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凯勒文化护教中心
世俗時代的反文化要理問答
2025-08-20
—— Trevin Wax

萊斯利·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是英國宣教士、神學家。這位出生於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劍橋雙學位學者,以蘇格蘭教會宣教士身份奉派前往印度,在海外服事長達四十年。他既是福音佈道家、社區行動者、教會拓荒者,也是機構戰略家。

1974 年,萊斯利與妻子海倫結束全職宣教生涯。爲紀念這一人生里程碑,他們選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返鄉。他們沒有選擇迅捷的飛機,反而花了四十天,輾轉於三輪車、汽車、火車和輪船之間,慢慢穿越歐洲。回到英國後,紐畢真夫婦震驚地發現,許多曾經是基督教思想堡壘的古老城鎮,如今已淪爲屬靈的廢墟。萊斯利敏銳地意識到,即便是深厚的基督信仰遺產,也可能在短短一代人間幾近消失。

回到倫敦後,普遍存在的屬靈冷漠更令他們愕然。教會不僅缺乏宣教緊迫感,其生活方式更是過度遷就並迎合周遭社會。面對當代教會的挑戰,萊斯利提出的問題至今仍發人深省:「如果我們不再用文化來解釋福音,而是試著用福音來解釋文化,會怎樣呢?」

受文化影響的教會

今天的教會常常被世俗的哲學和行事方式所浸染,彷彿被上了藥,做見證、傳福音,都是有氣無力,失去了作鹽作光的能力。西方的文化敘事力量如此強大,甚至讓神的子民難以看清現實。我們在現實的迷霧中掙扎,看不清真理與謬誤,活不出真實的身份。當下盛行的世俗劇本「表現型個人主義」(expressive individualism)將人生目的定義爲「向內尋找真我,向外表達自我」,這種世界觀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已經熟視無睹。

面對這樣的文化處境,我們需要新的策略來爲福音爭戰。紐畢真在《公開的祕密》(The Open Secret)中寫道:「面對不同的文化處境,教會如果只是一直老調重彈,就遠遠不夠。我們必須找到新的方式來闡述三位一體真神的核心信仰。」

今天的基督徒和紐畢真、和歷代無數忠心事奉主耶穌的基督徒一樣,也渴望用新的語言重新表述我們的信仰,回應新的挑戰、新的疑問,以及這個時代文化中的種種矛盾。

世俗時代的要理問答

應對當下挑戰的一個辦法,是取用一種古老的操練,並賦予它新的生命,幫助教會更深更廣地抓住真理的真諦。「要理問答」(catechesis)這個詞,意思很簡單,就是「教導」;而「要理問答集」(catechism)則是這種教導的一種具體形式。

幾乎所有教會歷史上的宗派與傳統,都曾使用某種形式的要理問答來教導信徒,無論是孩童還是成人:路德宗有《路德小問答》(Luther’s Small Catechism),長老會有《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和《威斯敏斯特大要理問答》(The Westminster Shorter and Larger Catechisms),浸信會有《基奇要理問答》(Keach’s Catechism),天主教有《天主教要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聖公會有由巴刻(J. I. Packer)等人編寫的《作一名基督徒》(To Be a Christian)以及《公禱書要理》(The Catechism of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在宗教改革時期,要理問答常常是爲了回應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教義而寫的。這其實是一種「反文化要理」,它不僅積極闡述基督教的信仰,同時也反駁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宗教觀念。

「反文化要理」是一種以基督教真理來對抗社會主流信念的方式。當今文化的主導思想是什麼?是一種將宗教信仰和權柄邊緣化、私人化的世俗主義;一種對超越性和超自然事物根深蒂固的偏見;推崇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和懷疑論;包容各種「發自內心」的個人靈修,卻缺乏「從神出發」的屬靈根基。反文化要理問答就是說出一種反對的聲音:「基督教不是那樣,而是這樣。」它在宣告:「世界這樣說,聖經卻這樣說。」它也在指出:「你以爲你聽到的已經夠好,但讓我告訴你,基督信仰其實更好。」

