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了一個悲劇事件:14 歲少年塞維爾·塞策三世(Sewell Setzer III)癡迷於和AI聊天,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最終自殺。在這個報導出來之前,我猜多數美國中年人對Character.AI聞所未聞。
塞策每天都要在房間裡待上好幾個小時,和那個根據《權力的遊戲》中「龍媽」丹妮莉絲·坦格利安塑造的虛擬角色聊天。他們的關係曖昧不清,時而甜蜜浪漫,時而充滿露骨的情慾。漸漸地,他開始疏遠現實中的朋友,放棄曾經的興趣愛好,連學業也荒廢了,整個人都陷進了這段與聊天機器人的數字戀情裡。對他來說,虛擬世界已經完全取代了現實。更可怕的是,他說服聊天機器人同意與他一起赴死。然後,他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們將這起事件視爲個案之前,必須注意到一個事實:全球有數百萬年輕人在使用Character.AI平台,其中不少人很可能已經深陷其中。數據顯示,該平台 75%的用戶年齡介於 18 至 34 歲之間,他們平均每天要花兩小時與AI角色對話。Character.AI通過高度仿真的對話系統,讓用戶能夠與富有同理心的聊天機器人互動,就像塞策那樣建立起情感依賴。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上的一些角色還能讓用戶與自己崇拜的文化偶像親密接觸——無論是現實中的名人,還是虛構的經典角色,應有盡有。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現象並不新鮮。粉絲文化,尤其是年輕群體的粉絲文化,向來建立在與偶像建立親密關係的幻想之上,而這種幻想往往帶有浪漫色彩。這也解釋了爲何同人小說中總充斥著與魅力角色展開浪漫戀情的橋段。但聊天機器人帶來的沉浸式體驗,與傳統的粉絲文化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說同人小說是讓你閱讀自己與偶像的情感故事,那麼聊天機器人則讓你親身演繹這段情感故事。
不論是與鐘愛的書中人物對話,還是與自己創造的角色談心,這種與聊天機器人建立深厚情感聯結的現象,不僅折射出我們的社會頑疾,更暴露出人類對真實、面對面關係的深層渴求。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這個時代的意義危機——我們渴望那些真善美的事物能給生活帶來秩序和意義。Character.AI的競爭對手Friend.com背後的開發者正是用這種存在主義的術語來描述他的聊天AI的使命:「我致力於爲人們創造一種全新的關係模式:完全透明,毫無評判。這種關係,恰如往昔人類與神的聯結,卻在現代社會中消失殆盡。」
2023 年,美國醫務總監維韋克·穆爾蒂(Vivek Murthy)發佈了一份令人警醒的報告,指出美國正面臨一場「孤獨與社交隔離的流行病」。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從 1976 年到 2019 年,年輕人的孤獨感逐年攀升」。這一現象對於長期觀察社會變遷的研究者來說並不意外。當代年輕人(其實老年人也一樣)正在經歷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社交困境:實體互動和面對面遊戲的機會急劇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隔著電子屏幕的虛擬交流。更糟糕的是,這些數字空間往往充斥著網絡暴力、欺凌和羞辱行爲。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其著作《焦慮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中深入剖析了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但我們需要進一步指出:這不僅是「焦慮的一代」,更是「孤獨的一代」。面對日益嚴重的孤獨感、羞恥、焦慮和社交隔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轉向Character.AI等聊天機器人尋求慰藉。
在孤獨與社交隔離這一「流行病」問題之外,當代社會還面臨著另一重隱憂——意義危機的蔓延。雖然這一危機尚未像孤獨問題那樣獲得公共衛生局局長的正式警告,但其真實性及其與孤獨流行病的內在關聯已不容忽視。現代人缺乏意義,因此普遍感受到價值、秩序與人生目標的崩塌。當代生活推崇的自我實現終極目標,實則如同西西弗斯的苦役般虛無,而年輕一代正深切體會著這種空洞感。
