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別再踩我踩過的坑!我的 10 個讀書教訓
2025-08-03
—— Graham Heslop

每每和人聊起讀書,大家總以爲我從小就是個書蟲,一天到晚窩在角落裡埋頭苦讀圖書館借來的書。但說實話,我小時候並不是這樣的。我更願意把自己愛上閱讀比作「第二次覺醒」,這個轉變發生在我 18 歲信主後不久。那時,我忽然意識到閱讀對基督徒靈命成長十分重要。如今多年過去,我依然熱愛讀書,也常常向人推薦讀書的益處。不過回看過去,在閱讀方面我也走過不少彎路。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我在閱讀中犯過的 10 個錯誤,希望能給你一些啓發。

一、貪多嚼不爛

剛開始愛上閱讀時,我犯了一個常見錯誤:求數量不求質量。那些年教會的青少年牧師推薦的書都不錯,問題在於我讀得太快太泛,每本書都只是淺嘗輒止。我說這話可能讓人不以爲然,但閱讀的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本,而在於讀透了多少。這裡的讀透不僅指要有判斷力,更在於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這一點我們稍後會詳細探討。我的舊貼上提過這點,正如柏拉圖所言:「精讀一本好書,勝過瀏覽百本。」

二、一次只讀一本書

這個錯誤看似與前一個矛盾。剛開始閱讀時,我固執地認爲必須一次只讀一本書,後來才發現同時讀幾本書反而更好。

現在我的床頭櫃上放了一堆書。部分原因是爲了讓妻子抓狂(笑),再就是紙質書本身就很養眼,不管擺放多亂,看上去總是賞心悅目。但是,真正的原因是我意識到一次只讀一本書是錯的。就我個人來說,清晨思維最活躍時,我會讀需要深度思考的著作;夜晚則偏愛輕鬆的小說;零碎時間就翻閱隨筆這類可以隨時放下的短篇。更重要的是,我會根據心情選書。如果床頭只有一本書,要麼硬著頭皮讀(即便興致索然),要麼乾脆放棄閱讀去刷手機

三、忽視主題閱讀的複利效應

這個錯誤與前文提到的「一次只讀一本書」有關。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系統化閱讀,會產生知識積累的複利效應。以我最近的經歷爲例:爲準備關於尼采的講座,我集中閱讀了他的原著、研究專著和傳記。這種主題聚焦的閱讀方式讓我的理解層層深入。不論你對什麼領域感興趣,這種多角度出擊的閱讀方式都讓我受益良多,你甚至可以搭配相關YouTube 或者播客節目,形成立體學習。

回顧這些年的閱讀軌跡,很多書之所以印象模糊,正是因爲缺乏這種系統性。雖然廣泛涉獵很重要(後面會談到),但深度鑽研同樣不可或缺。比如研究奧古斯丁神學,除了必讀的《懺悔錄》和《上帝之城》,如果能輔以導論書籍和背景傳記,理解就會豐滿得多。

四、讀就要讀完

有些書我不該硬著頭皮看完,這是真的。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繼續讀下去確實需要經驗,特別是小說,總讓人期待「下一章會好起來」。偶爾確有驚喜,但多數時候只是白白地浪費了時間。面對平庸之作,我們其實不需要硬著頭皮讀完。

當然,這裡需要把握分寸。並不是所有難讀的書都該放棄,有些經典確實需要咬牙攻克,因爲你知道從長遠來看,這本書會讓你大有收穫。但你要注意,不要讓閱讀變成苦修。當讀書淪爲任務,特別是在娛樂至上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與閱讀漸行漸遠。

還要補充一點:有些書本身很好,只是閱讀時機未到。暫時讀不下去的話,不妨放在一邊。來日方長。

五、警惕「新書崇拜症」

有許多久經考驗的書。那些鋪天蓋地的營銷宣傳和暢銷榜單,並不意味著那些書就是好書。有的只是包裝精美卻內容空洞,有的則是一時風潮轉瞬即逝。智慧讓你優先考慮那些穿越數個世紀依然熠熠生輝的經典,暫且將那些新鮮出爐的書擱置一旁。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可不是誤打誤撞成了經典,過去五百年來,這本鉅著不斷滋養著無數基督徒的屬靈生命。你如果要在書架上添上一本系統神學的書,這是首選。

在這個癡迷於最新、最炫、最潮流和BookTok(薦書短視頻)的時代,這一點尤爲重要。我不是說你只該讀 21 世紀前出版的書籍,我只是想糾正那種「在此之前無書可讀」的誤解。我常說,這輩子能讀到最好的書,其實早就出版了。去舊書攤上淘書吧,別被「最新出版」這個詞忽悠了。

