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整個禮拜裡,我已經分享杜仁田在他書中其中一章「成聖與善工」(第十七論題)中所處理的這五個問題。以下是這五個問題(稍加修正,便於理解):
今天我們會查看最後一道問題:善行配得到永生嗎?
有關這第五個問題首先要留意的是,這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是不同的。當我們把它們聽成是相同的問題,我們注定會作出錯誤的解答,至少其中之一是錯的。因爲儘管善行是得救所必要的,它們卻不配得到永生。
我們不會進到羅馬天主教神學的雜草裡去討論施贈的功德(merit of congruity)和賺取的功德(merit of condignity)——杜仁田兩者都反對。讓我們堅持這個更大的、更有相關性的,有關善行是否配得到永生的這個問題。再次,我們必須謹慎地分析我們的詞彙。
「功德」這個詞有兩種用法:要麼是廣義而不恰當的;要麼是嚴格而正當的。嚴格來說,它是指由於它本身內在的價值,從公平的角度來說,行爲所應得的獎賞。但是它經常被廣義地用在一連串的事情上。在這個意義上,「配得」這個動詞,經常被教會教父們用來指「獲得」(to gain),「得到」(to obtain),「獲致」(to attain)。(XVII.v.1)
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也和圍繞著派博的序言的對話有直接的關聯。以下是杜仁田實際上說的:「你看,我們必須明白,人們有不同的方法使用這個詞。從技術上來說,功德的意思是把某個人或某件事所配得到的、歸給這個人或這件事。在這個意義上,善行,即使是出於被稱義的信徒,並不配得到永生。另一方面,人們有時會更寬鬆地使用『功德』這個詞,作爲另一種表示順序的方法。所以,若B跟著A,或者若A是B的條件,有些人會說A得到,達到,獲致或甚至配得B。這不是描述事物最好的方法,但是許多人,例如教會教父,他們要表明的,不過是永生和善行,是按照一連串必要的事件而聯繫在一起的。」
以下是派博在史瑞納的新書中的序言中所說的:
本書所處理的寶藏,其重要性是無法估算的。無限是無法衡量的,而無限的事是利害攸關的。如同史瑞納說的,本書「要處理的是我們人類處境的基本問題之一:一個人如何與上帝和好?」
基督徒令人瞠目結舌的回答是:唯靠信心(sola fide)。但是請務必要仔細聽,並聽得準確:他說的是唯靠信心與神和好(right with God ),不是唯靠信心達致天堂(attain heaven)。達致天堂還有其他條件,但是與上帝進入一個正確的關係卻不需要其他條件。事實上,爲了符合其他條件,一個人必須已經唯靠信心與上帝有一個正確的關係。
有鑑於我們所知道的派博的神學立場(包括他熱情地爲宗教改革時期對稱義的理解所作的辯護),以及有鑑於這個事實,即他明確地在這些句子裡談到的是條件,而不是功德,我們可以很安全地假定,派博是用「達致」(attain)來指一種必要的順序,而不是要暗示我們的善行本身有內在的價值,而使得天堂是我們應得的。老實說,我不會使用「達致天堂」這樣的措辭。它太容易被人誤解,而就最嚴格的意義來說,與「功德」實在太接近了。甚至「獲得」(obtain,暗示著得到或確保)也比「達致」(暗示著達到或完成)來得好。但是我知道派博是什麼意思,也同意他所想要提出的論點。
在最嚴格的意義上,善行是有功績的,是什麼意思呢?杜仁田提到五個特色:
很明顯,我們的善行並無法達到以上的任何要求。用一種嚴格和正確的對「功德」的理解,我們萬萬不可下結論說,我們的善行配得到永生。因爲連我們最好的行爲都是:(1) 僅僅是我們所虧欠的;(2) 是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恩典;(3) 不完美的;(4) 比起永生的獎賞要少得多;(5) 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善行是得救所必須的,但是不是爲了讓救恩生效,或有權利取得救恩。這必要性不是出於因果關係或效率(XVII.iii.3)。
總之,儘管我們的善行在聖經裡經常得到稱讚——是討上帝喜悅的,而且是真正的善行——它們並不會爲我們贏得天上的獎賞。善行和最後得榮耀之間有真實和必要的關聯,但是這個關聯不是功德的關聯。
譯:駱鴻銘;校:改革宗出版社。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Five Questions about Sanctification and Good Works: Do Good Works Merit Eterna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