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4:19-28這樣說:
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以哥念來,挑唆群眾,用石頭打保羅,以爲他死了,就拖到城外去。門徒正圍著他的時候,他竟然站起來,走進城裡去了。第二天,他跟巴拿巴一同到特庇去。他們在那城裡傳福音,使許多人作了門徒,然後回到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苦難。」 兩人在各教會爲他們指派了長老;禁食祈禱之後,就把他們交託給所信的主。兩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在別加講道以後,就下到亞大利。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從前眾人就是在這地方,把他們交託在神的恩典中,派他們去工作,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他們到了那裡,就召集了會眾,報告神跟他們一起所行的一切,並且他爲外族人開了信道的門。兩人同門徒住了不少日子。
我希望在本文中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宣教士是做什麼的?
這問題簡單,但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近年來,在有關宣教的書籍中,都有著很多的討論,討論我們說的「宣教」、「宣教士」、或更新潮的 「宣教性」 這些詞彙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或應該是什麼。我和紀格睿(Greg Gilbert)試圖在這討論中發表我們的粗淺看法,所以寫了一本書。當中的問題是複雜的,大多是因爲「宣教」或「宣教士」這些詞彙的意思不再像以前那麼明確。
雖然基督徒經常使用這些詞彙,但我想如果我們非得給它們下個細心思考過的定義,我們將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對有些人來說,「宣教」純粹就是傳福音,而對很多跨教會機構來說,他們做很多教會應該做的善事,卻不認爲傳福音是他們的使命。還有,環保算是宣教工作嗎?教人讀書寫字呢?農業發展呢?醫療護理呢?挖井呢?孤兒事工呢? 若這些人是以耶穌的名義做這些事,那又算不算宣教工作呢?若這些活動是更廣大的事工的一部分呢?或是爲了達成一個更大的目標所經的途徑呢?要理解「宣教」工作究竟包含些什麼,其實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
讓我在這裡澄清一點。我問這問題 「宣教士是做什麼的?」,並不是指他們日常生活具體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並不會試圖描述一位宣教士在宣教工場上的具體經歷和感受。我並不是論述那個問題的最佳人選,而且我們在使徒行傳14章的結尾處也找不到這些內容。
我想要從更高、更根本的地方來看這個問題。我想讓我們從神學的角度思考宣教工作的任務、目標、及目的,而從中來看看宣教士的責任是什麼。目前以宣教士的身份在這世上服侍的男女應該以什麼來作爲他們事工的目標?對宣教士的工作,各個差派他們的教會應該期待什麼、鼓勵什麼並爲什麼禱告?在確定應該支持哪一個宣教組織及宣教士的時候,教會的宣教委員會和分配宣教的經費預算時,應該關注哪些要素? 這些都是重要且非常實際的問題。而我們必須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宣教士是做什麼的?」,我們才能著手探討這些問題。
我們若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必須先對於「宣教士」這個詞彙的定義有個大概的理解。很顯然,在不確定宣教士們做什麼之前,我們就不能全面定義這個詞彙。但我們至少應該試著得到一個大致正確的定義。
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說,「宣教士」是一位被差遣的人。「宣教」這個詞彙就含有此意。雖然英文聖經中並沒有「宣教士」這個具體的詞,但它依然是一個符合聖經的詞彙。席納博(Eckhard Schnabel)寫過包含兩卷的鉅著《早期基督教宣教事工》(Early Christian Mission ),各1000頁左右;還寫過一本500頁左右的《宣教士保羅》(Paul the Missionary)的著作,他是世界上研究新約中宣教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而他也強有力地表達了這一對「宣教士」的定義。