六、沒有反覆讀

這是第一個錯誤的延伸:既然閱讀和數量無關,那有些好書你完全可以一讀再讀。事實上,這些書你只讀一次是讀不透的。C. S. 路易斯就說過:「一個從來沒有把一本書讀上幾遍的人,大概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讀書人。」他還補充說:「我們第一次讀一個故事時,並不能真正完全領會其中的樂趣。」換句話說,只讀一遍,你的收穫並不多。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覆讀一本書,你的收穫是指數級增長的。這是我親身的體會。

我剛信主那幾年,有人送了我卡森(D. A. Carson)的《保羅的禱告》(Call to Spiritual Reformation,現在叫 Praying With Paul)。當時讀了確實有幫助,但去年我又重讀了一遍(其實已經是第三、第四次了),收穫比當初還要多。那些模糊的記憶被重新喚起,許多新的亮光也浮現出來。現在的我年紀更大,也(希望)更成熟了一點,所以帶著更多的生命經驗再次閱讀,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會。請養成一個習慣:回頭去讀那些曾深深影響過你的書。

七、閱讀面太窄

剛信主不久,我對閱讀的重要性有了改頭換面的認識,於是我開始瘋狂補充空空如也的書架,那時加的幾乎都是聖經註釋、大眾類的神學書籍。這些當然很重要,但好多年後我才開始接觸別的類型:歷史、哲學、社會評論,甚至小說。我不是要推翻之前講的「要深入」「要重讀」的建議,這些仍然很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對閱讀也該有「飲食均衡」的態度,不能「挑食」。

剛開始時,跟著興趣讀書當然沒問題。現在的我會更喜歡讀小說,而不是歷史或神學書。所以我必須刻意讓自己走出舒適圈,保證自己有廣泛的閱讀。不要到了年底,回頭一看,發現自己這一年雖然讀了幾千頁書,但清一色全是奇幻小說——或者清一色是哲學書,那也不行。閱讀其實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學習與思考方式,別把自己困在一條道上。

八、以爲自己讀不了鉅著

我們很多人一看到大部頭書籍就打退堂鼓,主要是因爲這種書讀起來進展緩慢,太容易讓人洩氣了。而對付這種挫敗感的一個最好方法就是制定計劃,慢慢來,彆著急。你需要有長線思維。與其一口氣想在兩三個月內啃完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不如放長時間,每天只讀 10 分鐘,一年讀完。沒錯,10 分鐘而已。約翰·派博把這種方式叫作「一次啃一點」,很多人發現,按這種有計劃、按部就班閱讀大部頭書籍的方式來讀,確實受益良多。

九、低估了故事和小說的價值

前面我稍稍提到了故事是個豐富的寶藏。可惜,我以前並不是這樣認爲的。也許是因爲學校教育給我灌輸的觀念:非虛構=事實和真理,虛構=編造和消遣。還好我後來不再這樣看。特別是在C. S. 路易斯的影響下,我現在會:「小說是深井,能汲出許多真理。」

很多人把小說當作放鬆娛樂的東西,而把非虛構書籍當作有價值的學習。但這種看法是錯的。學習,不只是吸收信息;生命的塑造,也不只是靠邏輯命題。小說讓我們感受到真理。正如卡森所指出的:你越熟悉這種文體,就越能成爲一個更敏銳的讀者,甚至在讀聖經時也會因此受益。

十、沒有與他人一起讀書

最後一個錯誤是我以前沒意識到的:很多最美好的閱讀,其實和人一起讀時帶出來的。基督徒一向很強調要一起讀聖經,搞查經小組,一對一讀經等等;可一說到其他書,我們就只是獨樂樂而不是眾樂樂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這幾年,我開始更多地和別人一起讀書,收穫真的非常大。不論是小說、神學專著、社會學、哲學,只要是和一群願意學習、樂於思考的人一起讀,總能聽到別人完全不同的觀點,也會被激發出新的思路和理解。在西方,閱讀越來越變成一種孤獨的個人活動。但其實,很多書,最適合的打開方式,就是和人共讀。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非洲福音聯盟英文網站:10 Mistakes I Made in My Reading Journey.

Graham Heslop(格雷厄姆·赫斯洛普)擔任非洲福音聯盟的主編,同時兼職教授神學課程。您可以在Rekindle平台閱讀格雷厄姆的神學隨筆,而他更爲嚴謹的著作則發表於TGC。他與妻子琳賽-安妮(Lynsay-Anne)育有一子泰迪(Teddy),全家都是地方教會The Union Chapel的成員。
標籤
閱讀
讀書