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福音聯盟「荊棘與蒺藜」專欄旨在信仰,工作和經濟領域給出基於聖經的智慧忠告。如果您有關於如何在工作中榮耀神的問題,或在工作倫理上有困擾,歡迎來信:chinese@tgc.org。
我關注中美貿易關係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也知道兩國之間經常劍拔弩張。但我並不知道細節,更不知道作爲一名基督徒該如何思考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只購買美國本土產品嗎?現在各個產品的部件基本上都是在國外生產的,還有真正的美國貨嗎?如果我們想愛中國人民,同時又希望本國在經濟上保持競爭力,那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種緊張的貿易關係呢?
在大約20年前(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更輕鬆地與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進行貿易。而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經濟學家估算「從1999 年至 2011 年間,中國產品的進口增長導致美國就業人數減少 了240 萬。」
這失業數字聽起來很龐大。 在2016 年,唐納·川普打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旗幟入主了白宮,而繼任者喬·拜登維持著川普的關稅政策。
所以如果你會糾結我們是否需要「購買美國貨」來避免使美國人陷入貧困,我對此並不覺得驚訝。中國能以低於美國國內生產者的價格向我們出售商品和服務,這是否因爲他們做了一些見不得光或者暗箱操作的事情?我們該爲中國人在貿易上「作弊」而進行報復嗎?他們真的搶走了我們的工作嗎?
答案是否定的。作爲一般性原則,提高國際貿易關稅和配額,或限制、歧視外國工人,是解決貿易自由化分配後果的糟糕方法。
貿易保護主義使中美兩國經濟上的弱勢群體都陷入貧困。舉個例子:一位在工廠工作的鋼鐵工人蘇西相信提高關稅會使美國再次偉大,但這看法是片面的。提高關稅同樣意味著美國消費者莎莉(單親媽媽)的生活更加艱難,因爲受關稅保護的商品往往更加昂貴。
中國工人的日子也更難過,因爲在全球市場裡他們的產品流通減少,這導致了他們的收入也隨之減少。通過自由貿易釋放世界的生產潛力將永久地幫助更多的人。讓我們再深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勞動分工
正如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指出的那樣:外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國際貿易使我們有可能在愛荷華州生產汽車,在南達科他生產鋼鐵。其他國家的人通過增加我們收入的方式來掙更多的錢,而不是通過從我們這裡奪走什麼。
爲什麼呢?答案是通過擴大勞動分工的好處。我們在聖經中多處看到了分工的好處。聖殿的運輸工作被分爲四項任務,並交給不同的利未人小組(民4);會眾將不同的責任分配給事工領袖(弗4:11-12);教會裡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和任務(羅馬書12:4-8)。這個原則在哥林多前書12:12-31中也很清楚,特別是第21節:「眼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不需要你。』」
十八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觀察到了分工的益處:「分工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生產力和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技巧、手藝和判斷力。」
如果說經濟學家在過去的兩個半世紀裡做了什麼,那就是探索並最終論證了這個原理。當人們專精於自己的分工時,他們就可以事半功倍。
貿易和關稅
戰爭是一場零和博弈(zero-sum game)。一方贏了,另一方就輸了。奧運會和世界盃也是零和博弈,只有在其他人都輸了的情況下,一個人或團隊才能獲勝。然而國際貿易並非如此。由於上帝的恩典,它是一個正和博弈(positive-sum game)。
如果中國工人生活得更好,不一定就是以犧牲美國消費者的利益爲代價。相反,他們通過使美國人過得更好而獲益。因爲當我們專精於自己的分工進行貿易時,我們可以用更少的勞動力獲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無論我們是與街邊的人還是與世界另一端的人進行貿易,都沒有關係。
我們也讓貿易伙伴過得更好。他們可以進口他們認爲重要的東西(比如大豆和石油),而出口我們認爲重要的東西(比如智能手機和玩具)。
但是,對外貿易的強硬政策能讓美國人過得更好嗎?不能。最終,我們使美國人的整體情況變得更糟。假設政府對國外生產的水果徵收關稅。美國的水果生產商會賺更多的錢,因爲他們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更多的水果。
但是水果種植者需要資源來生產更多的水果。他們用總價值4美元的土地、勞動力、汽油和資本來生產價值3美元的水果(全球市場平均成本),這是對資源的浪費。其次,人們會因爲價格的上漲而減少購買水果,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無法獲得該得到的營養。
最後請記住,政府的收入並不是來自外國人。關稅是由美國公司支付的,他們以更高的價格將其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一個美中不足的體制
你可能會反對說中國人先不公平,因爲他們在補貼出口或對美國商品徵收關稅。在這兩種情況下,真正受到不公平交易的是中國消費者。他們因爲爲美國人生產東西而納稅(在補貼的情況下),或者他們在爲能夠在中美自由貿易中以較低價格獲得的商品和服務支付過多的費用。
儘管自由貿易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但它也可能讓一些人的生活更糟糕。例如:當加工生產可以在海外更便宜地完成時,這些工作就會轉移到那裡。在這些情況下,美國工人可能就需要另謀生路來支持自己的生活了(帖後3:10)。
在實踐層面上,我們可以通過民間機構來減輕衝擊。歷史學家大衛·貝託(David Beito)和經濟學家約翰·E·默里(John E. Murray)指出:與流行的看法相反,民間機構提供的福利在關係豐富的社區中運作得相當好。甚至政府項目都比貿易限制更能有效解決失業的問題。
在就業形勢多變的當下,無論背後的原因是國際貿易還是技術發展,教會都有一個重要的機會來關心那些在經濟上掙扎的人(利19:9-10;箴31:8-9;路12:33-34)。讓我們不要把貿易對話看作是一場戰爭,而是看作是愛我們鄰舍的一種方式,無論是身邊還是海外的鄰舍。
譯:王亞運;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sk the Economist: Trade with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