但如果你認爲「『宣教』這個詞新約中沒有,那是錯誤的。「宣教」的拉丁文動詞 「mittere」 就是希臘文動詞 「apostellin」,而這個希臘詞彙在新約中出現了136次(在福音書中出現了97次,用在說耶穌被神 「差遣」,以及十二門徒被耶穌 「差遣」的地方,《宣教士保羅》,第27-28頁英文版直譯)。
「使徒(apostles)」這個詞,從最廣義上講,是指那些被差遣出去的人。在語言學層面看,「被差遣」也正是我們思考「宣教士(missionary)」這個詞時首先應該注意到的。畢竟,這正是耶穌對於祂自己的宣教使命最先提到的——祂被差遣去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加福音4:18)。去「宣教」 或「參與宣教的事工」暗含了意向性及行動性的意義在其中(《宣教士保羅》,第22,27頁英文版直譯)。宣教士就是那些從一個地方被差遣出去,好到其它的地方去的人。
每一位基督徒——我們要是順服大使命的話——都必須參與與宣教有關的事工,但並不是每位基督徒都是一名宣教士。誠然,我們都應該常做準備,回答各人我們心中懷有盼望的緣由;我們也應該以我們的善行來彰顯福音;我們也應該盡自己的本分讓基督爲人所知;但是,我們應該把 「宣教士」這個稱呼保留給那些特地從一個地方被差遣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人。我們要記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會 (希臘文ekklesia)」 的定義就是指那些被呼召出來,而聚集在一起的人。我們身爲信徒的最根本身份並不是背著使命被差遣到世界當中去的人,而是被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人(彼得前書 2:9)。正如席納博針對使徒行傳所說的:「(路加)不曾表示過『教會』是一個被『差遣』出去執行上帝旨意的機構。路加卻記述過本地教會『差遣』出色的傳道人和教師爲『宣教士』到別的地區去(參使徒行傳 13:1-4),但聖經並沒有說教會本身是被『差遣』的。」(《早期基督教的宣教》,第1580頁英文版直譯)。
因此,宣教士是那些特別被神呼召、被教會差派出去,在非基督徒當中宣教的人。
我們即將回到使徒行傳 14:19-28那裡,並解答這個問題「宣教士是做什麼的?」 但在我們看這段經文之前,還必須要先完成另一個預備步驟。我必須要論證使徒行傳這卷書乃是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最佳之處,還有使徒行傳第14章的結尾是否有助於我們解答這個問題。除非我們有好的理由認爲這卷書和這段經文的用意就是要回答類似的問題的,否則,依據使徒行傳及當中的第14章來解答我們對於宣教士的問題就是不合理的。
讓我們先縱觀整卷書。使徒行傳是由神默示的教會宣教歷史。作者寫它的意圖是爲了延續路加福音的結尾——那就是耶穌的命令 「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直傳到萬邦」,並且耶穌會差遣聖靈臨到他們身上,使他們得著從上面來的能力,好讓他們爲祂見證(路 24:47-48)。我們在使徒行傳第1章也看到同樣的情節,就是當教會聚集在耶路撒冷等待那被應許的聖靈(使徒行傳 1:4)。路加所寫的這第二卷書,使徒行傳,就描述了那些在他的第一卷書,路加福音,結尾處領受宣教使命、被差遣出去的人們的作爲。
不要錯過使徒行傳 1:1 的重要性:「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 (強調關鍵詞:「開頭」)。換句話說,路加福音所講述的是耶穌事工的開頭,而現在(隱含意味)使徒行傳這卷書所講的乃是耶穌繼續所行、所教的。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從最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我們並沒有取代耶穌在地球上的事工,甚至我們連與耶穌同工合作的關係也不是。這工仍是耶穌的,而祂也仍是那位在做工的。我們的角色是爲著基督和祂的工作做見證。這才是使徒行傳這卷書的目的:顯明諸位使徒乃是基督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的見證人(徒 1:8)。使徒行傳 1:8 給了我們這整卷書28章內容的目錄列表。使徒們將跨過這些地區,步步延伸,宣告基督,直到世界的地極。顯而易見的是,使徒行傳是一卷顯示宣教過程中福音在這世上的傳播和前進。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爲這卷書能夠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 「宣教士是做什麼的?」
