衛福音,他談到了他與穆斯林朋友之間產生的相互之愛。馬丁相信,穆斯林是通過愛而不是爭論受到基督吸引的,他培養了「對他們靈魂的溫柔關愛」。(205 頁)
帕德威克所寫的傳記告訴我們,儘管馬丁才華橫溢、成果卓著,但他仍然是一個人。當啓程前往印度時,他留下了莉迪亞·格倫費爾(Lydia Grenfell)。他愛上了這個女人,可她並不準備和他一起前往印度。他的日記和書信揭示了他的孤獨和想與她在一起的渴望。
馬丁還盡力與英國僑民和窮苦的印度人建立聯繫。他自稱是一位「生澀的學者」,他發現對於士兵和水手的牧養工作很困難(129 頁)。在當地人中間工作時,儘管他更願意待在房間裡讀書,但他會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和當地人講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
在馬丁前往印度之前,因爲他的身體虛弱,朋友們曾試圖勸阻他。在印度生活期間,他一直在海上旅行中與疾病作鬥爭。當他最初患上致死的肺結核時,他仍堅持不懈,穿越波斯,不辭辛勞地與波斯學者一起審閱並檢查他的譯文。1812 年 10 月 16 日,在從波斯到伊斯坦布爾的 1500 英里馬背旅程中,馬丁在土耳其的託卡特省(Tokat)去世,年僅 31 歲。亨利·馬丁活出了他生命的呼召:「讓我爲主燃燒吧!」
馬丁爲普世教會作出了值得效法的榜樣。
我們應當繼續向世界各地派遣全職宣教士,同時我們也可以讚賞那些通過其他途徑(如商業和非營利活動)走向世界,並在這些領域爲基督作見證的人。
像馬丁一樣,學者們應該善用他們的恩賜和熱情在全球範圍榮耀上帝:神學家可以在神學教育領域服事,各學科的教授可以在大學裡授課,醫療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可以在診所和醫院工作,國際律師則可以促進宗教和人權。
普世基督徒也可以效仿馬丁,在所居之處踐行款待客旅之道。
最終,馬丁的故事告訴我們,上帝的子民無論身處何地,都會面臨許多艱難,其中也包括健康的挑戰。但我們每天都應該透過信心並倚靠上帝的大能來服事。我們應該願意像燃燒的蠟燭一樣,爲主燃燒殆盡,爲祂的使命獻上我們的一切。
譯:北落師門;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Burning Out for God: Lessons from Henry Mart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