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讓你的情緒定位你自己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你對聖經的理解有點問題:你在基督裡的身份,永恆的生命,罪的救贖,或者作爲神家庭一員的目的,這些要素中沒有任何一個是建立在你的情緒上的。你的情緒應該不能比這些要素更深刻地定義你,不是嗎?
然而,如果你的回答是「否」,你對經文教導的掌握也可能有點問題:聖經一次又一次展現出,我們的情緒流露出我們所愛與所敬拜的事物。這就是爲什麼愛主的人,他的子民,他的國,能夠在迫害(馬太福音5:11-12),嘲弄(彼得前書4:12-14)甚至肢體攻擊(使徒行傳5:40-42)來臨時,爲福音而心存喜悅。這也是爲什麼喜好舒適,名譽,財富,或任何假希望的人,會喜悅於使神悲哀的事物(提摩太前書4:3-4),並厭惡神所喜愛的事物(耶利米書2:20)。總之,如果我們的情緒是從我們所珍惜的事物而發出,那它怎能不在我們身份的定義中起到顯著作用呢?不是嗎?
我們的情緒對我們的身份定位不會蓋過神對我們的定義。但是我們的情緒卻定義著我們,在於它們揭示出我們內心在忠誠於誰。因爲聖經裡的這兩方面現實都不能被否認,所以說我們的情緒既非關於我們最重要的方面而需要頂禮膜拜,也非最不重要的方面而成爲可避免或忽略的問題。
不幸的是,這將我們直接置於兩種觀念的對立面。這兩種觀念盛行於我們的文化氛圍中,並且是有問題的。
西方世界關於情緒最響亮的聲音告訴我們情緒就是一切,是最能定義我們的元素。我們所生活的文化環境正日益聲稱感覺是關於我們最重要的事物。我們的文化所尋求的最高的善是良好的感覺。於是,感覺上的問題是你最重大的問題。
以此引申,我們的文化對下一步的規劃自然是:你需要不惜一切代價活出並表達你自己。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重視「放下胸中負擔」,「釋放情緒蒸汽」 ,「活出你自己」,等等。關於情緒的處理,我們被教導要最大限度地將其表達出來(不論他人如何想),並且/或者重新佈置我們的周圍環境,給我們的情緒讓路(特別對於拒絕默默接受這個世界的人,我們會爲他們的勇氣喝彩)。
這些觀念並不僅限於世俗世界,教會中也有對情緒的強迫態度。例如,我們時常在主日早晨的敬拜中將情緒體驗推向高峰。佈道的目的是感受深切的確信或鼓舞;音樂敬拜的目的是感受狂喜與感恩的湧動;咖啡時間的目的是感受被連接和被接納的體驗。這種心態也時常是個人敬拜的驅動力:我們評價個人敬拜質量所根據的是我們是否感到了耶穌的美、是否感到了焦慮的緩解,以及是否感到了與神的親近。
請聽我說:這些感覺本身是美好的!我們應該被神的話語感動,應該喜悅於觸動我們內心的佈道或歌聲。但這很容易就會從對情緒健康的享受,滑向不健康的情緒主義,即將情緒作爲目的。
也有第二種相反的直覺反應。它主張我們處理情緒要像對待一條闖入起居室的瘋狗。這種態度應該被稱作保持強勢,斯多葛主義,或做個硬漢。這個來自於我們文化的第二種聲音聲稱我們的情緒不能被信任。動作影片、企業文化、體育英雄,以及我們對勇敢的抗議活動人士的崇敬,都提醒著我們,我們文化中斯多葛主義的聲音並沒有消失。
在這個情緒主義引發了道德與靈性滑坡的文化環境裡,我們不難理解爲何基督徒群體中會盛行斯多葛主義式對情緒的處理方式。基督徒中的斯多葛主義態度,傾向於立馬懺悔任何心中的負面情緒,並指責他人的負面情緒。這裡起到驅動作用的神學論點是:在神的全能下,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悲傷,恐懼)是不對的。如果神統領規劃了這一苦難,並且他的工作都是爲了善,那麼你感覺糟糕的唯一原因是你的信心不夠。
我了解的一位姊妹的經歷對這個問題有很好的概括。她三年中失去了三個孩子。即便很多同教會的人表達了哀傷與同情,她仍舊感到壓力,要「在下一個週日帶著微笑出現在教會,使所有人能看到在生活艱難時神是多麼的好。」她是否對別人的看法太上心,到誇張的地步了?也許。我希望如此。但即便她從周圍聽到的本來就是誇張的看法,像她這樣的心態還是太過普遍了。
我個人有過一段幸有教會陪伴的苦痛經歷。然而我所嚐到的慰藉很多來自於羅馬書12:15的真實上演。人們與我一同哭泣,以此認同死亡的糟糕,認同哀傷是對不幸的正確反應。所以,當我們曲解神對整個宇宙無微不至的主權,以此不許人們有負面感受時,那是多麼可悲。神的主權應真正成爲我們在苦難中希望的基石。
我們當然不想要成爲情緒的奴隸。然而,以斯多葛主義的態度對待情緒時,我們所忽視的是:情緒,即便是負面的情緒,都是神賜的禮物,意圖幫助我們順從他。同時也忽視了聖經(尤其是詩篇)中充滿虔敬的負面情緒的現實。深層次上,如果我們依照主的意圖傾倒出我們的心,所有情緒都是一次與主連接的機會(詩篇62:8)。
最終,就算是最有問題的情緒也從不會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扭曲的錯愛在心中的積累,是神良善創造的瓦解。我們不應因爲陰暗的情緒讓人感覺糟糕就與它作對。相反,我們要在我們的神學中騰出空間,來容納虔敬的悲傷、恐懼、憤怒、罪疚、羞恥、沮喪……等等情緒。沒有這些情緒,我們的信仰會失衡,我們會一直遊移,駛離神的話語所指的道路。
所以,就算能夠認同高度情緒主義與斯多葛主義中的一些要素,我們必須拒絕它們對問題的過分簡化。我們需要第三條道路,一條重視情緒卻不將生命鑰匙交給情緒的道路。這恰恰就是我們在救主身上所見的:祂爲了擺在面前的喜樂,忍受了十架的羞辱,流過淚,感到過憤怒,甚至感到過沮喪(在客西馬尼園)。因爲祂愛著祂的父與祂珍貴的子民,祂代表我們,嚐盡了深切的喜悅與哀傷。願我們的心成長爲更像祂的,願我們的情緒能夠一同成長!
編注:本文摘自作者著作《解開情緒之結》(Untangling Emotions, Crossway, 2019)。
譯:Alex Liu;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Your Emotions Aren』t the Most (or Lea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