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李文斯頓把福音帶到了我的國家
2023-06-28
—— Confex Makhalira

眾所周知,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 1813–73)是著名的宣教士、探險家和廢奴主義者。在1859年,他是第一位把福音帶到我所愛的祖國馬拉維(Malawi)的宣教士。他還探索了能使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貿易的航線。在英國議員托馬斯·福韋爾·巴克斯頓爵士(Sir Thomas Fowell Buxton)的啓發下,李文斯頓致力於廢除阿拉伯和斯瓦希裡的奴隸貿易,並將「三個C」帶到了非洲: 基督教、商業和文明。

關於李文斯頓,我有很多可以說的。但在他逝世150週年之際,我想思想他作爲宣教士的工作。

李文斯頓於1813年3月19日出生在蘇格蘭的布蘭泰爾(Blantyre, Scotland)。他在蘇格蘭長老會長大,15歲時成爲公理會成員。他出身貧寒,在一家棉紡廠努力工作,以攢錢進入醫學院學習。在格拉斯哥(Glasgow)安德森大學(Anderson's University)完成醫學學習後,他加入了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打算去中國成爲醫療傳教士。但1839-42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以及另一位著名的英國宣教士羅伯特·莫法特(Robert Moffat)對他的勸說改變了李文斯頓的計劃,最後他去了非洲。

帶著福音進入未知地區

1841年3月14日,李文斯頓抵達南非開普敦。不久之後,他被一頭獅子咬傷了左臂。雖然傷勢後來痊癒了,但它卻一直困擾著他的生活。

在他接受手臂治療時,他遇到了他的妻子瑪麗(Mary),羅伯特·莫法特的女兒。他們於1845年結婚。1852年,李文斯頓把家人送到倫敦,他繼續在非洲宣教和建立傳教站,探索非洲南部,他只在1856年短暫地回去了一趟英國。這是李文斯頓故事中的一個黑暗污點:他偉大的宣教工作是以犧牲他的家庭爲代價的。

1858年,他回到非洲,重點是探索讚比西河(Zambezi River)的路線,以加強英國和非洲之間的貿易。然而,在河上航行面對的挑戰使李文斯頓的興趣轉向了希爾河(Shire River)和尼亞薩湖(Lake Nyasa,即現在的馬拉維湖)。1859年9月17日,他抵達馬拉維,帶來了福音。我曾參觀過馬科勒角(Cape Maclear)的一棵樹,他曾經坐在樹下研究經文,爲他在馬拉維瑤族人(Yao people)中傳福音做準備。

家是心之所向(字面意思)

1861年,英國聖公會的中部非洲大學事工向馬拉維派遣了一隊宣教士,在奇拉祖魯的馬戈梅羅(Magomero, Chiradzulu)建立了第一個傳教站。李文斯頓的妻子瑪麗於1862年回來與他團聚,但不久後就在莫桑比克舒潘加(Shupanga, Mozambique)去世。1864年,他第二次回到英國。

1865年,李文斯頓最後一次回到非洲。到1873年4月,他因瘧疾和其他感染而病情加重。1873年5月1日,在150年前,李文斯頓進入了他恩主的榮耀。他在贊比亞的奇坦博村(Chitambo village , Zambia)去世。口頭傳統說,他屍體被發現時在床邊呈跪姿,似乎在禱告。傳統還說,英國人要求將他的遺體送回英國,但非洲人堅持要將他埋葬在非洲——他的心在那裡。來回折騰之後,這兩個團體達成了妥協:非洲人把他的心臟埋在奇坦博村,英國人把他的屍體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持久的影響

李文斯頓仍然是南部非洲許多人眼中的英雄,在馬拉維更是如此。我國的商業首都布蘭泰爾就是以他的出生地命名的。我很喜樂有這個榮幸作爲牧師在這個城市服事。在寫馬拉維教會的歷史時,不能不提到李文斯頓。由於他的努力,英國政府結束了阿拉伯奴隸貿易。他倡導非洲人的尊嚴,因爲他們和每個人一樣,都是按照神的形像創造的。

最重要的是,李文斯頓的一生是耶穌在馬可福音4:30-32中關於芥菜籽比喻的一個偉大示範。他肯定不知道在非洲南部和中部播下的種子會成長到什麼程度。我懷疑他曾經設想過他的服事會影響整個馬拉維。李文斯頓在一篇日記中寫道:「除非與基督的國度有關,否則我所擁有或可能擁有的任何東西都不會有價值。」

因著神的恩典,神的國在非洲不再是一粒小小的芥菜籽。它已經成長起來,並在整個大陸上生發出大量後裔,爲神忠心的僕人讚美神。


譯:DeepL;校:SMH。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avid Livingstone Brought the Gospel to My Country.

Confex Makhalira(孔費克斯·馬卡裡拉)是美洲長老會(PCA)按立的牧師,也是該宗派的一位宣教士。他在馬拉維布蘭泰爾基督長老會(Christ Presbyterian Church in Blantyre, Malawi)擔任牧師和教會植堂者。
標籤
福音
宣教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