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給人塑造了這樣一種刻板印象:大學畢業生搬回家後,不是去找工作面試,而是整天在泳池裡悠哉遊哉。父母看著一堆學費帳單,催著孩子趕緊去找份工作。他們心想,早知如此,當初何必要投資孩子的教育。這孩子,接下去怎麼辦呢?
其實,孩子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但我認爲,大多數孩子畢業之後住回家並非爲了逃避責任。相反,他們把回家當作暫時的安排,是」打下經濟基礎「的大好機會。然而,如果沒有具體計劃,也沒有與父母進行坦誠溝通,這些年輕人很容易迷失方向。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家住。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18 至 29 歲與父母同住的人數比例已超過大蕭條時期的峰值,成爲多數。」
孩子大學畢業後住回家的這段時間,可能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而且也最棘手的過渡期。衝突出現時,我們不應感到意外。父母往往陷入兩難:他們對孩子還抱有期望,但自己作爲父母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
孩子已經獨立生活過,經歷了許多挑戰:與室友相處、洗衣做飯、安排日程等等。他已經不是當初離家上大學的那個孩子了——確切地說,他根本就不是個孩子了。但父母可能並不認爲他已經是個成年人。父母或許覺得孩子應該聽從他們的指示,但對成年子女來說,聽不聽父母的話,選擇在自己。
聖經沒有具體規定成年子女在家時應盡的義務。不過,《詩篇》第 127 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父母辛勤培養敬虔的子女,看顧他們,保護他們。但要知道何時該放手,卻不是件容易事。
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父母需要告訴自己,不要救場,不要操控,記住神掌管著孩子的生命,這是件好事。《詩篇》127 篇尾把孩子比作「勇士手中的箭」,箭有自己的目的:我們不該把箭緊緊貼著胸前——它們注定要被射出去,完成它們的使命。養育孩子這段時期是暫時的,我們要爲孩子獨立的那天做好準備。
以下是我在孩子們回家時學會的五件事:
第一、盡早溝通,經常溝通
雖然成年子女可能不再需要一絲不苟地服從父母的建議,但他們仍然需要尊重父母。這意味著要遵守家裡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規矩。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把規矩說清楚,特別是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之後。父母最好主動和成年子女坐下來談談,談話的目的不是爲了命令他們服從,而是爲了一起商量如何順利過渡到下一步。
第二、溝通要具體
你是否打算讓成年子女交房租?分擔水電費?出伙食費?他需要做些什麼家務,多久做一次?他能不能邀朋友來家裡玩,什麼時候可以?你希望他什麼時候搬出去?最好能定期坐下來聊聊,看看他的進展如何。
第三、操練起來
很多家庭裡,像保養車子或者做預算這樣的基本生活技能,往往要等到緊急情況發生才會討論。比如孩子在 85 號州際公路上爆胎打電話求救,或者因爲卡裡沒錢被刷卡機拒絕了才來要錢。其實,這些對話最好在高中就開始。不過,現在開始也不算晚。
另外,你可以考慮出錢讓孩子去見一次理財顧問,幫他制定預算和長期理財目標。這樣他就能在你之外得到一些專業的理財建議。別忘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他們能獨立生活。
第四、參與孩子的人生規劃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只能待在一邊,衝著自己無所謂的成年子女大喊「行動起來」。其實有更好的辦法:和孩子約個時間,聊聊她的職業目標。問問她五年後想做什麼。假如她說:「我想當個工程公司的項目經理。」你就可以接著問:「那你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實現這個目標呢?」記住,這些目標應該是她自己設定的,而不是你替她設定的。
第五、談談教會的事
別覺得成年子女肯定會跟你一起去教會做禮拜。問問他的想法,邀請他一起去。但要明白,他已經到了需要自己決定是否接受你教導的信仰的年紀了。在大學期間,孩子可能形成了一些新的神學觀點,讓他更願意去一間不同的教會。他也可能在爲如何重新融入一個只把他當小孩的教會而發愁。
告訴孩子你愛他,你覺得教會對他的靈魂有好處,但別用命令的口吻說:「只要你住在這個家裡,你就必須去我們教會!」
還好,大多數成年子女都有足夠的自覺,不會整天無所事事。那些還覺得自己孩子「需要改進」的父母,最好想想自己也在不斷進步。我們和成年子女一樣,都需要改變。
外在的改變是好事,但最重要的是永恆靈魂的內在改變。在我們努力幫助成年子女獨立的過程中,要記住,只有神才能改變人心——包括我們的心。人心改變了,行爲自然會跟著改變。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en Your College Grad Move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