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徒生命成長的每個階段、門徒生活的每個領域裡,驕傲始終是最大的敵人,而謙卑總是最忠實的朋友。[注 1]
感恩能抑制驕傲的滋長。我們當然該爲別人的幫助和他們的品格向人表達感謝,這很重要,也能鼓勵對方。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爲這個人、爲神在他生命中的工作而感謝神。感恩是信徒的標誌,正如「忘恩負義……是不信之人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注 2]
如果你此刻覺得難以向神獻上感恩,不妨每天嘗試想一件值得感恩的事。也許是你今天有足夠的食物、天氣晴好,或是在查經聚會中經歷了什麼。在接待客人或拜訪他人後,爲其中的一件事感謝神。也爲你的朋友、孩子、配偶、教會,或你所在的社區中的某件事感謝神。
在不斷的感恩中,我們與神的關係得以滋養。透過感恩,我們銘記神的恩典,生命也因此被更新。[注 3]
以神爲中心的感恩能幫助我們在謙卑中成長,因爲它阻止驕傲在心中蔓延。
認罪讓我們直面真實的自己。基督徒不必害怕認罪,因爲十字架已經完全擔當了我們的過犯,我們也因此得到了完全的赦免。正是在十字架前,我們最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罪人;也正是在十字架前,我們最深刻地明白神何等愛我們。
我們誠實地認罪,就會更深刻地理解恩典的寶貴,明白自己究竟從何等境況中蒙了拯救。神的赦免帶給我們平安與安穩,也讓我們得以自由地在謙卑中成長。
「這可能會讓你極其痛苦,但卻能幫助你學會謙卑。」[注 4]經歷羞辱、接受卑微時刻,能幫助我們更像耶穌,因爲祂也曾經歷極大的羞辱。這裡所說的接受羞辱,並不是要容忍家庭暴力或任何形式的虐待。絕對不是這個意思。我指的是當我們在某些事上失敗,或在工作中遭遇降職時,能夠以謙和的心態面對。願意處在人際關係的末位,往往讓我們學到最多——雖然那通常超出了我們願意接受的程度。
不要爲了抬高自己而去結交人脈。別再總想著:「認識這個人會讓我更有面子嗎?」「擁有那份工作會讓我更風光嗎?」「那棟房子呢?那位配偶呢?」不要總想著抬高自己,而要學習推舉他人、服務他人。試想:當人們在你的追思會上發言時,他們會怎麼評價你?他們會怎麼評價你的價值觀嗎?他們會見證謙卑是你生命的特質嗎?會有人說「她真正活出了謙卑,活出了生命中最寶貴的品格」嗎?[注 5]
謙卑的人自然能贏得周圍的信任,因此謙卑是領導力的關鍵。[注 6]驕傲會破壞關係,而謙卑既是對他人最好的祝福,也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因爲這正是神創造和救贖我們要活出的樣式。
這一點非常關鍵,卻常被忽略。要學會自嘲,也能幽他人一默。有些事當然需要認真對待,但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
當我們能拿自己開涮,就更容易放下驕傲。幽默能化解尷尬局面,讓我們不用再強裝完美,能更快承認錯誤,活出更真實的自己。這也讓我們更懂得貼近恩典,更明白在信仰道路上他人也會經歷與我們相似的掙扎。擁有自嘲的勇氣非常重要,它能幫助我們避免耗竭,讓我們在生活和事奉中走得更遠。
傾聽表明我們願意向他人學習,不論對方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不論他們的背景、信仰是否與我們相同。
我小時候,除了爸媽之外,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一位叔叔和嬸嬸。每逢學校假期,我們都會到他們的農場去。那時我們家有六個孩子,他們家有十個,可想而知會有多麼熱鬧!我那時性格內向,卻總是喜歡去他們家,因爲我在那裡感受到愛與接納。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總會認真地問我問題,耐心地聽我說話,這份溫暖令我終生難忘。
當我們被傾聽時,就感受到了愛;而當我們傾聽他人時,正是在踐行愛,也承認我們可以從對方身上學習。這同時也是一種信心的宣告,承認在神的主權和恩典中,祂將這個人安排在我生命中,必有美意。
這一點與學會傾聽密切相關。當我們以正確的態度與方式提問時,就表示我們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也許我們原本的想法是錯的。提問還可能表達出我們尊重對方的權柄(如果那人確實在某方面有權柄),並願意順服他;這同時也顯示我們信任對方。生活中有許多場合,提問對我們都有益處,不是嗎?
如果你還不習慣提問,開始時或許會感到不好意思,但慢慢就會變得自然。比如聊天時遇到不熟悉的詞,不妨直接請教對方;沒聽明白的內容,也可以坦然請對方進一步解釋。很多時候,驕傲阻礙了我們尋求解答。
提問也是因爲我們相信對方值得認識,相信無論對方年齡大小、背景如何,都有寶貴的見解。無論是否信主,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提問意味著我們承認對方是神所創造的人,是神眼中有價值的人,這也是我們愛的一種具體體現。
我們可以在許多情境下通過提問學習謙卑,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是在禱告中向神提問,在閱讀聖經時帶著謙卑之心求問神。
「謙卑不是看輕自己,而是少想自己。」[注 7]
謙卑並不是認爲別人比你更敬虔、更善良、更聰明、更會做飯或更會打板球。他們也許的確如此,也許不是。真正的謙卑,意味著你願意把別人的益處放在自己之前,先顧及他人的需要,並付諸行動。
因此,當我們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就是在活出謙卑。或許你的地位更高,權柄更大,謙卑不是要你否認這些,而是思考怎樣做才能真正造福那些在你之下的人:下屬需要什麼?什麼對他們最有益?這並不意味著忽略自己。如果我們忽視自己,很快就無法幫助任何人。
許多人見證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是個謙卑的人。他離世後有人這樣回憶:
「十九歲那年,我曾在紐卡斯爾參加過一場由約翰·斯托得主講的研討會。到會場後,我的朋友去上洗手間,留下我一個人站在那裡,感到有點不自在。這時,一位長者走了過來,主動與我聊天,問了我一些問題。不久朋友回來,那位先生便微笑著介紹自己:『你好,我是約翰·斯托得。』
我差點驚掉下巴。
原來剛才與我談話的人,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約翰·斯托得。那一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唯一的講員,卻仍注意到一個孤單、尷尬的少年,並主動上前,讓他感受到溫暖。此後我又見過他幾次,他每次都能叫出我的名字。
公眾眼中的約翰·斯托得與他私下的爲人如出一轍:溫和、謙遜、毫不做作。我相信正是這份謙卑,讓神可以託付他如此深遠的影響力。他對世界的貢獻難以估量。」[注 8]
《培養謙卑的八種方式》(8 Ways To Be More Humble )首發於摩爾神學院思想庫博客。
題圖來源:Pablo.com
* * * * *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8 Ways To Become More Hum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