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被網絡弄得心力交瘁,到大自然中去吧!
2021-04-19
—— Brett McCracken

幾週前,在一週內都飽受令人沮喪的頭條新聞和令人嘆息的社交媒體的折磨後,我和妻兒去了一個公園。當我1歲的孩子切特(Chet)收集樹枝和尋找蟲子時,我躺在草地上,仰望著一棵高大的加州梧桐。在我看來,它那向上舉起的、長滿葉子的枝幹就像一眾舉起來讚美的手。

我想起了以賽亞書55:12中的畫面(「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我覺得這棵樹正在歡快地做著它被造而該做的事情。這棵樹完全沒有意識到數字世界裡無休止的喧囂,它只是簡單地、安靜地從事它簡單的呼召、爲神做見證:發葉、遮蔭、製造氧氣、向上生長,向著賦予它生命的光舉手。在欣賞這棵樹的綠色那一刻,我頓時充滿了平靜、讚歎和崇拜。世界上還有多少億萬棵樹有這樣的姿態,樹枝高高揚起,彷彿在不斷地讚美它們的造物主?爲什麼我們人類——作爲這位神形像的承載者,我們更有理由不斷地讚美祂——卻忙得沒有時間去喜樂感恩和思想簡單的敬拜?

也許當你在神的創造中時,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在一個迷失的世界裡,有了透視和定位自己的時刻;如果不是躺在樹下,那麼也許是看著河流、海岸線或雄偉的山脈。神的創造向我們說話(詩19),呼召我們承認、尊敬和稱謝祂(羅1:19-21)。大自然總是在那裡:在我們虛擬世界的混亂中認清現實——是對我們在網上所承受的創傷和疲憊的一劑良藥。

這就是爲什麼我把自然放在我「智慧金字塔」的一個突出位置。我相信,花在外面上帝創造中的時間,幾乎總是比花在網上衝浪或瀏覽社交媒體的時間更能帶來生命和提升智慧。以下是幾個原因。

大自然是客觀的

事實和真相已經陷入困境。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那些反自由的言論,這些言論被後現代主義添油加醋,受到左翼人士「客觀性是不可能的」批判理論以及右翼人士「專業知識是精英主義!」懷疑論的推動,這些言論把「事實」已經政治化到了近乎無用的地步。但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在客觀性上堪稱榜樣,那就是大自然。

幾年前,我在《洛杉磯時報》上看到一個標題,很好地總結了這一點。「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後真理的時代,但自然不會。」大自然並不關心我們的政治。儘管我們可能會把天氣政治化,或者把它所謂的客觀性當作霸權的工具,但事實是:要麼下雨,要麼不下雨,句號。下雪了,陽光燦爛,對民主黨和共和黨來說都一樣。大自然不會歧視人。它不會因爲偏見而妥協。每個人都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即使你「自認爲」是超人,你也不能飛。即使人類覺得自己生錯了身體,認爲自己真的是一條魚,如果被關在水底缸裡超過幾分鐘,還是會死。大自然不受我們主觀願望的影響,它是什麼,不是什麼。這就是沃納·爾佐格(Werner Herzog)的紀錄片《灰熊人》Grizzly Man)中蒂莫西·特雷德威爾(Timothy Treadwell)的悲劇:他關於與阿拉斯加灰熊生活在一個家庭社區的幻想,在其中一隻灰熊吃了他之後就結束了。

大自然就是這樣,它不受我們想讓它變成什麼樣子的操控。多麼好的禮物啊! 大自然是「給定的」,它是一個瘋狂世界中的理智存在。我們必須接受它的「給定性」(例如,不是假裝生理性別不存在,或者說沒有男性或女性身體這種東西)。這就是爲什麼科學——對自然的研究——應該得到基督徒的接受和喜愛。如果一個有信仰的人感嘆社會中真理的侵蝕,以及真正有把握地認識任何事物的難度越來越大,那麼科學應該是盟友,而不是敵人。

所以,到大自然中去吧!研究它,觀察它,讓它的客觀性給我們這個時代無定的瘋狂帶來界限和理智。

大自然讓我們不堪重負的思想和靈魂平靜下來

在我們這個過度緊張的時代,大自然的另一個禮物是讓我們慢下來,給我們的靈魂、肺部和大腦提供呼吸的空間。在《自然修復:爲什麼自然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更有創意?》(The Nature Fix: Why Nature Makes Us Happier, Healthier, and More Creative)一書中,作者弗洛倫斯·威廉姆斯(Florence Williams)引用的研究表明:城市生活確實改變了我們的大腦,增加了我們患精神分裂症,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的機率。此外,今天過多的數字刺激會導致我們的大腦在過濾和整理過剩的數字刺激時變得不知所措。相比之下,身處大自然中,給我們的選擇更少,讓大腦的注意力系統在深思和反思等高階信息處理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兩項韓國的研究都將沉迷於技術的兒童送去森林旅行,發現他們回來後皮質醇水平降低,並報告說感覺更快樂和更少焦慮。自然界的鎮定力量的實證,正促使韓國和日本等國家指定「治癒森林」,讓過度媒體化的數字幽靈們逃離城市,去散步、呼吸氧氣,重新校準。在美國,「森林療法」的風潮也在蔓延,一些醫生開出「自然處方」,指導病人多到戶外活動。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研究人員正試圖用實證的方法弄清楚,但屬靈上的現實似乎很明顯:當我們身處上帝的創造物中時,我們會感到更加平靜,因爲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上帝的創造物。當我們更直接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受造物時(就像我們在自然界中一樣,無論是在高空呼呼大睡,還是在潮溼的田野中揮汗如雨),我們自然會覺得離造物主更近,從而更快樂。我們在自己合適的位置上。

大自然讓事情變得更有意義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的《大自然的安寧》("The Peace of Wild Things"),這首詩很好地抓住了精神焦慮的世界裡大自然的饋贈(辛獻雲譯):

當我對世界的絕望與日俱增,

一點點動靜就會讓我在夜晚驚醒,

擔心我和孩子們未來的人生,

我就會走出去,在湖畔躺下,

美麗的林鴨棲息在湖面,

巨大的蒼鷺在覓食。

我融入大自然的安寧,這裡的生靈

不會用未來的憂傷虛擲生命。

我置身於寧靜的水畔,感到頭頂

白天看不見的星星

在熠熠期待。

一時間,我躺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獲得了自由。

在公園裡,仰望梧桐樹的枝頭,我體會到的是「野物的安寧」。這是個改變視角的提醒,無論我們忙碌的世界或狂熱的心裡發生了什麼,自然界都在按序運轉。從清晨的鳥鳴到黃昏的蟋蟀,從冬天的寒風到夏天的溼潤雷雨,從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到老人的臨終呼吸,自然界的循環和節奏提醒我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

大自然也帶來了安寧,但帶來矛盾的是,大自然也提醒我們在神創造的大計劃中我們是多麼的渺小。站在懸崖邊上,或在咆哮的瀑布前,或僅僅是仰望星空,想想你的生命——及其眾多的問題——是多麼的渺小。但是,這些與令人敬畏的自然界的崇高遭遇,遠不會使我們的人性變得毫無意義,反而應該在我們心中激發出大衛在《詩篇》第8篇中所表達的那種崇拜和驚歎:「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第3-6節)

比起我們的渺小,自然界更應該提醒我們神的博大。而這也是「平安」最終的歸宿——交託在一位上帝的主權中,他既設計了蟻穴,也設計了安第斯山脈,既設計了玫瑰的嬌嫩花瓣,也設計了梧桐的堅固結構。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rained and Depressed by the Internet? Go Outside.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創造
焦慮
自然
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