並且,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爲,要回答那個問題,這段使徒行傳第14章中的經文尤其合適。在使徒行傳第13章的開頭,安提阿教會在聖靈的指示下,把巴拿巴和保羅分別出來 「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 (第2節)。下一節說,「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第3節)。在使徒行傳的記載中,這並不是第一次要傳講福音給非信徒。這也不是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出去傳福音。但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間教會刻意地差遣基督徒工人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履行傳道的使命。保羅和巴拿巴一路行至塞浦路斯,然後到彼西底的安提阿,然後到以哥念,然後到路司得,然後到特庇,然後從那裡路過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然後到別加,最後又回到安提阿。至此,保羅結束了他的第一次宣教旅程。因此,使徒行傳14:19-28不僅很好的概括了保羅的宣教事工,它更包含著保羅回到安提阿教會時他會和他們分享的信息(第27節)。這些經節就如同保羅和巴拿巴與差遣他們的教會分享時邊展示PPT邊說:「這是我們看到神的大能是怎樣工作的。這些是我們去過的地方,我們所做的事。」如果有什麼經節能簡練地給我們描述出宣教士的工作內容,那就數這些使徒行傳第14章中記述的宣教旅程末尾的有關經節了。
從這些經文當中,尤其是21-24節,我們看到宣教工作就好像是一張三條腿的凳子。作者路加向我們展示了使徒們做宣教服事工作的範例,這個服事範例有三個部分:
當然啦,基督徒宣教士可能在以上三部分工作中的某一個方面比其他方面更加活躍。但一切的宣教工作都要謹記這三部分。如果使徒爲宣教士工作作出了示範——使徒們是最直接的承受了大使命並被差遣出去的人,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這麼認爲——那麼我們就應該期待自己的宣教士參與這些事工工作中,並爲他們在這些事上代禱。宣教事工的目標就是帶領人信主、使初信徒的信心穩固成長、並且讓他們融入一間當地教會。
席納博以幾乎一模一樣的三點來描述宣教事工所包含的工作(《宣教士保羅》,第28頁。參見《早期基督教的宣教》第11頁)。
傳福音、門徒培訓、建立教會——這些就是安提阿教會差遣保羅和巴拿巴去做的,而這些都是一切宣教事工所應該擁有的目標。宣教士或許會更加針對其中之一的目標,但三個目標都應該包括在我們整體的宣教策略中。必須要讓不信者聽到福音而且有些從中接受了福音,宣教士才能開展門徒訓練和植堂的事工。同時,我們不能讓初信徒一旦接受福音之後就自力更生。他們一定要扎根於信仰中,接受如何離棄罪惡、老我及離棄魔鬼而轉向和跟隨耶穌的教導。而如果我們的宣教事工只專注於傳福音和門徒訓練,而不包含建立教會這一核心異象,我們就沒有終於使徒行傳所看到的模式,那就是歸正必須包含加入教會。宣教的工作是一隻三條腿的凳子:我們若缺乏任何一隻腳,事工便不會健康、強穩、和堅固。
當然,在我說每個宣教士應該參與這三個目標的時候,我並不是在說有關的策略必定會是簡單或直接的。我們在爭取這些目標的同時,一定要耐心以及能夠應變。要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以及成功向你要傳福音的對象傳達信息,或許需要幾年的時間。你的專業或許是一名醫生、護士、教師、生意人或農業專家。但是,你更偉大,更長久的目標就是爲把人引領到基督面前,讓他們扎根於信仰,以及確保新的當地教會堅固地被建立起來。在今日的時代,向最後的未得之民宣教是需要冒險、創意及富有耐心的。對於進行宣教的工作,使徒行傳不只給予我們單獨一個方法。
但使徒行傳的確向我們展示了宣教士所做的工作。
從一方面的角度來看,我們要避免這個危險——就是過於簡化宣教。讓未信者悔改信靠福音是一些善意的基督徒視爲惟一重要的東西。他們把一切的精力都花費在盡快進入宣教工場當中,盡可能在時間限制之下向最多的人傳福音,然後就盡快離開。宣教因此便相等於福音遍傳和拓荒。