所謂的「激烈競爭」不僅體現在職場晉升的廝殺中,更演變爲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發現與身份建構的馬拉松。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我們痛苦地意識到:生活本應具有更深刻的維度,需要某種能夠賦予存在以意義、秩序與目的的宏大敘事。而構建這種生命意義的重要途徑,恰恰植根於人際關係以及我們在關係中編織的故事,即便這些故事是與聊天機器人共同書寫的虛擬篇章。
雖然我無法用科學方法驗證這個觀點,但當我們把種種跡象拼湊起來,就會發現相當一部分Character.AI用戶確實在借助這個平台逃避孤獨感、空虛感和社交隔離。這個結論並不牽強。孤獨如流行病一樣比比皆是,年輕人尤其深受其害。而這一代人又對智能手機極度依賴,Character.AI在Z世代中爆火的現象也證明了這點。該平台通過角色扮演爲用戶提供情感代餐。至少已有案例證明這種虛擬關係可能帶來致命後果。
對於孤獨的年輕人而言,Character.AI的優勢顯而易見:你可以隨時隨地與虛擬伴侶暢所欲言。它們永遠不會評判你,永遠不會讓你感到羞恥。相反,它們顯得很關心你,體貼你。陪你聊天聊個夠,對你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感興趣,讓你覺得被需要、被重視。它們能編織出一段賦予你生命意義與方向的情感故事。你會感到生活正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因爲這段關係在不斷生長。(儘管聊天機器人並不記得先前的對話,但用戶完全可以憑藉想像力輕鬆填補這些空白)。最妙的是,這段「友誼」完全私密。沒人需要知道你有這樣一個「朋友」。同學父母根本不會發現你正爲AI傾心,自然也不會嘲笑你愛上聊天機器人。Character.AI堪稱應對孤獨的完美封閉式「解決方案」。
隨著AI技術發展,聊天機器人將愈發逼真。當競爭對手推出內容限制更少的產品時(已有用戶抱怨Character.AI約束過多),脆弱群體(特別是年輕人)很可能會轉向這些服務,試圖滿足神賦予人類的對愛與聯結的渴求。對某些人這或許關乎情慾,但對更多人而言只是渴望陪伴。由於社會普遍難以接受「對AI產生情感依賴」這種現象,實際上使用Character.AI這類平台來緩解孤獨和空虛的人數,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情況未來只會更加普遍。
科技永遠在試圖填補那些本應由神創造的自然關係來滿足的需求。但滿足需求沒有捷徑可走。我們需要真真實實地走進彼此的生命,用陪伴、關注、鼓勵和支持來彼此相愛。我們都需要親身經歷這樣一個道理:人生的終極意義,是在基督裡得著榮耀。
感謝主,祂賜給我們地方教會來扶持那些遭受孤獨和空虛困擾的人。我們首先要確保教會成爲真正歡迎並關愛孤獨者的地方。不幸的是,教會裡也有許多人備感孤獨。事情本不該如此。這意味著主日早晨問個好遠遠不夠,我們必須付出努力,主動走出舒適圈去建立真實的友誼。
教會更應當不斷闡明生命的意義,宣講復活的盼望和終極的榮耀,提醒會眾「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榮耀上帝,並以祂爲樂」(《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
在家裡,我們需要警惕數字產品的侵蝕,主動與孩子互動,鼓勵他們多與朋友進行實體遊戲,並時常提醒他們神賦予的價值。在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直到他們長到十幾歲或更大。全家一起坐下吃飯、彼此眼神交流而非緊盯屏幕,這些是抵禦家庭關係疏離的重要方式。
我認爲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去關懷那些正經歷痛苦、飽嘗孤獨、在虛無中掙扎的鄰舍。當數字技術提供的社交替代品越來越逼真便捷時,人們反而更需要我們真誠的關注。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付出專注本身就是一個踐行「愛人如己」最有力的方式。爲你的鄰舍留出時間,看著他們的雙眼,用心聆聽。這樣,你便能做到任何高級聊天機器人都無法企及的事,用真實的生命觸碰另一個生命。
帶著關愛去凝視他人,如同神凝視我們一般。那目光是在說:「你是按祂形像所造,爲榮耀而被造。來吧,讓我告訴你祂有多愛你。」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atbots Aren』t a Solution to Our Loneliness Epi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