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堪稱是我們信心的脈搏。約翰·加爾文稱禱告爲「與神對話」,甚至是「與神的親密相交」。藉著禱告,我們向神說話。我們憑信心禱告,相信神能聽到並且回應我們。
然而,我們的禱告生活總是處於建設階段。我們不斷需要反思禱告的意義和實踐。在這個容易分心的時代,我們尤其需要關於禱告的真理來提醒我們什麼是禱告,以及爲什麼它如此重要。清教徒在這方面有極大的幫助。他們經常談論禱告——包括它的神學基礎和在敬虔生活中的實踐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很多啓發。
以下是清教徒們談論禱告時的五個要點,來自很多寶貴的分享。
當我們以神的名開始禱告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了祂是誰、我們是誰。我們以罪人的身份向我們聖潔的神祈求。我們違背了祂的律法,虧缺了祂的榮耀(羅馬書3:23)。約翰·烏達爾(John Udall)敦促說:「神的百姓有必要在向神禱告時首先謙卑地承認自己的罪(詩32:5)。……透過認罪,我們就越發謙卑,越發準備好禱告。」在謙卑中,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尋求神的饒恕,這樣我們就能按照神的心意生活。每天我們都需要在禱告中認罪。
罪會折磨我們,就像生活中的其他麻煩一樣給我們帶來苦難和艱難。然而,即便在苦難中,我們仍然要禱告。文森特·艾爾索普(Vincent Alsop)引用雅各書5:13說:「在苦難中的禱告見證了我們相信我們的上帝在苦難中也是良善的、是有恩慈的。祂能在苦難中也支持我們,能通過苦難給我們帶來很多益處,並拯救我們。」在苦難中的禱告反映了我們相信神的良善和恩慈,他不會讓我們失望。他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支持我們,讓我們度過難關。我們的禱告表達了這些信念。我們憑著信心祈禱,相信「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詩34:19)。在苦難中,仍要禱告。
在生活的各種處境中,我們都要禱告。我們禱告是因爲我們知道神與我們同在,祂是一切祝福的源頭。我們感恩並承認一切都是爲了讚美祂!正如馬太·亨利寫道:「我們吃的每一口,喝的每一滴都是憐憫;我們走的每一步,吸的每一口氣都是憐憫。這些都是我們有理由以感恩的心承認的,是對上帝的讚美。」大衛發出讚美:「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爲至高,爲萬有之首。……我們的神啊,現在我們稱謝你,讚美你榮耀之名!」(代上29:11,13)。我們生活的偉大目的就是承認神是所有祝福的來源。在禱告中,我們把一切都帶到祂面前,讚美和感謝祂的恩慈。
我曾經聽過一次講道,題目是「神做工爲什麼不快一點?」我們想知道這個答案,因爲我們禱告、禱告又禱告,但似乎沒有得到回應。我們的信心可能會有所動搖。但是,正如阿瑟·希爾德森(Arthur Hildersham)指出的那樣,「我們可以確信,正如主聽到並重視我們所做的每一個禱告,祂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給我們一個熱切的答覆。」在適當的時候是指按著神的時間。神聆聽並回答,但在祂選擇的時間裡回答。而祂的時間比我們的時間更好。儘管我們在等待中感到焦慮,但我們可以相信神會在祂願意的時候回答。這是我們的安慰,因爲他的意願是對我們施恩。正如詩人所說:「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詩111:4,145:8)。
我們禱告是因爲我們相信上帝會垂聽。祂不是遙遠的、對我們不感興趣的;祂是親密的、細心的。保羅·貝恩斯(Paul Baynes)寫道:「讓我們確信,祂把我們的眼淚裝進皮袋裡,把我們的禱告存檔,把它們記錄在他面前。」想像一下,神「把我眼淚裝在你的皮袋裡」(詩56:8)!我們的禱告不會落空,不會徒然返回,它們都被我們仁慈的天父聽到了,祂記住了它們。我們的禱告對祂來說是寶貴的,就像「皮袋裡的眼淚」。祂保存著一本「紀念冊」——充滿了我們的禱告。我們可以肯定,上帝會聽到並會回應。
這五個關於禱告的要點在清教徒的著作中隨處可見,上面所說的只是對清教徒美好見解和智慧的快速概覽。如果想要進一步探索清教徒觀點——除了閱讀所引用的這幾位作者外,我還推薦這些清教徒的經典著作:約翰·班揚的《禱告》(Prayer);托馬斯·古德溫的《祈禱的回歸》(The Return of Prayers);馬太·亨利的《禱告的方法》(Method for Prayer);以及羅伯特·希爾(Robert Hill)的《祈禱與虔誠之路》(The Pathway to Prayer and Piety)。
禱告對於今天的基督徒來說,就像400年前、800年前和1200年前的信徒一樣至關重要。讓我們從我們的信心先賢那裡學習如何操練這一核心的基督信仰實踐。
譯:Tom Tang;校:SMH。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5 Puritan Perspectives on Pr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