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要避免另一個危險——就是過於廣泛化宣教。一些善意的基督徒把一切視爲是重要的。他們把一切精力都花費在於提高工作技能、降低失業、挖井、建立醫療中心、設立優秀學校、及努力提高作物產量……這一切固然重要,而且也能夠奇妙地展現出基督徒的愛心,但這些並不是保羅及門徒們在使徒行傳的使命中蒙差遣去做的。
我並不懷疑上帝恩賜我們一些人並召他們在異地裡照顧孤兒、或幫助人們擴展更好的衛生做法、或幫助身有疾病但對於尋求醫學治療能力有限的人。我們應該以我們全力的支持,稱讚這些呼召。就這麼簡單。或許,我們甚至也會在金錢上支持他們,好讓這些基督徒能夠去以這些花費資源的方式去愛護他們的鄰舍。同時間,在對於這些善事沒有絲毫的貶低之下,我們必須從使徒行傳14:19-28並從這整卷書中,下一個結論, 那就是教會的使命以及我們所差遣的宣教士的工作是比較特定的。那些要我們在宣教的理解上去「改革」的的觀點——就是從引領人們到耶穌基督面前的傳統宣教焦點移開,反而專注於一個「整體」的理解去明白耶穌的聲言——在經文中其實找不到扎實的根據 (參閱《早期基督教的宣教》,1580-81頁)。我們在保羅宣教的旅途中重複地看到,並在他的書信中重複地看到,他所被召去成就的核心工作,就是以言語傳揚耶穌爲救主。(羅10:14-17,15:18;林前15:1-2, 11;西1:28)。保羅視自己的身份爲使徒——一個蒙差遣的,而他主要的使命就是奉派傳神的福音(羅1:1)這就是爲什麼在使徒行傳14:27裡,他對自己剛結束的宣教工作所做出的單獨總結就是神「爲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保羅身爲宣教士的目標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歸正,他們心靈和心意上的轉化,並且讓這些新信徒融入一個成熟,建制的教會。
在他們的書 《世界地極的救恩:宣教的聖經神學》中,安德烈亞斯·科斯滕伯格(Andreas Kostenberger)及彼得·奧布萊恩(Peter O'Brien)形容著,若 「在今日的環境中宣教士們都跟著使徒的模範」的話,這圖景會是怎樣的。這些宣教士的工作將會以使人歸正開始,但不會到此停止。
宣教士們會「把信徒組成成熟的基督教教會,提供神學引導及教牧關懷,來防備教會裡外升起的危險,在個人及組織方面堅固信徒去面對逼迫並苦楚,好讓他們在主裡仍然站穩,這些都包括在繼續主耶穌基督的使命裡面。」(268頁)
因此宣教士是做什麼的呢?他們向還未聽到福音的人傳福音。他們在生命及基督教義上栽培新信徒。他們也建立這些門徒成爲健康的教會,擁有純正的聖經教導和好領袖。
文末,我想提出有了以上答案之後,隨之而來的一些推論,並最後從經文中指出我的一個觀察發現。
應用#1:那些目前以宣教士的身份服侍的應該考慮保羅所重視的是否也是他們所重視的。我並不是在針對任何一個可能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宣教士。但宣教士們一般上可以使用使徒行傳14章的結尾,爲一個概括性的診斷工具,考慮他們自己的目標是否相似於路加對保羅目標的總結。
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溫馨的提醒及鼓勵來繼續行在正路上並堅持執行他們在做的好事。對於其他的宣教士,這或許意味著他們必須重新慎重考量他們所應該重視的。或許他們偏離了給他們的指令,或許他們失去了對於他們原先目標的視線。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經歷宣教任務或使命上的偏離。這在生意中、商業中都可能發生。在教會中、學校中、宣教工場中也會發生:你在初期的時候擁有一套要達成的目標,但數年後你已經完全脫離了這目標而往另個方向去了。
應用#2:我們應該利用宣教的資金來支持那些視使徒行傳14:21-23的東西爲他們自己目標的宣教士們。基督徒的確有餘地去支持一切善事、拓展計劃、及給人類文明帶來繁榮的行動。我們很多人會選擇利用自己的資產去支持這些活動。它們一些也或許包括在我們教會的預算當中,例如設立一種執事的事工來幫助自己社會或世界各地不幸的人士。但當我們在針對使用宣教的資金來支持宣教士的時候,我們應該期待他們也同樣爲著保羅和巴拿巴在21-23節視爲使命的東西而去奮鬥、禱告、及忙碌。被差遣的使徒所做的工作,和我們所差遣的宣教士所做的工作,應該大有相同。
我們是有限的創造物,擁有有限的時間、資源、及能力。因此,我們的宣教策略必須要有特別重視的地方。首先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支持敬虔的男人和女人,在信仰上成熟,並且擁有同樣的在神學信念。