在《如何再次向西方佈道》(How to Reach the West Again)一書中,凱勒牧師就呼籲建立一種反文化要理,「向基督徒解釋、反駁、並重新詮釋世界的要理」。在世俗文化洶湧而來之際,我們不僅要領受聖經講述的信仰故事,還要學會用聖經真理與當今的世俗文化針鋒相對。

反文化要理的本能

我們這代人的一個使命,就是以某種方式呈現基督教信仰,幫助年輕人和老一輩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脫穎而出,如星光閃耀。反文化要理問答,比如我和倫敦植堂牧師托馬斯·韋斯特(Thomas West)合作編寫的《福音之道要理問答》(Gospel Way Catechism)就是這樣的工具,幫助基督徒展現福音之美。

我們的目標,是把基督信仰的古老真理重新介紹給成年人和學生(明年還會推出適合兒童的改編版本),同時辨識當代的文化敘事,讓人能夠清楚地看到它們並思考它們。肯定它們正確體現聖經敘事的方面,批判它們未能滿足我們對喜樂和滿足的深層渴望,最終指向這樣一個真理:只有在耶穌基督裡,這些渴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

要理問答是幫助我們思想、學習與背誦的工具。我們認爲,教會的問題不是對基督徒要求過高,而是要求得太少。凱勒的願景激勵著我們,不斷尋找新的方式來教導基督徒。他曾說

基督教教育整體上需要徹底重塑。我們不僅要向兒童、青少年、成人解釋基督教教義,更要用基督教教義去顛覆基督徒每天都會頻繁接觸到的主流文化敘事。我們應當廣泛分發這類材料,打破現有渠道,用這些內容去『淹沒』社會,同時直接將其融入本地教會的生命中。

「門徒」這個詞的本意是「學生」。我們憧憬的教會是一個塑造生命、開展全方位學習的群體,而不僅僅是一個聚集之處——每月來上一兩次、獲得一點感動、觀賞一場表演。對於信主較久的基督徒來說,反文化要理問答可以成爲一種「信仰調校」,提醒信仰的獨特與美好;對初信者而言,反文化要理問答能以區別於世俗常識的方式,介紹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反文化要理問答可以在對比世界所謂「常識」的信念與做法時,介紹基督信仰的基礎真理。

基督教不僅是我們注目的對象,更是一副鏡片,讓我們透過它來看世界。我們需要重新拾回聖經的敘事,透過它來解讀世界。

歸根結底,如果我們要回應凱勒的呼召去進行反文化宣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工具、書籍和資源。比教導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份「本能」——敏銳地分辨基督信仰如何讓我們與眾不同,福音如何既駁斥世界的謊言,又滿足人心最深的渴望。最終,這不在於你能背下多少問答,而在於你是否學會用聖經的鏡片看待人生萬事,好使我們在自己的時代忠心於主。

盼望中前行

我們盼望看到這樣的教會:基督徒渴慕重新學習基督信仰的基本真理,讓信仰的節奏成爲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塑造我們的所思所想、言行舉止。我們盼望看到基督徒每天都花時間浸泡在福音的真理中,不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是爲了重新塑造內心、更新心思意念。我們盼望看到這樣的對話,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寒暄,而是能深入探討,使朋友與肢體彼此挑戰、彼此激勵,按著基督信仰的故事來生活,而不是隨從世界提供的世俗劇本。

我們盼望那份忠心,在緩慢持久的反思中錘鍊而得。不是匆忙刷屏,而是凝神專注,讓聖經的真理沉澱心底,扎下深根。最重要的是,我們盼望看到這樣的群體:在真理裡合一,在愛中相連,在充滿干擾與欺騙的世界裡,並肩而行,堅定地走在效仿耶穌的真善美道路上。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ounter-Catechesis for a Secular Age.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特雷文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文化
要理問答
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