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魚兒在水中游卻渾然不覺水的存在,同樣,我們也深深浸潤在文化之中卻沒有察覺到它對我們的影響。基督徒常常把文化視爲「外部的東西」——要麼是影響我們思維的世俗力量,要麼是一個對我們信仰不以爲然的社會環境。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傾向於把文化當作一個需要與之保持距離的抽象概念。
然而,文化並非僅僅是我們可以選擇參與、抵制或是置身事外的「外在事物」。它遠比這更具體、更貼近生活。文化其實也「內化」在我們之中——它是我們在社區、家庭,乃至個人的思想和願望中理解生活的共同方式。如果我們把文化僅僅等同於流行趨勢或高雅藝術,就可能忽視了一個事實: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與文化相關。
文化體現在受造物在創造中的一切方式和成果中。它不僅包括電影、書籍、咖啡杯這些人類創意的結晶,還包括寫作業、度假、早間通勤、自拍這些日常生活方式和習慣。縱觀我們的生活,處處都能看到文化的印記。對基督徒而言,關鍵不在於要不要與文化互動,而在於如何互動。
如果我們習慣於僅從電視或社交媒體的內容來理解文化,那麼基督徒很可能會傾向於採取這樣的方式來參與文化:模仿這些媒體形式,注入福音信息,追求大眾認可。但基督並未呼召我們追求大眾的認可,這種追求反而會讓基督徒誤入歧途。更重要的是,這種理解文化的思維模式本身就有問題。
不如換個角度,把文化想像成一門我們每個人都在說的語言,一種交流方式。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塑造著我們。每本書、每首歌、每頓飯、每個習慣,都可能成爲向世界傳遞祝福的管道,都能成爲見證耶穌基督帶來盼望的契機。
文化之所以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因爲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類,讓人類治理祂的世界,反映祂的形像(創 1:26-27)。雖然我們不像上帝那樣能從無到有地創造,但我們可以像上帝一樣,讓混沌變得有序。這正是帶有上帝形像的一個重要體現:創造文化。
從創世之初,上帝就賦予人類文化使命(創 1:27-28)。既然上帝賜下了這個命令,就意味著我們必然擁有完成它的能力。我們能運用理性和意志去創造我們期待的事物。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一個抉擇:要麼遵循上帝的道路,更好地彰顯祂的形像;要麼背離祂的旨意,任性妄爲。
聖經把這種抉擇描述爲智慧之道與愚昧之道的選擇(參見《箴言》第 9 章)。一條路通向生命與繁盛,另一條路卻引向死亡。由此可見,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蒙召要效法基督的道路而活。這條智慧之路指引我們在任何時間、地點和處境中,都要去愛上帝、愛鄰舍。當我們過著敬虔的生活時,就能讓這個世界彰顯那些客觀真實、良善、美好的事物。我們能在那些對妻子忠誠、對孩子耐心的父親身上看到這種生活方式,也能在那些以喜樂的心提供優質飲品、收取合理價格的咖啡店老闆身上看到。正是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基督的道路在世間顯明。
反之,當我們的生活沒有運用來自神的智慧,就會讓自己和他人偏離上帝對世界的計劃。這就像《創世記》3-6 章所描述的罪的循環。在整個聖經的敘事中,我們都能看到上帝的子民陷入這樣的罪惡模式。今天,我們同樣能在每日新聞頭條中看到這種愚昧之道的表現:謀殺案、詐騙案和種種悲劇。這種錯誤的生活方式扭曲了創造的美好,不僅帶來今生的不滿足,更帶來來世的痛苦。
我們必須牢記,文化並非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它只是彰顯上帝榮耀的工具。上帝在歷史長河中的偉大目標,是要引導人們歸向那位真正的「道路」(約 14:6),並藉此讓祂所救贖的人認識祂、愛祂。當我們走在效法基督的道路上時,就在塑造著我們和鄰舍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若我們能以智慧行事,就能創造出引人歸向基督的文化。
詩歌與要理問答、賙濟貧困之人、默想禱告——這些都是文化的具體體現。即便是聖餐也離不開人類文化的參與:我們不是直接食用大地的原始產物,而是將葡萄釀成美酒,把小麥烤成麵包。這些富有創造性的行爲都是上帝所命定的。
生活中的普通物件,無論是繪畫、自行車,還是郵局、煎鍋,或是棒球手套、吉他,都可以成爲引導我們的思想、心靈、行動去愛上帝、愛鄰舍的媒介。當然,這些東西也可能使我們偏離上帝和祂的道路。因此,重要的不是這些事物本身,而是它們所指向的那一位。
基督徒的生活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避免參與罪惡文化的層面上,更要按照上帝更宏大的計劃而活。我們無法逃避文化,因爲文化就體現在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創造成果中。文化塑造著我們,而我們也在塑造文化。作爲基督徒,我們的使命就是創造能向周圍世界展現基督的生命、受死與復活這一真實的文化。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ulture Is Everywhere. Use It to Point to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