其次,這也意味著我們應該支持那些參與在使徒行傳中三方面的宣教工作——傳福音,門徒培訓及教會種植。
第三,一旦前兩點都被扎實建立以後,我相信每間教會都應該謹記多兩個問題。最大的需要在哪裡?我們最大的優勢是什麼?這兩個問題不會使一切困難的決定更容易執行,但它們會幫助我們開始執行那些困難的決定。
保羅的目標是盡可能把福音傳給每一個人。他並沒有區分於男的或女的、作奴僕的或自由人、富裕的或貧窮的、受過教育或沒受教育的、多數或少數的民族。他要每個人都聽到耶穌的福音,並殷切想要在沒有宣揚過基督的地方傳福音(羅馬書15:17-23)。思想著還有接近三十億人口無法接觸福音並還有7000福音未及族群,我們應該特別有負擔差遣宣教士並支持身在基督名聲最微小的地方的宣教士。
慎重考慮最大需要的同時,我相信考量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有智慧的。我們在自己的教會中擁有什麼樣的才能及愛好?我們在什麼方面擁有優秀表現的記錄?我們在什麼地方已經建立了堅固的關係?上帝在哪裡已爲我們打開了一扇門?這些是我們可以問自己的次要問題,若我們已經處理了重要基本的問題。
應用#3:如果教會願意差遣你出去,你應該考慮上帝是否正在召你做這項事工。我知道這篇文章著重於定義及準確性及解釋,但或許你發現你的心靈在思想著充滿福音、以福音爲目標、及以福音爲中心的宣教工作時,你是滿溢著喜樂、意向和決心。你或許正坐在你的電腦前這樣想,」這就是我要在我生命中所成就的。總有一天我要回來向這間教會報導上帝透過了我的見證爲著萬國打開了信道的門。」 目前有一個巨大的需要,而我們擁有著巨大的福音。你是否是上帝呼召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的人選之一?你若覺得你或許是我們在這裡談論的宣教士之一,就去和你的長老、宣教委員會、傳道人、或成熟的朋友談一談。
我若沒有在終結前把焦點轉向第22節的結尾的話,那我就太粗心了。我們在那裡看到保羅和巴拿巴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並且告知他們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苦難。他們在門徒培訓計劃的關鍵之一就是預備人受苦。而誰能夠比使徒保羅更好地在基督徒的耐力上預備他們呢?在這裡,我們只是在保羅第一個宣教旅途的結尾,而我們已經看到他受威脅、被攻擊、被丟石頭、被拖到城外、並被拋棄去死。如果做基督徒的呼召是一個要你背起自己十字架的指令,做宣教士的呼召豈不是更爲如此嗎?
在某些方面上,我們今天和當天的保羅及巴拿巴比起來方便多了。到目的地的旅程更加容易。交通更加容易。醫療及衛生的水平也提升了。但在其他方面上,宣教士的工作現在更加艱難。今天大多數的宣教士在他們的事工中所必須跨過的文化差距,比保羅當天需要面對的更加龐大。他是在羅馬帝國境內行動的。他所牧養的對象和他所經歷的教育系統以及政治傳統是相似的,雖然他們的宗教歷史有時候很不一樣。把一個美國人差遣到印尼,或把一個韓國人差遣到東歐,或把巴西人差遣到西非很有可能意味著比保羅經歷過更深的跨文化痛苦。
最終,當然,這樣比較不同世紀進行的宣教工作並不是特別有益。我們若忠於向還未認識基督的人傳講福音,挑戰將必定存在。苦難的應許必定有效,而比這更嚴重發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這意味著我們若被差遣的話,就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受苦難,並且做好準備支持我們所差遣的。他們擁有需要幫助的婚姻、需要幫助的孩子,以及需要幫助的爭執。他們並不是超人。他們是僕人,是上帝的僕人,是他人的僕人,以及上帝話語的僕人。
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那最後一點需要被重複強調。宣教士首先必須是上帝話語的人。他們一定要認識它、信靠它、宣告它、並教導它。這是他們會去的原因。這是我們差遣他們的原因。然而,人還沒有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沒有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人傳揚,怎能聽見呢? 如果沒有蒙差遣,怎能傳揚呢?(羅馬書10:14-15)
譯:Huilin, Jason;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The Goal of Missions and the Work of Mission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