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一切都可以、一切都應該得到饒恕的時代,提摩太·凱勒的《饒恕:爲什麼和如何做?》(Forgive: Why Should I and How Can I?, Viking, 2022)是一本及時和有力的書。下面是從這本書中摘出來的,20條關於真正的饒恕如何爲這個痛苦和破碎的世界帶來自由的佳句。
(你也可以閱讀這篇訪談記錄,或收聽Gospelbound對凱勒的訪談錄音。)
饒恕是某種形式的自願受苦。你做出了一個決定、承擔了代價選擇饒恕而不是報復。(第6頁)
美國文化把自我實現與自我犧牲對立起來,將報復或退讓作爲對受傷害的唯二反應。……在這樣的文化中,饒恕被看爲是不真誠和恨自己的行徑,而報復和發怒則被認爲是真誠的。(36-37頁)
正如耶魯大學社會學家菲利普·戈爾斯基(Philip Gorski)所認爲的,世俗的假設——即所有的事情都必須有一個物質的原因——使得道德成了要麼是生物進化的產物,要麼是我們對文化的構建,而文化的設計總是爲了支持權力。無論是哪種情況,道德都被看作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東西。在這樣的世界觀中,悔改和饒恕都成了虛僞——誰能說什麼是罪呢?我爲什麼要爲我想做的事感到內疚?誰有資格來宣佈我是否得到了饒恕?(51頁)
聖經把定罪放在最著名的關於愛的經文(約3:16)旁邊。換句話說,聖經從未認爲神的愛和憤怒是對立的。事實上,聖經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神眼中,愛與憤怒不僅沒有張力,而且離開了對方就毫無意義。事實上,愛與憤怒相輔相成。(74頁)
當我們看到聖經中所有提到神憤怒的經文時,我們本能地想像神的憤怒一定和我們一樣,於是我們就感到無法接受。然而,神的憤怒並不像我們的憤怒那樣是受傷的驕傲。上帝只對破壞祂所愛的東西——祂所創造的、祂爲自己的榮耀和我們的益處而創造的人類——這一邪惡感到憤怒。神不是僅僅愛的神,也不是僅僅憤怒的神。祂兩者都是,如果你對神的概念不能包括這兩者,這將扭曲你對事實的看法,特別是對饒恕的看法。(74頁,強調爲原書所加)
如果你只相信一個慈愛的、從不說「不」的上帝,或者只看到一個憤怒的、從不說「是」的上帝,這將扭曲你的生活。……或者說,如果你只相信慈愛的神,你會活得像個被寵壞的孩子;但如果你只相信憤怒的神,你會活得像個受虐待的孩子。這很簡單(但也不是那麼簡單)。(75頁)
只有深入了解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事——代受刑罰的教義——才能避免屬靈的扭曲。……只有這個教義才能使我們不傾向於以爲神的屬性主要是聖潔但卻有一些愛,或主要是愛但卻有一些聖潔,而是(祂)聖潔又有愛,兩者相輔相成。只有擁有這種對上帝的看法,才能使被寵壞或被忽視的人變成健康和蒙愛的人。(84-85頁)
聖經認爲,總是進入防禦模式、急於捍衛自己的人是軟弱的,而不是剛強的。(88)
這不是兩種饒恕,而是饒恕的兩個方面或階段。人們可以說,第一階段必須、一定發生;第二階段可能發生,但這並不總能發生。姿態上的饒恕即便沒有和好,也是可能的。但如果沒有在姿態上作出饒恕,和好就不可能發生。(107頁)
世俗的框架……沒有什麼可以給受傷的良心帶去療癒 。對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和饒恕的人,它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到他。任何看到自己罪孽深重和自己能做什麼的人,都不會被「對自己好一點——一切都會過去的」這樣的安慰所滿足。(139頁)
真正的悔改意味著停止粉飾(「沒什麼,我們挺好的」)、推卸責任(「其實不是我的錯」)、自憐(「我受傷了,我是受害者」)和自責(「我太糟糕了,誰都幫不了我」)。(149頁)
「憤怒」(Wraith)是一個古老的詞,指的是幽靈——一個不得安息的幽靈。民間傳說這樣一個幽靈會停留在給它們帶去傷害的地方,它們無法擺脫這種傷害的感覺,而且自己會一遍又一遍地重溫所經歷的傷害。如果你不藉著饒恕來處理憤怒,憤怒會使你成爲一個幽靈,把你慢慢地變成了一個不安的幽靈,成了一個被過去控制的人,一個生活在困擾中的人。(163頁)
如果你不能饒恕父母對你所做的事情,這將扭曲你對權柄的態度。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你可能會過度補償,做得比你父母對你做的更多或相反。你最終可能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而是按照你自己的需要來養育兒女。(163頁)
如果一個漫畫家想讓某人看起來很可笑,他就會創作一幅漫畫。把一個人臉上不尋常或不那麼吸引人的地方誇大、使之突出,使這個人看起來很滑稽。這正是你的內心在別人錯待你時所做的。你對他們的看法因爲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情而傾向於單一維度。如果有人對你撒謊,你會告訴自己,「她撒謊是因爲她就是個騙子!」但是,如果你自己撒謊被人發現、別人問你爲什麼撒謊,你會說:「嗯,是的,我沒說實話。但這很複雜。我並不是說……」沒錯,你確實撒謊了,但你基本仍然認爲自己算個好人。所以,你一方面認爲自己雖然撒謊,但卻仍然是一個三維的、複雜的人,另一方面卻認定了向你撒謊的人是個一維的惡棍。(164-65頁)
饒恕並不與尋求正義背道而馳,就很多方面而言,饒恕是正義的前設。(167頁)
饒恕是先給出去,再自己感受到(通常是很長時間之後),而不是先自己感受到再給出去。它是一個承諾,承諾了不向傷害你的人索取得罪的代價。……你很可能一直在想:「好吧,我必須先感受到饒恕的心,然後再給出饒恕。在我承諾不追究他們的責任之前,我必須開始感到自己不那麼生氣了。」如果你等感覺到不生氣了才饒恕,你就永遠不會饒恕;你會活在憤怒的監獄裡。(173頁)
一個人有可能採取了饒恕的姿態,卻無法與冒犯者和好。然而,任何一個真正發自內心的饒恕者都會對和好持開放態度,並願意尋求和好。(185頁)
如果一個關係已經破裂,啓動關係修復總應該由你發起。馬太福音5章說:「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而馬太福音18章則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所以,由誰開始並不重要。任何一個基督徒都有責任尋求和好,無論疏遠是因爲誰的過錯而造成的。(190頁)
如果你所做的給了冒犯者機會自我稱義,那麼邪惡就透過你得勝了。如果你對犯錯之人保持憤怒、冷淡和惡意,這會讓他們更覺得自己沒錯。他們會告訴自己,你是一個多麼殘忍的人、你活該受苦。如果我們不通過饒恕來戰勝邪惡,邪惡就會獲勝——在這個世界上,在冒犯者身上,在你身上。(192頁)
如果你爲某人禱告,就很難對他保持憤怒;如果你謙卑自己、覺得對方比你強,你也很難保持憤怒。如果你爲他們禱告,就更難看自己比對方強了,因爲在禱告中你是以一個獲得饒恕的罪人這樣一個身份親近神。(192頁)
譯:DeepL;校:SMH。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20 Quotes from Tim Keller on Forg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